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考试降温后风向真的变了吗?
源地图
原创|金角财经(ID:F-金角)
作者|石琳
编辑|焦叶
不知不觉,风向开始变了。
6月22日起,合肥正式暂停常态化区域的游离核酸检测。
这是今年4月各地开展核酸常态化以来,第一个宣布停止的省会城市。
之后,很多省会城市和千万人口城市对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进行了“调整”:
6月25日,杭州宣布将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由72小时延长至7天;
6月26日,济南宣布将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由“七天两检”调整为“七天一检”;
6月27日,青岛宣布将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调整为每周一次,其中男性市民周二采样检测,女性市民周五采样检测;
6月27日,哈尔滨宣布将普通人群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由“五天一查”调整为“七天一查”;
【/s2/】这距离“大城市徒步15分钟要设立核酸采样圈”的要求,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变化非常快,核酸的常态化检测似乎是一种趋势。但在未来未决定之前,河南的“红码”和丹东的“黄码”依然引人关注。
风向变了
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降温早有端倪。
今年5月起,在大城市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成为国家卫健委在多次新闻发布会上认可的疫情防控措施。
但看到很多中小城市也有“跟风”的趋势,国家卫健委很快定义了大城市的概念:省会城市和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同时强调“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需要确定,不能‘一刀切’。”
到了6月9日,卫健委依然强调,在“港口城市、省会城市、千万人口城市”,核酸采样环15分钟步行有利于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更快落实防控措施。
但更受关注的是同一场发布会上提到的另一句话:
“没有疫情,不存在输入的风险。核酸检查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各大城市果断地说:好的,收到。
然而,是曾经“跟风”的中小城市首先调整了方向。
已宣布调整归一化核酸的城市
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后来的声明,这些中小城市甚至“超重”,现在悬崖勒马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之前甚至获得国家卫健委好评的合肥,为什么要按暂停键呢?
风起于清平之末,或许风向的改变源于国家医保局的一句话:
“归一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
我受不了了
正常的核酸检测太贵了。
建立一个完整的15分钟核酸“采样圈”,花钱的地方包括核酸检测的费用、核酸采样间的搭建和维护、参与核酸采样的人员费用、核酸采样材料费用。
按照最新规定,核酸检测费用每人不超过一个3.5元。根据为期7天的检查,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将获得至少18亿元人民币。36个“千万人口省会城市”有3.8亿人,即:
684亿。
我们在《核酸馆背后,500亿隐形支出》一文中计算过,“核酸检测馆”将耗资60亿元,每年采购物资至少395亿元,每年人力支出70亿元。
另外525亿。
这意味着,核酸常态化第一年,36个“千万人口省会城市”加起来,地方财政需要承担的支出是:
1209亿元。
好大一笔钱啊!当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医保基金支付不了这笔钱时,地方不得不权衡沉重的成本。
从核酸摊位到核酸取样器,核酸检测费,核酸检测材料,都要花钱。
而且从今年4月份开始,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仅4月1日至6月9日,已有14250亿元退税款退至纳税人账户,加上一季度的1233亿元,累计退税已达15483亿元。
另一方面,土地市场也遇冷。
中指院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住宅用地流拍退出836宗,流拍退出率23.5%。
到本月16日,财政部公布2022年前5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18613亿元,同比下降28.7%。
最终会影响地方财政的数字是多少?
今年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自然下降10.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05亿元,自然下降8.9%。
一句话,地方收入下降4513亿。
收入在下降,但支出在上升。
1-5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768亿元,同比增长6%。
支出增加4911亿元。
这一进一出,差额直接上万亿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谁还敢头铁?
我没有平躺
有。
比如前几天引起热议的丹东。
一个女人的健康代码被分配了一个“黄色代码”。在和父亲去医院拿药的路上,她和防控人员发生了冲突。最后,该女子被拘留,其父亲涉嫌袭警。
抛开其他争议,我们来看看女性“黄码”的原因——多日不参加常态化核酸检测。
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确实存在进口风险。
今年4月24日以来,丹东经历了三波疫情——4月24日,丹东新增3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至5月16日全部清除;5月24日,丹东又报告11例感染病例。6月2日,丹东东港再次报告7例感染病例。
还有防控的风险。
总的来说,大概属于卫健委说要建立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
而丹东的归一化核酸频率却是“独一无二”的。
每天检查一次。
这是“袭警”事件之前的频率。
6月24日,丹东市《关于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通告》显示,48小时阴性证明后,核酸可以自由流动。
也就是“每两天检查一次”。
截至2020年底,按照丹东常住人口218.84万人计算,如果“两天一查”,一年的核酸检测就要花费14亿元,核酸检测材料和核酸采样人员的费用也要10亿元以上。
那要花24亿人民币。
2021年,丹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81.8亿元,支出比收入多117.4亿元。
说白了,丹东自己收支不平衡,缺口几百亿。现在有超过20亿的标准化核酸检测支出。
钱从哪里来?
近年来,丹东的收入增长似乎不错,一般预算公共收入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近年来丹东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变化。资料来源:丹东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即使能保持这个增速,估计2022年还会增加4.4亿。
但丹东可能不会在乎这些“小钱”,因为它依靠的是巨额补贴。
整个2021年,丹东获得上级补助收入142.6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13.1亿元,加起来超过250亿元。
足足是自己收入的三倍。
如果躺着都能花钱,为什么还要努力?
像丹东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2021年各省财政自给率,资料来源:第一财经
据相关统计,预计2022年地方财政自给率约为49.9%。2021年,22个省份财政自给率在50%以下,其中11个省份在40%以下。
自给率越低,越需要靠“输血”,包括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转移结余资金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筹集资金。
但是,部分地区的财政自给率长期下降,面临的窟窿只会越来越大。光躺着吃皇粮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国家医保局的那句“不买单”已经提醒这些地方要尽快认清现实。
这不,曾经以“两天一查”、“尽管远”著称的河南郑州,今天已经悄然“松绑”了:
自6月27日零时起,公交、地铁“48小时核酸阴性”要求改为“72小时核酸阴性”。
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