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谁来种粮?江苏盐城“新种粮大军”已成队,“女粮王”说这是“金饭碗”

塑钢2022-08-26  8

未来谁来种粮?江苏盐城“新种粮大军”已成队,“女粮王”说这是“金饭碗”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6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盐城:一支种粮新军把粮食当“金饭碗”——未来谁种粮的问题成了“解”。

什么都是悠闲的,吃的都是大的。中国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粮食供应问题,解决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烦恼。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留守老人成为种粮主力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坚持种粮的老人渐渐无法种粮的时候,“以后谁来种粮”就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隐忧。

“三夏”时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江苏盐城实地走访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虽然仍需不断探索,但当地已形成“破解之势”,从种粮大户、家庭农户到乡村干部,都在侃侃而谈,信心满满。

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兴丰老墩村,收割机在稻田里收割水稻(2018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

“很多人想‘包’耕地,但是没有剩下耕地可以‘包’”

盐城位于黄海之滨,历史上以“煮盐”闻名。虽然是长三角最大的平原农业区,但和中西部一样,也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全市农村人口人均耕地略多于两亩。由于盐城离制造业发达的苏南不远,加上自身汽车、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当地农村劳动力离土入厂的情况同样突出。

曾经被“谁来种粮”困扰的盐城,这几年发生了变化,新鲜事层出不穷。

新鲜事一:田出门不能不担心自己的“包”。由于种粮大户少,需求不强,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困难,“有地无种”。2021年,本报记者在洪泽湖畔的苏北一个农业乡采访。当年只流转了三分之一的耕地。当地一位56岁的农民说,他家24亩地只有7亩流转了。儿子在苏南就业,家里缺少劳动力。虽然他已经到了可以种地的年龄,但剩下的17亩地只能自己种。

然而,在盐城市射阳县四明镇新南村,农田却是“抢手货”。村干部刘清华说,全村95%的耕地都流转给了大户。盐城农村对“土地流转”一词的习惯表述是“土地征用”。她说:“在我们村,很多人想‘种地’,但没有地可‘种地’。”在盐城市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场交易清单的第一项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区农业农村局管理站站长杨成说,自2015年交易中心成立以来,近年来耕地流转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2022年6月9日,盐城市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的进场交易清单第一项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段仙菊摄

据盐城市委农办副主任倪志成介绍,目前全市有500多万农村人口,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90万人左右,最近十年减少了10万人左右。即便如此,在记者走访的县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都达到了70%以上。剩下的没有流转的土地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农民自己愿意种的耕地,一种是房前屋后的贫瘠或者贫瘠的土地。

2021年,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在5个县区选择了耕地流转比例相对较低的25个行政村开展调查。结果表明,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比2020年增加6%左右。

新事物二:土地出让金要“限量”。亭湖区、盐都区、射阳县的村,每亩耕地年租金一般不低于800元,最高1100元。苏北其他一些耕作条件类似的市县,耕地流转成本大多在每亩500元至800元之间。在中西部很多地方,这些钱有的低至200多元,甚至是免费送给少数民族的。

程告诉记者,在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几年前就有过每亩每年1700元的高价交易案例。但交易中心和乡村干部并不单方面追求高价流通。他们认为种粮不是暴利行业。为保持种粮大户经营收入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土地流转租金应在合理范围内波动。盐城市农业农村局提出,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家庭农场代表可以成立评估小组,评估确认租金上限和下限。射阳县在全省首创农村土地流转限价“熔断”机制,已实践两次。

新事物三:种粮既有“快乐”,也有“激情”。“汗滴到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传统观念里,种粮是辛苦的。远离繁华的城市,农村种粮种田的生活依然清苦。然而,在盐城,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48岁的丁玉干(右一)是盐城市射阳县兴桥镇的家庭农民,当地人称“女粮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射阳县新南村,身材健硕的顾荣华从2018年开始流转土地进行种植。今年已经达到310亩。他坦率地告诉记者:“我喜欢种粮。比起过去在上海打工,现在种粮可以主导我的生活,更自由,也很幸福。”今年48岁的丁玉干是射阳县兴桥镇的家庭农民,在当地被称为“女粮王”。目标是成为种粮的“专家甚至行家”。她告诉记者,“我有热情把务农作为职业。”

把农业作为城市“三张名片”之一,盐城以种粮为荣。据盐城市农业农村局介绍,这里的耕地占全国的0.66%,生产全国1.1%的粮食。“射阳大米”已成为大米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射阳县农业和农村局局长乔干群说,“上海人吃的每四碗米饭中,大约有一碗来自射阳人。”

盐城市盐都区王镇大厦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区。(2022年5月27日受访者供图)

“不是泥饭碗,是金饭碗”

本报记者在盐城采访的多位种粮大户和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民都有不同的经历。有的长期在农村基层。例如,秦南镇农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纪就是一名基层干部。59岁时,他种了一辈子粮。一些下岗工人,亭湖区种粮大户陈从文,以前在机械厂做注塑,下岗后回村卖豆腐。还有很多种植大户也是做农机服务和农资销售的。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兼职,但他们大多将种粮作为自己的“主业”。

2022年6月8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种粮大户陈从文种植的200多亩小麦即将收割。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九龙摄

“过去,我在镇上的一家服装厂工作。后来工厂倒闭了,我只好另谋出路。”丁玉干告诉记者,她偶然得知邻居家有几亩地在寻租,她当场选择转型做了耕田人。“我没有拿大锄头,很快手上就起了水泡,但我不能放弃。从第一年到年底,我从种植中获得了一些收入,看到了希望,索性扩大了流通规模,现在已经达到了1000多亩。”

为什么能组建这支“新种粮军”?记者在盐城发现了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规模化种粮收益可观。射阳县新南村种粮大户尹开宝算了一笔账。每亩田每年周转成本800元,人工、种子、化肥成本900元左右。一般每年两季每亩能赚500元。今年小麦增产增收,价格也上去了。预计今年每亩能赚800元。他种了300亩田,今年预计收入20多万元。虽然每亩粮食利润不高,但由于种植规模大,收入可观。

二是农业机械化提供支撑。顾荣华说,没有农机,他一个人最多可以种3亩地。现在有了农机的支持,他可以种300多亩。新村的村干部说,这个村自古就种粮,土地规模种植的转折点是2013年,村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所以田间作业能力大大提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郭忠星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留在家中的老人体力大多达不到务农的要求,这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

第三,专业化种粮风险相对较低。顾荣华为自己承包的310亩田地全部购买了农业保险。“水稻的保险价格是每亩每季17元,小麦保险也是另一季买的。政策补贴70%,我们自己出30%。买了保险发展量表种了才踏实。”他说,农业保险主要是预防自然灾害。自2018年承包以来,未发生大灾。记者了解到,粮食种植的市场风险低于相对价格波动的经济作物,这也是种粮农民安心种植的重要因素。

一个新的趋势是,虽然目前盐城的种粮大户大多在50岁以上,但50岁以下的比例在增加。据射阳县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县2700多户50亩以上的流通种粮大户中,50岁以下的约占30%,900多户家庭农户中,50岁以下的约占三分之一。这里的农业干部判断,粮食种植“后继乏人”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

倪志成介绍,截至2021年底,盐城市共有大型粮食企业17969家,其中50岁以下人口比例约为30%。

2022年6月10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新收割的小麦正在收割。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九龙摄

相对年轻的“粮农”无疑在科技种粮上更有优势。大专学历的丁玉干在2010年创办了一个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十几年来,她订阅了《土地肥料》、《植物保护》、《农药使用》、《农村经营》、《农业机械》等十余种科普书籍。,不断学习新技术,自学驾驶农机。我们还购买了烘干机,建造了自己的烘干房,不仅解决了烘干粮食的问题,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服务。

智慧呼唤“新农人”。在射阳县海通镇,今年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生产的1900亩小麦获得了好收成,平均亩产1250斤。43岁的董事长徐鹏说,过去更多的农民是50后和60后,但现在射阳的70后和80后农民更多。“粮食储存在技术中,我们的播种机有智能导航系统。无人机飞防很普遍,很多农民用上了智能农具,更多的‘新农民’和‘知识农民’成长起来了。”

种田一直被比作“泥饭碗”,很多邻居不理解丁玉干为什么执着于种粮。她告诉记者,专业化的粮食生产一定会成为“金饭碗”。盐城农业农村系统人士预测,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广大农村势必会出现“新农民”穿西装喝咖啡种田的场景。

2022年6月10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农用粮车装载新收割的小麦,麦粒倾泻而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九龙摄

“小块地变成大块地”,有利于种植

一项名为“变小田为大田”的改革,提振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019年以来,为解决农村承包地碎片化不利于规模化种植的问题,亭湖区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民已确认面积的前提下,破埂改田、并田,开展“小田改大田”改革。承包权不变,经营权互换,“一家多田”改为“一家一田”或“一家多田”。

“小田改大田”改革后,农民土地流转的地租普遍提高,劳动力可以安心外出打工。种粮大户也愿意出这个钱,因为地里种得好。

亭湖区试点乡镇原承包土地35552亩,分散成14312块,改革后调整为1873块,减少了86.9%。记者在盐城采访时,看到很多几十甚至上百亩的长方形田地,却很少看到大型机械难以操作、农田设施不便的补丁田、棕榈田、插花田。

由于田地的置换和合并,大部分由道路和水渠连接,便于开展社会化服务,种植成本也相应降低。据亭湖区农业部门测算,试点乡镇种粮大户平均每亩用种量减少2.6公斤,用肥量减少5.8公斤,用机成本减少80元,小麦增产42.5公斤,水稻增产78公斤。

2022年6月10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收割机在麦田里作业。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九龙摄

盐城在指导“小改大”改革的同时,十分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规模化种植创造良好的配套条件。

在王镇盐都区,塔诺贝有宽阔的沟渠,平坦的机耕道,还有悬挂在田地里的监控摄像头。“我们和河海大学合作,推进耕地智能实时监测,在云上检测土壤墒情、湿度、智能灌溉更加方便。”副市长王乐妍表示,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升级,探索出了“生态2.0版”。比如在运河上留下小道,方便青蛙等生物通过,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保护。

记者在盐城多地看到,在大户愿意承包、土地流转较多的地方,政府投入的高标准农田往往建设得很好。王振拱星村的村干部张洪运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多方受益。“收割机也是‘选择者’。大户收一亩60元,小农户要一亩90元,还得雇人。机械挖沟10块钱一米,15块钱一米,小农户。”

盐城“十四五”期间,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8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0万亩。以前这一亩田建设投入1750元,现在达到每亩3000元,其中每亩2400元由中央和省财政补贴,目的是促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2022年6月8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农民利用晴好天气晾晒粮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九龙摄

减少种粮人的“养老之忧”

52岁的陈树东是亭湖区黄尖镇新闸村的家庭农民。1994年后开始从事农业机械化服务,2010年成立合作社,后来正式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现在,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00亩。他的农场配备了烘干机和冷库。

他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去年区财政支持家庭农民的政策文件,以及他缴纳城镇养老保险的税单。一直参与此事的亭湖区市委农办副主任刘宏伟说,一般情况下,陈树东参加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每年按照高一档的标准缴纳600元。缴费满15年,年满60岁后,每月可领288元。这种保险交费少,以后领的“养老金”也少。

为了让种粮农民安心,2021年,亭湖区率先探索,鼓励种粮300亩以上、经营3年以上、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家庭农户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养老保险。区级财政每年拿出40%或2500元作为专项奖补名额。

区农办大力加入人社部门后,按照区改政策,陈树东得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15年。他交了7年7万多,然后开始正常交剩下的8年,政府也有补贴。年满60岁后,每月可领取1000多元的“养老金”。

“年轻人不想种地,老年人老了也不搬。这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现象。”陈树东说,这次能参加更高标准的保险,很欣慰,养老的后顾之忧也少了。他认为这个好政策有利于吸引年轻人从事粮食种植。

2022年6月10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种粮大户陈从文流转土地种植小麦200多亩,短时间内收获并销售一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九龙摄

记者了解到,虽然种粮条件越来越好,但种粮大户仍面临一些困难。如果说农资涨价令人担忧,陈从文等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去年开始,尿素从每吨1800元涨到每吨3400元。一包尿素去年上半年85元左右,现在涨到175元。除草剂的价格翻了一倍。农业专家建议,完善粮食生产效率保障机制,多措并举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食品干燥和储存成本也相对较高。一些种粮大户反映,用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一般农业用地控制日趋严格,但对于种植300-500亩的农户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购买烘干设备或自建仓储中心,集约化的社会化配套服务成本更高。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

错垄减少,联合收割机穿梭于空旷的麦田,饱满的麦粒从卸粮桶倾泻而下;插秧机经过时,秧苗整齐地插入水田中;上半年小麦增产增收,种粮大户脸上洋溢着喜悦...

盐城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正在重塑新时期粮食种植中“人”与“地”的关系。一场解决“未来谁种粮”问题的探索浪潮,正在一片平坦辽阔的田野上铺开。(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486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