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出现之前,人类使用许多材料来写笔记。起初,文字被刻在龟甲或动物的骨头上,这被称为甲骨文。在商周时期,人们将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刻在石头上,称为钟鼎文和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材料来记笔记,叫做“竹简”。简”是竹子,“现在”是木屑。在竹木片上写字很方便,但是很繁琐。当时也用帛帛作为书写材料,但帛帛太贵,一般人买不起。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寻找新的书写材料,终于发明了理想的书写材料,那就是纸。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简单而有价值”的现状,而且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那么造纸术是谁发明的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将其归因于东汉宦官蔡伦“后汉 middot《蔡伦传》中明确记载:“自古以来,许多书和事迹都是用竹简编的,用帛(即根据书写需要裁制的帛)者,称为纸。又贵又简单,不方便别人。就是用树皮、麻头、布为目的(发明创造)。渔网造纸。元兴元年,奏之。皇帝能力好,想干嘛就干嘛。因此,世界是咸的“侯智”。"由于《后汉书》的作者对这一事件有明确的记载,且《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后人在没有其他历史文献的情况下,认定是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有些学者把蔡伦向刘钊献纸的公元105年视为纸的诞生年。
然而,自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文璧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一张西汉中期的古纸后,一些学者开始对造纸术的发明产生不同看法。这张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在纸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麻。在同一地点,还发现了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因此,黄文璧认为这种纸应该是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早了一个半世纪。接着在1957年,比新疆罗布泊的纸早一个世纪左右的西汉早期的古纸,在Xi东郊灞桥出土,有几十张。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成。此后,1973年,甘肃省居延县金关遗址出土了西汉麻纸。1979年在敦煌发掘的汉代“马圈万智”烽火台遗址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中,出土了西汉早期(公元前179- 141年)带有地图的麻纸。马坦纸”。1990年,敦煌甜水井西汉驿站遗址出土了多张麻纸,其中三张上面写有文字。2002年,甘肃敦煌杭权纸遗址出土纸屑、麻纸200余张,命名为蔡伦前纸——杭权纸。从同时出土的纪年竹简和冯隧道砖来看,遗址上限为汉武初年(94年前),下限为魏晋,历时约400年。主要由麻织物和精细的丝绸织物制成,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和包装物品。
这部分学者指出,除此之外,早在《蔡论》之前,《史记》中就有关于纸的记载。比如《三祖旧事》曾说:太子刘威鼻子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用纸捂住鼻子”。太子听了江充的话,用纸蒙住鼻子,进宫见武帝。汉武帝大怒。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再比如汉书 middot《赵皇后传》记载,汉武的妃子赵的妹妹赵,在她死后派人给宫女曹魏能送去毒药和一封信“贺蹄书”,逼迫曹魏自杀。按东汉应劭的说法,“蹄”即“薄纸也”(后称丝棉纸)。再比如“后汉 middot《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高祖张命贾逵选二十人讲授《左氏家传》,“赐简与纸经一关”。上面提到的纸本文献都是早于公元105年,也就是蔡伦向汉献帝和汉武帝献纸的那一年。
基于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否认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学者认为“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了西汉的造纸技术后,加以改进、发展和提高。和帝时,方上命蔡伦以充足的人力物力组织少府方上坊,制作了一批上辈子制作的精品纸,在元兴元年奏响。被普及后,“天下无能为力”。"这是辩论中的一个观点。目前,学术界倾向于这种观点,甚至中学课本将“蔡伦发明的纸”改为“改进的蔡伦纸quot。
然而,另一种意见坚持认为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有学者指出,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纸的解释,蔡伦之前的古代文献中提到的纸,都是用丝纤维制成的,实际上并不是纸,只是漂白丝绸的副产品。按照造纸的一般原理,做一张中式植物纤维纸,通常要经过剪切、蒸煮、打浆、悬浮、抄纸、定形、干燥等基本操作。本世纪的几个考古发现“论文”,其实都不符合这个特点。
例如“灞桥纸”,通过固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图案。许多纤维束横过纸的整个表面,大部分纤维在自然端没有断裂,从纸的边缘折回到表面。这说明所谓的灞桥纸基本上没有经过造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剪切。显微镜还观察到“灞桥纸”纤维壁光滑完整,不存在扫帚劈开产生毛羽的现象,说明所谓的灞桥纸并没有经过造纸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打浆。"灞桥纸“没有经过切割和打浆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是真正的纸。也许只是沤制纺织品的下脚料,比如一塌糊涂。纤维的堆积,如线头,是古墓铜镜的重量在镜体的压力下形成的片状。而“灞桥纸”的发现过程也值得商榷。当时出土物已经离开现场,四天后在工人宿舍存放的出土物中被捡走。它们被捡走后,散落在借土处旁边的空地上,长期无人看管,并非外界宣传的“西汉墓葬”外带。也有研究者鉴定出土的灞桥纸笔迹类似楷书,与新疆出土的东晋手稿《三国志middot》相似。根据《孙权传》中的字体,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物。
对于蔡伦的前挂纸春纸被归为西汉纸,同样证据不足。挂纸出土的遗址大多时候风沙很大,风沙随时可以扰动废弃的堆积物(古纸主要是从垃圾堆积坑中挖掘出来的)。历史上,玄泉驿站曾多次翻修重建,旁边是魏晋烽火台遗址,烽火台也曾多次倒塌重建修复。邮局本身已经被大小覆盖,被大火烧毁。在所有这些因素下,考古中的土层与器物的关系有些复杂,往往需要考古人员凭经验进行鉴别和判断。如果只是机械地依靠土层与器物的共生关系,必然会缺钱。比如一层(表土),出土了西汉竹简和宋明时期的器物,应该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根据书法家的鉴定,挂春《西汉文》的字迹清楚地显示了魏晋时期的书法特征,这与《西汉文》存在着时间错位有关。
此外,几份西汉纸,经现代技术检验,发现居延纸和扶风纸属于同一类型。它们虽然有了纸的最初形态,但只是经过了一些最简单的制作步骤,非常粗糙,只能算是纸的雏形。"马泉万智"被确定为"双涂层纸"和填充和涂层过程是一个非常晚的过程。有专家鉴定此纸为唐纸。至于“马坦纸”也有许多疑点。推测这张纸质地图取自西汉古墓,但古墓已经被积水浸润多年,死者的衣服和尸骨都不见了。一张脆弱的纸,风化了2000多年,怎么可能完好无损的存活下来?
也有学者引用史记与否定蔡伦造纸的学者针锋相对。(1)《后汉书》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真《汉书东观史》。刘真和蔡伦是同时代人,应该信任。(2)王银在《晋书》中记载:“蔡伦把旧布捣成纸。"③华在《博物志》中说:“蔡伦煮树皮造纸。"(4)桑阮,东汉人,水镜人称“蔡伦”。因此,渔网是用纸做的。"(5)《后汉书集》引《晋书》其中一个版本为“蔡伦捣旧布、渔网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