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后,关于高考分数的讨论层出不穷。
那么你知道历史上高考分数最高的三个人吗,他们是谁?之后怎么样了?
图片来源网络
高分,回国报效国家。
排名第三,王,2004年山东高考状元。
由于父母都是教师,性格温和,善于教育,王从小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低调谦逊但自信从容的性格。
从小扎实的基础,加上后天自己的努力,最终促使他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的裸考成绩达到729分,加上全国奥赛一等奖20分,只差一分满分。最后,经过一番选择,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王王
如今在很多人心中,“高分”往往与“能力低”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猜测这些学霸生活不能自理。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王在大学里学习努力,与同学相处融洽,课余时间丰富。四年的充实生活,他顺利毕业。
口渴难耐的王并没有结束他的求学生涯。而是被美国常春藤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拿到博士学位后,他投身社会,自己创业,在美国大有作为。
王王
然而,王并没有享受到他在美国成名所带来的好处。为了报效祖国,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
从台前到后台,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分子化学应用研究员。
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礼记》里也有这么一句话,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国家需要的不是那些读死书的“书呆子”,也不是那些叛逃他国的“精英”。
后者有时甚至比前者更有害,高博,他的一位同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出身很好,成绩也很优秀。高考结束后,她考上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国家信任她,让她参与北斗系统的研究工作。她是怎么做到的?
为了谋取私利,在美国留学的过程中,她发表了破译北斗卫星的论文,直接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做了这么一件不光彩的事,确实让她得到了美国的重视和很多优待,可惜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
高博
高博天赋有限,最终没能破解中国的北斗卫星,以至于美国最终抛弃了她,让她萌生了回国的念头。
可惜她没有机会回国了。
有做后台,愿意放弃事业,王回国后有多好,那就不用说了。
我们国家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才,我们衷心希望像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王王
最接近满分的男人
排名第二的是2018年河北省理科状元孙。
他裸考考了734分,却被称为“最接近满分的人”。你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吗?
孙·宁浩
原来,当初我国为了给特长生一定的发挥空,出台了“高考加分政策”,设置了优先录取、加10分、加20分三个档次。
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后来人们觉得这个政策会导致一定的不公平。2018年,这种高考加分政策取消。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140、数学150、英语148、数学296共734分的孙显得有些“突出”。
当时他考的是号称全国前三的“全国钉子户”,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只差16分就拿到了满分。
而且,他不仅是河北状元,还是有名的“十省状元”。当年使用这套试卷的10个省份500万考生中,他的分数是最高的,可见这一成绩的含金量。
高考成绩一出,可以说是记者们破了他的门,人们很好奇他是怎么得到这个传说中的成绩的。
孙·宁浩
而他给出的答案发人深省:跟着老师,补充点自己的东西。
但是在学校谁没有按照老师的安排来呢?
其实真的不是。很多同学在初三备考的时候有时候会跑题,却不知道这是一条弯路。
学校和老师给的安排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学生一定要按照学校的计划,听从老师的指示。
不能完全抛弃学校和老师,否则不是相反,还是事倍功半。
所以就按老师说的做?不,我得考虑我自己。
一个老师要负责几十个学生,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遵循老师给的大方向的前提下,也要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问题,积极改正。
网络图
只要你做到了这两点,且不说成为像孙那样的高考状元,至少你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至于孙,进入清华大学后,学业一直很顺利,网上也曝出一些关于他的传闻,说他生病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GPA常年保持在金融系前列。还获得了向经管学院直博投稿理论经济学的资格。
孙·宁浩
超级天才,致力于科学研究
第一名是何碧玉,高考全史750分。
不仅如此,她14岁就以“超级天才”的身份考入清华,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何碧玉,1985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她从小就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天赋。
背诵古诗词,解奥数题都得心应手。因为成绩优异,她在五年级的时候入选了河南省唯一的“超常教育实验班”,也就是俗称的“少年班”。
那个班当时有30多个年轻的天才,但即使在这群人中,何碧玉依然是最优秀的。
短短四年时间,她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到三年级的所有课程。2000年,她参加高考,以750分的成绩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是河南省,但是因为她考了满分,所以说她是全国状元也不为过。
何碧玉
结果一出,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大家几乎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全才”。
当时国内各大高校都是留给何碧玉选择的,但何碧玉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去清华大学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生物科学。
从那以后,四年时间匆匆而过。本来清华想把何碧玉留在学校继续深造。
但是,那个时候,何碧玉做出了出国留学的选择。她想在美国大学学习神经病学。
临别之际,何碧玉非常舍不得清华的师生。她曾经说过,
“等我学有所成,再回来报效祖国。”
老师们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最后的结果却让大家失望了。
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毕业后,他为什么选择回国?相反,他选择了美国国家健康中心在那里进行研究,并于2016年成为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病学助理教授。
曾经有人问何碧玉为什么不肯回国,她是这么说的。
“这里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我想继续从事更前沿的研究。”
何碧玉
也是这句话,让她后来陷入了极大的非议。有人觉得她不守信用,留学后拒不回国,是忘恩负义的表现。
有人说她是一个虔诚的科研工作者,做出这样的决定无可厚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呢?
其实何碧玉的情况并不独特。
从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可以看出,80后出国留学的留学生中,80%以上已经回国。
然而,高层次人才中只有11%的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或在同级科研院所工作,这意味着近90%的顶尖人才选择了留在美国。
为什么会这样?
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颜宁女士或许能给我们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我想换个环境,给自己新的压力,从而获得灵感,取得科学突破。”
何碧玉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西方世界构建了比国内更高的研究天花板和更好的学术环境。
以至于尖端人才想要在相关领域有所突破,最快的途径就是出国“取经”,这也是很多高层次留学生回国的最大障碍。
我们不讨论那些人选择留在美国是对是错。我们坚信,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
只要条件允许,大家肯定愿意回来。我们也期待着何碧玉像高华健一样回到中国的那一天。
高华健
和科学的国界
和何碧玉一样,高华健在少年时代也是有名的“神童”。他才华横溢,热爱学习。15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所有的课程,踏上了高考的考场。
当时很多人以为他是为了好玩才考的,没想到他一举考上了Xi交大。
我知道,在那个年代,从Xi交通大学出来后,我根本不用担心工作,我可以轻松地获得“铁饭碗”。
留在国内做研究比较容易。不知道有多少学长愿意支持这样的青年才俊。
然而,高华健有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在Xi交通大学学习了四年后,他决定去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而且只用了6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项目,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之一。
高华健
当时,许多中国人猜测高华健可能不会回来了。毕竟像他这样的天才,美国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事实也是如此。毕业后,高华健收到了来自美、德等国的橄榄枝,一些国家大多给出了极其优厚的薪水。
经过一番考虑,高华健留在了斯坦福大学,成为了一名助理教授。
消息一传回中国,立刻引起了一些非议,随后高华健主动改变了国籍,成了美国人,成了外籍院士。
此时的他,不知道有多少人叫他“白眼狼”。
就在大家都认为高华健已经成为留学生中的“反面典型”时,最近却迎来了令人震惊的反转。
高华健
2019年7月,中国科技网公布了这样一则消息,
“中科院外籍院士高华健为中国输送了20多位人才,其中7位非常优秀,在相关领域达到了领先水平。”
消息一出,可以说是瞬间震撼了人们的眼睛。高华健的确在美国呆了几十年做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爱他的祖国。
他终于把这些研究成果全部带回了中国,甚至给我们带来了20多个博士。这不就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这句话最有力的论据吗?
因此,我们应该赞扬那些完成学业后毅然抛弃优良环境回国支援祖国建设的科学家。
但是对于那些选择留在国外继续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我们不应该盲目攻击他们。
虽然不知道未来的哪一天,他们会突然回来,仅从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每年高考都会为国家筛选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的佼佼者王力可段鹏和何碧玉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但是,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人才,很多留学生选择回国报效祖国。
无论李大钊、胡适、钱学森、邓稼先等人,都是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但他们为了革命和祖国建设,仍然放弃了自己的名誉,毅然回到祖国,为国家奉献了一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我们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优势和感恩之心,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