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恒温恒湿的无菌饲养车间,一批批不同生长期的蚕被机械臂放在饲养盘里。盘子底部覆盖着由豆粕、玉米粉、桑叶粉和多种维生素合成的饼干状人工饲料。生产车间的另一边,雪白的蚕茧像瀑布一样从传送带上倾泻而下。
在巴集团的养蚕车间里,蚕在吃特制的饲料。新华社记者尹摄
走进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的八贝集团,这家传统领带生产企业的工厂养蚕项目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突破了养蚕的季节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作坊里的蚕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结茧。”巴集团董事长金耀说。
向产业链上游推进
在总投资28亿元、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的巴贝集团二期产业化养蚕项目施工现场,一座外形类似巨大孵化器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即将投入使用。目前,在一期工程年产7000吨鲜茧的基础上,二期工程将实现年产4万吨鲜茧。
生产车间里,贝贝集团员工正在摘茧。新华社记者尹摄
“领带行业利润太薄,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养蚕是被逼出来的。没想到这条路走了这么多年。”回忆起往事,金瑶不禁感叹。
嵊州是“中国领带之乡”,领带产量最高,占全国的90%,世界的70%。但用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秘书长钱峰的话说,2010年左右,嵊州领带产量达到“天花板”,利润却停留在“地板”上。丝绸价格上涨对企业影响很大。
如何在产业链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是嵊州领带龙头企业巴贝集团面临的难题。
2012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金瑶了解到人工饲料可以用来养蚕,但当时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实现工厂化生产。他看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下定决心引进专业的RD团队,与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走上了漫漫养蚕路。
2019年,巴布集团工厂化养蚕项目成功量产,蚕丝品质达到国家5A以上标准,实现了低成本工厂化养蚕全年大规模、高密度、连续生产的新模式。“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厂养蚕技术”入选当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周由中国科协组织评选的“颠覆性创新榜”。
这里的蚕吃的不是桑叶而是“饼干”
据考古记载,5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就开始养蚕、制丝。蚕桑生长的季节性、对桑叶的高度依赖、对人力的高需求成为养蚕业的鲜明特点。
“我们在家蚕育种、饲料配方、饲养设备、疾病预防体系、环境控制等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每一个核心环节的成功都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巴集团工厂化养蚕项目负责人何瑞民说。
巴集团展厅里的彩色蚕茧。新华社记者尹摄
比如控制蚕对桑叶的摄入量,其实就是育种;那些饼干形状的饲料,不仅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来配制,还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甚至它们的形状也是根据不同年龄段蚕的习性专门设计的。"把这些蚕吃的饲料和我用嘴尝过的最后一种混合在一起."何瑞民笑道:
工厂化养蚕大大提高了养蚕效率。以年产1万吨蚕茧为例。传统文化需要10万左右的农民参与,而工厂化文化不到300个生产线工人就能完成。而且蚕丝的质量更加稳定,颜色、强度、抗菌等性能都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改变和提高。
目前,巴别集团在工厂化养蚕领域已获得12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00项,65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生产车间里,贝贝集团员工正在摘茧。新华社记者尹摄
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蚕业研究专家孟表示,巴贝集团以现代农业的科技理念,打造了一套高效率、低成本、集成化的现代茧丝绸生产新技术体系,开创了一套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常年化、工厂化、可复制的现代蚕业新模式。
当丝不仅仅是丝
清晨,贝贝集团的蚕桑厂一片繁忙景象。一袋袋均匀饱满的蚕茧被卡车拉走,进入市场。何瑞民告诉记者:“每天都有车来,我们每天20吨的鲜茧直接被拉走,供不应求。”
在海湾集团内部,客户前来购买蚕茧的卡车正在装货。新华社记者尹摄
金耀表示,近年来,贝贝集团的RD投资已超过销售收入的10%,工厂化养蚕将成为集团未来最大的业务板块。巴基斯坦也将以此为依托,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努力打造百亿级“丝绸高地”。
除了生产高品质的蚕丝,目前,芭贝集团正与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蚕丝蛋白纺织面料涂层、高值化利用等领域,致力于开展全产业链的科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接下来,除了纺织行业,蚕丝还将用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2021年,金耀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杰出贡献者”,成为当年唯一一位来自企业的获奖者。他说贝贝集团主动改变。虽然传统领带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但企业正在积极向产业链上游进军。目前工厂化养蚕项目综合利润率超过30%,二期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8亿元,大大提升了集团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为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空。
策划:胡清海
文字记者:袁振宇、尚怡颖、尹
视频记者:尹、
协调员:刘铮
编辑: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