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控力度越

传动比2022-08-27  25

易纲: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

据央行网站27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接受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专访。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绿色信息披露、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货币政策等问题接受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的专访。以下是采访记录。

记者:绿色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金融体系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哪些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绿色转型?

易纲:央行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就货币政策而言,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是保持物价稳定。话虽如此,部分央行仍有政策空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推动绿色转型。

为推动绿色转型,中国人民银行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将优质绿色债券和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合格抵押品范围。去年,它推出了两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即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工具,利率为1.75%,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效果显著的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

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已通过两个工具向相关金融机构发放资金2100多亿元,累计减少碳排放60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中国全年碳排放的0.6%。

此外,去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修订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以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转型提供支持。

上述机制有助于绿色融资的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3月,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18万亿元,增长迅速。我国绿色债券余额约1.3万亿元,居世界第一。

简而言之,中央银行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挥作用,提高全社会对绿色转型好处的认识至关重要。

记者:中国人民银行在完善绿色信息披露和防止欺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易纲:信息公开非常重要,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为了公平、高效地实施绿色货币政策工具,应注意防范实践中的各种道德风险问题,如“绿洗”、低成本资金套利、绿色项目欺诈等。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支持绿色转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全过程中,要做到信息透明,严格监管到位。例如,碳减排支持工具要求金融机构按季度公开披露碳减排贷款额度、利率、支持项目数量、贷款带动的碳减排量等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将与其他部门和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核实披露的信息。公众对此的了解和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促进气候风险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去年进行了首次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从测试情况来看,碳排放信息披露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的挑战。

为促进气候信息披露,中国人民银行去年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对金融机构应披露的形式、频率、定性和定量信息提出了要求,并指示200多家金融机构试行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包括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环境风险的过程,第三方专业机构核实的减碳贷款发放信息及其推动的减碳规模等。,未来将适时向公众推广。

记者: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通过多边和双边平台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易纲:在国际上,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各方一道,积极引导市场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共同领导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2021年初,二十国集团恢复成立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担任联合主席,牵头制定并完成《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路线图》,该路线图已成为在国际层面引导市场资金支持气候变化的重要指南。今年,我们的重点是推动制定转型的金融框架,引导市场资金安全有序地支持高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

二是推动与欧方绿色金融分类标准趋同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中欧绿色分类标准对比工作,并于2021年11月发布了共同分类目录,提出了中欧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共同认可的、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的55项经济活动清单。今年6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新增17项经济活动。中欧率先推动双方绿色分类标准的可比性和互通性,有利于引导跨境绿色资本流动。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兴业银行已经发布了“共同分类目录”来标注绿色债券,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其绿色金融分类目录中也参考了“共同分类目录”。

三是以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一带一路”。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GIP提出了绿色投资的七项原则。截至2022年5月,GIP成员已扩展至41家签约机构和14家支持机构。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与绿色金融网络(NGFS)、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央行和监管机构开展了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绿色金融监管标准的完善。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通过多双边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更好地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服务。

记者:近期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人民币有所贬值。当前货币政策的取向是什么?对支持国家经济复苏会起到什么作用?

易纲: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兼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市场利率水平稳定但有所下降。自然利率水平主要由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和人口的长期发展趋势决定。

我国利率形成机制由市场供求决定,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目前定期存款利率在1-2%左右,银行贷款利率在4-5%左右。与此同时,债券和股票市场有效运行。考虑到通胀水平,可以看出实际利率水平相当低,金融市场可以有效配置资源。

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灵活汇率制度。与20年前相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值约25%,对一篮子货币名义汇率升值约30%,实际汇率升值幅度更大。

中国通胀前景相对稳定,CPI同比增长2.1%,PPI同比增长6.4%。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支持经济复苏。同时,我们也会强调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581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