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如何用2022-08-30  27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故事典故介绍

退后 它是指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放到楚国时,为了感谢楚王的恩情而作出的承诺,如果两国发生战场对抗,晋国将置身事外。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位,楚谨和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真正的战争,而晋文公实现了他最初的承诺。晋国主动后撤90里,最终晋国在城濮打败了楚军,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公子的承诺在流亡中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重耳逃离了晋国,开始了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活。先后流亡翟、魏、齐、曹、宋、郑等国。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大多数诸侯国都不喜欢这个被流放的晋国儿子。

后来,重耳来到了当时最强大的楚国。他在这里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楚王甚至以对待王子的礼遇款待了重耳。这让重耳受宠若惊,当时他已经流亡了十多年。在一次宴会上,楚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重耳回到晋国继承王位,他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说 如果有这么一天,在未来,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会为你远离。 这就是远离的由来。

当时,楚国的将军玉子听到了重耳的话。他认为重耳是虐待狂。我们楚对你们这么客气,你们却想着怎么跟我们斗。所以他请求楚王杀死重耳,但是楚王拒绝了。

晋文公实现了它的承诺。

公元前636年,流亡近20年的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君主。他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之后,晋文公励精图治,追随齐桓公 对国王的尊重 老路谋求称霸中原,导致了与楚国的矛盾。

虽然很小心地不与楚正面冲突,但他背后的小动作从未停止过。既然山西和楚国都对中原感兴趣,那么矛盾就在所难免。终于在公元前632年,双方走到了兵戎相见的一步。战前,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军,晋文公以履行诺言为由,要求晋军从后撤90里(古代只有行军30里才能放弃,所以归山就是后撤90里)。玉子率领的楚军继续追击,双方终于在城濮展开了决战。

在城濮,做好战斗准备的晋军,先用优势兵力击溃以楚盟军为主的右翼,再示弱诱敌伏击楚军左翼。失去两翼的楚军在指挥官玉子的带领下狼狈退出战场,晋军大获全胜。这场战争也一举奠定了晋文公霸权的基础。战后,晋文公没有乘胜追击楚军,而是搬回练土,成为诸侯。

兑现承诺背后的策略

在城濮战役中,晋文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主动撤退。表面上是为了报答楚王和楚成王的礼遇和恩情,但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猫腻。

信守承诺让晋文公免于陷入道德陷阱。楚国之战不可避免。如果晋文公为了胜利,不顾当年的承诺,直接与楚军作战,那么晋国和晋军就会陷入道德陷阱。春秋时期虽然没有义战,但讲仁义的宋襄公和晋文公还是熟人,当时与宋襄公争霸的是楚王本人。但做人做事显然是有利无害的,尤其是双方实力比较接近的时候。

主动撤退给楚军设下了道德陷阱。晋军的主动撤退维护了晋文公忠厚的名声,同时晋军的撤退也不会降低士气,因为这是忠厚感恩的表现。晋军的撤退给楚军设下了圈套。如果楚军不追击,晋楚两军会打成平手,而晋军的撤退则获得了忠厚的好名声,保持了之前已经取得的外交成果(引发战争的小国都倒向了晋国,秦、齐二强也与晋国结盟)。如果楚军继续追击,就会陷入 夏克尚 陷阱,因为金军已经礼貌地撤退了,储君如果再追击,就会得寸进尺。而且按照当时的礼仪,晋军是亲临战场的君主,楚国是领兵的臣子。晋军以君之道还治臣子,储君又追之,即臣子追君。这是 向敌人进攻 不合理。

于是,晋文公主动退守,维护了忠信之名,而楚王玉子穷追不舍,所以拒绝讲道义。这样,晋文公的撤退使晋国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979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