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因为这一次叛乱,原本一代的盛世走向了衰落,而盛极而衰的正是这个时期的唐朝。好在这次叛乱最后被平定了,平定叛乱功不可没的人很多。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占据最重要位置、贡献最大的人是谁?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伟大的英雄最后都是悲剧?
在唐朝平息安史之乱的艰难战争历史中,如果论最杰出,尤其是评书演义中最出彩的明星,一般公认非郭子仪莫属。不过,如果要说贡献最大的头号名将,郭子仪就靠边站了,李光弼才是最厉害的。
本来我们只要看看南宋的各种史料,答案本身是没有争议的。在唐宋时期很多专业史家眼中,李光弼的影响力很大,地位至高无上。甚至到了宋代,选拔历代名人时,李光弼都是单挑,与韩信、卫青等人享受同等待遇。直到明代中后期,言情小说兴盛,郭子仪在不同的历史中频繁出现,使得李光弼的身份越来越矮化。
但这一切,李光弼生前并不知道。即使他知道,他也不会在乎。唐朝第一名士王仲思,是一个出身契丹人家庭的硬汉。他一生的信仰是如此单纯,不在乎自己的功利得失,只想为国流血。就算他是个挑剔功利的人物,暂时也不可能第一个站出来。
其实安禄山悍然举旗造反的时候,李光弼还只是北京的武官。如果他只想发财,他完全可以在脚底抹油,然后远走高飞。但他却慷慨授命,率领五千人马前往河北,给了安禄山沉重的一击。一心要攻打长安的安禄山,被李光弼势不可挡的重拳打在背上,惊呆了。河北大部分县都被李光弼拿下,安禄山老巢危在旦夕。如果没有他那黑马般的化身,盛气凌人的安禄山骑兵恐怕早就拿下唐朝的长安了,大唐乃至我们国家以前的历史都要改写了。
在长安,由于唐玄宗的瞎指挥,大战形势骤然逆转,唐肃宗在灵武的凄风苦雨中即位。当时很多人都悲肯定,恐怕唐朝撑不住了。然而,还是李光弼,再次单枪匹马奔赴太原,上演了中国战役史上的又一大奇观:十倍于自己的安史之乱,守住了唐朝的门户——太原,守住了唐朝反攻的命脉。
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在城头搭建帐篷,让每一个士兵都能看到他的血性,全军士气饱满。他终于熬过了绝地一战,岌岌可危的唐朝被李光弼撑了下来。
真正奠定他无与伦比的功绩的,是758年的河阳之战。面对着安史叛军压箱底的精锐,还有叛军主帅史思明亲自坐镇后方,与李光弼遥遥相对。他带领的部队都是各个战场的溃兵,他的军营却成了大熔炉。多么懦弱的军人,只有在他的指挥下,才是满腔热血。李光弼部下李渊调戏敢死队,突破了上级叛军的阵营,开启了成功之路。唐军在后面怒吼,之前一直视唐军为草包的安史之乱惨败空!
这次成功后,李光弼小心翼翼地向城墙上的唐皇方向鞠了一躬,全军欢声雷动。此后可能会有多次战役,但安史之乱的精锐主力都被李光弼消灭了,这次民族危机奠定了整个局势的基础。正是这个勇敢的人带领摇摇欲坠的大唐融航渡过了生死存亡的难关。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安史之乱前夕,饱受各种诬告的李光弼被调到泗州,但他还是带病上马,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在大臣们含泪的目光中,他为大唐流下了最后的鲜血。73年,李光弼,57岁的兵兵营,一直对李光弼的唐朝很苛刻,只记得隆重追悼了谥号武穆(这是后来的功臣岳飞享受的待遇)。但大家都明白:李光弼,你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