待人接物不要收礼,新的作风会取代旧的习惯。
袁
送礼互相较劲,收到邀请变成“交门票”,这是很多当地人很头疼的事情。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亲朋好友无论何种宴请都不送礼、不收礼,婚丧嫁娶从简,造成人情负担轻、文明意识强的局面。这么好的氛围从何而来?
新风来自乡村:
“请客收礼”改为“请客回礼”
石城县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客人们很好客。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婚丧嫁娶、乔迁、生日等宴席的数量。正与日俱增,送礼金额和宴请规模也与日俱增。当地人戏称收到邀请为“门票”。有受访者表示,左口袋进,右口袋出,相互比较,人力和经济负担都很重,“但没人愿意指出来”。
平昌县长溪村退休老党员赖德水是石城县在正式场合提出“请客不收礼”的第一人。在为自己举办70岁生日聚会时,赖德水在请柬中留言:“你来了,你就开心了。喝酒就不用送礼物了。”
长溪村党支部书记赖回忆说,当时很多村民都很怀疑,还习惯给红包。结果,生日会结束后,赖德水把礼物一件一件还回去了。
这位老党员的“开拓精神”行动引起了村民的热烈讨论。有人批评赖德水“打破常规”,但更多人称赞他“化繁为简,让生活更简单”。“请客不收礼”的观念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在老党员老干部的参与和示范带动下,长溪村于1997年成立了赖氏宗祠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带头“请客不收礼”,然后在宗祠后代中推广,要求亲友带头响应。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效仿,免除仪式的范围不断扩大。
石城县信守承诺,待人接物不收礼,宴席兴盛。
政风带民风:
“不送,不收”+“节俭办酒席”
“请客不收礼”新风穿越长溪村,吹向石城县城。石城县开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改革,通过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制度规范,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结合客家祠堂维系亲情、传承文化的独特传统,石城县探索“党建+祖委+乡风文明”的治理模式,督促各村将“请客不收礼”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农村民俗。
“免除礼金的范围从生日、升学、开业,逐步扩展到乔迁、结婚、丧葬等所有类别。,而不接受礼物的对象也逐渐从非亲属扩大到关系不密切的亲属,直到所有客人都可以接受。”石城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石城县还倡导群众举办节俭宴会,杜绝攀比宾客和餐饮浪费。平针横田村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新婚办”和“简朴治丧办”两个服务队,引导村民节俭办酒席,文明庄重办丧事。横田村村民事务理事会会长黄小红说,“简易殡葬服务”服务队成立后,村民办一场丧事只需要2万元左右,比以前节省了3到4万元。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石城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控制宴请档次和标准,避免高档烟酒,提倡地方菜肴,减少不必要的餐饮浪费。据统计,平均每场酒席节约1.8万元以上,每户每年减少红包支出6000元以上。
文明促进振兴:
新海关引发“连锁效应”
随着观念的转变,“请客不收礼,办节俭宴”的新习俗引发连锁效应。如今,石城县既保持了红白喜宴的传统,又发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了“待客不以礼多少”和“少花钱多人情”的共同理念。
石城县纪委常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文延明说,这一新习俗不仅消除了领导干部不得不陪送礼品的顾虑,也消除了以请客为名收受“红包”和贿赂的土壤,为构建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崇尚节俭、杜绝铺张浪费的村规民约指引下,石城县乡村文明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乡村精英开始聚集起来建设家乡,投身公益事业,回馈邻里。如长溪村赖氏宗祠设立奖学金基金会,乡贤自发捐款100万元,奖励帮扶村里优秀大学生和贫困学生;横田村有钱有势的人捐款支持村里的建设,帮助村委会集中“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开展公益活动。
(发表于《半月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