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男生用1400斤钢筋铸雕塑向父亲致敬”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不少网友直言被这个毕业设计感动。近日,杜南记者联系到雕塑作品的作者、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本科生黄健一。
黄健一告诉南都记者,该作品半年前开始创作,三个月内用钢筋和铁板切割焊接,铸造了一个建筑工人的形象。黄健一说,他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为家庭和社会努力了30多年,而这件毕业作品是用建筑的语言向父亲和所有建设者致敬。
起源
父亲是建筑工人,感觉不容易。
钢筋的地基支撑着一个“建筑者”。建造者的肩膀是钢筋做的,而他的脸和头盔是钢筋和铁板做的。今年毕业季,这件194×113×230 cm的作品出现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毕业展上。它被黄健一命名为《筑魂》。
对于自己的毕业作品,黄健一从来没有想过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连日来,各种社交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他的雕塑,播放量百万甚至千万。
该雕塑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上展出。
黄健一告诉南都记者,其实作品还有一个传播的过程。起初,他的弟弟把他的创作状态拍了下来,分享到网上。黄健一发给记者的视频显示,在创作过程中,他不停地对未完成的雕塑进行焊接和完善,一刻也不能闲着,“焊接疯了”。“纯粹”——黄健一这样评价这部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作品。“这是我大学五年献给家人的礼物。”
谈及创作的由来,黄健一表示,他的创作是以父亲为原型,向一群建设者的奉献致敬。
黄健一出生于广东湛江。从他记事起,他的父母就经常外出工作,有时远至海南。他们出去的时候,经常要隔一两个月才回家。黄健一没去过父母在海南辛苦工作的工地,但长大后的一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三的时候,舅舅在老家盖房子,黄健一跟着家里帮忙。搬砖,水泥,砌砖。过了几天,他满身灰尘,疲惫不堪,感受到父母这些年的辛苦。“如果他们坚持的时间长了,肯定会更累”。
上大学后,黄健一已经在遍布城市的高楼里看到了像他父亲一样的建筑工人。他们总是晒得黑黑的,但他们有一种韧劲,让他们即使十几层楼高也能爬上去。黄健一感叹,父母和每个建筑工人都不容易。“他们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付出。这种精神对我触动很大。”
这就是他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在创作描述中,黄健一提到:“我们习惯了仰望星空空,却忽略了脚下寂静的土地;我们赞美建筑之美,却忘记了建设者的艰辛。我要用建筑的语言向我的父亲和所有的建设者致敬。”
生产过程
用1400斤的钢筋铁板。
对于这次毕业设计,黄健一没有向家人吐露自己的想法。“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爱,他们会理解我的。心里明白,没必要全部说出来。”第五学期,在导师的同意下,开始以建造者为创作方向制作毕业作品。经过反复修改,从草图到小稿,黄健一全身心投入到雕塑的混凝土浇筑中。
为了配合主题的材质,他想到了钢筋。“目前钢筋混凝土是建筑的主流,选择钢筋来表现主题更直接,也更感性。”
材料是从哪里获得的?这是首先要考虑的。材料需要自己解决。黄健一曾“垃圾中寻宝”。他走访了学校周围的五六个废品收购站,找到了一些钢筋。每2块钱一斤,他买了400斤,搬回来。之后,黄健一在二手平台上搜了一下,买了一些旧钢筋。价格按每斤2.2元算。铁板来自五金店和收购站。
一共买了1500斤的材料,最后用光了1400斤左右。创作过程主要是焊接过程。黄健一也克服了很多困难。底部凹凸不平,不规则,只能去掉,用新的效果图,测量一下,重新开始。要保证钢架从不同的侧面都是直的,“只能在这边定一个点,往那边敲就直了”。
黄健一在创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白天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忙到下午和晚上,除了吃饭时间,全部投入到作品中。“有时候我从晚上12点熬夜到早上五六点。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就拿把椅子出去躺几个小时。”黄健一说。
从三月初到六月初,历时三个月,这项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作为一个基础加固,支撑着一个建设者的形象。黄健一说,雕塑中的艺术对象是指建筑工人的整体外貌,但偏重于父亲的影子。"他的脸像我父亲和我的一样。"
家庭反应
“很开心,很自豪”
黄健一名为《筑魂》的作品完成后,被搬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展现场,被更多人看到。
黄健一虽然没有把创作过程告诉家人,但他的作品却突然在网上走红,并通过短视频等形式不断传播。
我的家人也看到了这部作品。“我哥发给家群的。后来我爸转发到其他群。我知道,其实他们很开心,很自豪。”
黄健一也觉得这部作品有些不足,但却给了他回馈家人的机会。他即将毕业,也想尽快独立,减轻家里负担,不让父母辛苦。
采写/摄影:杜南,N视频记者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