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板开板三周年将至,新一轮集中解禁潮即将到来。预计7月份解禁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多家机构表示,此轮解禁持续时间较长,且主要由大股东解禁。基于减持回报性价比、大股东减持限制等因素分析,本次解禁对市场的实际影响相对可控,短期减持压力有限。专家认为,大量限售股解禁也有望增强机构投资者的增持意愿,进一步打开科技创新板空空间。
迎来解禁高峰
据机构分析,科创板解禁股类型主要有初始普通股、初始机构配售股、原始股东初始限售股和初始战略配售股。上市公司的首发股往往在上市一三年后解禁,从而形成短期解禁高峰。2019年7月22日,科技创新板首批公司上市。时隔三年,科创板解禁高峰将至。
据浙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汪洋测算,7月份科创板解禁市值约为2645亿元,其中“菲达”约为2114亿元,占比80%。从行业形势分析,根据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章启耀的计算,一级行业方面,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医药生物7月涨幅居前;第二产业中,半导体、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设备、电池、医疗器械7月份涨幅居前。从个股来看,奇奇科技、中威公司、中国郝彤、航科科技等7月份解禁公司数量居前。
“与前两年相比,科技创新板的这波解禁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分析,单月解禁规模再创新高,但涨幅更多是因为50只非科技股,压力小于第一轮解禁;相比之前解禁集中在7、8月份的情况,此轮解禁持续时间较长,今年下半年单月解禁规模约为1000亿元;这波解禁以大股东解禁为主。
不宜夸大减持压力。
市场机构认为,虽然个股或相关板块在大规模限售股解禁前后容易出现波动,但参考创业板经验和大股东减持意愿,在科创板的解禁高峰过后,短期内减持压力相对有限。
参考创业板经验,不宜夸大解禁对市场的影响。中泰证券策略分析师张文宇认为,整体来看,很难说创业板前三年的两波解禁对其短期市场表现产生了较强的供给冲击。创业板平稳运行三年后,流通市值占比逐渐上升,重要股东减持预期的情绪扰动逐渐消退。2013年,在基本面和产业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创业板开始进入独立牛市。
科创板的解禁潮主要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持有的原始股东的初始限售股。考虑到减持规定和意愿,短期内减持压力相对有限。张俊晓认为,目前性价比的降幅相对较低。王进一步表示,虽然7月份科技创新板解禁的市盈率并不低,但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底部。
从政策层面来看,限售股较长的锁定期和解禁后减持节奏的调整,也使得大股东实际减持的短期影响相对可控。“解禁后,短期内不可能快速降低。不同的减持模式对任意连续90天的减持比例有不同的限制。从对市场影响更直接的集中竞价减持来看,新增可减持规模仍主要集中在7月份,连续90天可减持规模上限约为500亿元,而前两轮可减持规模均超过1500亿。大股东实际减持的短期影响相对可控。”张俊晓分析道。
打开机构投资者分配室空
专家认为,随着大量限售股解禁,流通股数量的增加有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板的交易活跃度。大量限售股解禁也有望增强机构投资者的增持意愿,进一步打开科技创新板空空间。
目前,公募基金和鲁股通对科创板仍然是低配置,流通股比例低是影响机构投资者增持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章启耀分析,以公募基金为例,2022年一季度,公募基金重仓科创板股票的顺序与流通股本和流通市值基本正相关。更多流通中的筹码将为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提供更好的市场条件,并将进一步打开科技创新板的空空间。
提到提前解禁的影响,张俊晓认为,目前讨论解禁的影响可能还为时过早,无论是节奏还是幅度。建议短期关注“解禁+破发”股。此外,在解禁冲击后,科技创新板“高涨幅+低估值+低配置”的长期逻辑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新一轮战略布局窗口将再次开启。
在德邦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吴凯达看来,科创50指数预期利润增速较快,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同时,2016年以来,a股市场个股在一年解禁后的表现好于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