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广自有品牌的沐浴露、洗衣胶、杀菌喷雾等产品,宝洁的广告屡屡与中国女性“碰瓷”。今年3月,“女人的脚比男人臭5倍”、“再爱干净的女人,她们的内裤比男人脏”、“女人的头发比男人脏2倍”等多条不科学的广告语引发争议。
女性重复营销,产品频繁涨价,但质量堪忧。去年,PG在中国市场获得了近500亿元的巨额利润,但只付出了70万元的代价。
营销女屡被翻案。
近日,信用广州官网披露的一份行政处罚显示,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洁”)因在其官方微信号上发布“女性脚臭是男性的5倍”内容的广告,被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黄埔区市场监管局”)罚款70万元。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2022年3月13日至24日,PG在其微信公众号“PG会员中心”发布《女人的脚臭五倍于男人》为题宣传其产品?如果不相信“现在就闻”的广告,就怀疑宣传时存在广告违规行为。经查,广告中存在对男女身体不同部位卫生状况、气味的描述,以及“女性脚臭是男性的5倍”等文字内容。
随后,宝洁公司向黄埔国家市场监管局提交了证明广告内容使用数据、统计数据、调查结果等引用内容的来源材料。经查,该广告在引用引用内容时未注明出处,与原引用内容不完全一致。黄浦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为,PG通过对比男女体味发布广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删除广告、整改微信官方账号,并处以70万元的行政处罚。
对此,PG官方发布道歉声明,但消费者并不买账。一些网民列出了PG的品牌,并表示抵制。最后,涉事微信官方账号被强制注销。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PG“碰瓷”女性第一次因广告被处罚了。2021年8月,PG在舒肤佳的一款香皂上显著标注“去除99%细菌”,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被监管部门罚款20万元;同年6月,PG“5-7岁冷冻儿童佳洁士阶段牙刷”产品因单丝弯曲回复率不符合标准而被列入不合格名单。
2021年妇女节,宝洁旗下潘婷公司涉嫌通过发布职场广告对职场女性进行社交,引发部分网友热议和抵制。在视频中,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与客户对接。顾客本能地认为男员工是老板,并嘲讽女员工。广告文案甚至直接把“潘婷”改成了“气喘吁吁”。许多女性网民认为潘婷删除“女性标签”实际上是故意“无视女性”。
2019年,宝洁旗下SK-II发布了一则名为“他们为什么不回家过年”的广告,围绕“年龄”、“结婚”、“生孩子”等话题,充满了抑郁和负能量,引发消费者不适;2016年SK-II营销《剩女》翻车,短片《她终于走到相亲角》被消费者质疑为向真正的独立女性“泼脏水”。
除了营销翻车,PG还卷入了2021年12月的致癌风波。由于检测出致癌物质苯,多款干发喷雾洗护用品被召回。尽管PG中国在声明中指出,上述召回产品不涉及中国,但消费者认为该声明并不意味着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没有问题。同年11月,PG被曝单月接触50批次致癌物苯而被召回。
此外,PG还卷入了数百起法律诉讼。天眼调查显示,其作为被告的案件多为产品责任纠纷和合同纠纷。抽查信息显示,宝洁多次被发现存在问题,并被责令改正文案。
中国市场表现承压。
即便是频繁的涨价,营销中反复出现的性别歧视,甚至是致癌风波,都没能阻止PG去年在中国市场赚了近500亿元。
作为PG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PG服务的50亿人口中有1/5在中国,大中华区去年贡献了10%的销售额。财报显示,2021年,大中华区有机销售额(不包括MA交易、剥离交易和受汇率变化影响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2%。陷入癌症风暴的潘婷在中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5%。
今年一季度,PG实现营收194亿美元(约合124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净利润同比增长4%,至33.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6亿元)。今年1月,PG宣布其所有十大类商品涨价。报告期内,其产品定价增长5%,而销量仅比上年增长3%,说明销量增长主要是产品价格调整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度,PG在大中华区的业绩增速放缓,美妆、婴儿、女性用品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PG称主要是市场竞争所致。
公开数据显示,PG的日化产品曾在中国拥有47%的市场份额,但2019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缩减至30%。在2014-2017年,PG的全球净销售额从744亿美元下降到651亿美元,然后慢慢恢复到700亿美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中国市场,外资和本土品牌正处于新旧洗牌的迭代期,对老牌外资造成一定压力。想要站稳脚跟,用一些噱头来哗众取宠或者刻意引起争议都是不可取的。企业的工作仍然是关注消费者需求和痛点,创新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郑浩源、陈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