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选择城市

洪金宝鬼片2022-08-25  23

上大学要不要选一线城市?这里有一份参考指南

随着高考成绩的出炉,各地都进入了志愿填报时间。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193万人。按照去年92.89%的录取率,数千万考生即将跨过高考门槛,开始人生新阶段。选择哪所大学,去哪个城市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后一道坎”。

图片来源:图片网_501327454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选大学一定要选一线城市。”这句话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确实反映了“城市”这个变量,这个变量已经成为影响万千考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毕竟大学所在城市的教育资源和经济活力与学习、就业甚至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试图从高等教育资源、人口流动和发展潜力等维度为城市选择提供指导。

聚集

先看高等教育资源聚集程度。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院校1489所。

从地域上看,北京以92所大学排名第一,其次是武汉和广州,共有83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此外,重庆、郑州、上海、Xi安、成都、天津、长沙分列全国第4-10位,高等教育资源实力不容小觑。

单看本科院校,北京(67所)、武汉(46所)、Xi安(44所)位列全国前三,上海(40所)、广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8所)、哈尔滨(27所)当然,高等教育的资源不仅取决于数量,更取决于质量。今年年初,全国第二批“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147所高校入围。其中,北京34家,上海15家,南京13家,Xi、武汉、成都、广州各7家。

上述格局基本显示了全国高等教育的“高原”和“高峰”。可见,高等教育强的城市无一例外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不难理解,省会城市作为省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享受着高等教育布局前期的红利,各种资源的聚集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空间。这些年来,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但总体来看,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与城市的实力并不完全匹配。作为一线城市中的“特例”,深圳目前有8所本科和专科院校,其中本科院校5所,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即使与大连、青岛、厦门、宁波这些城市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但深圳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产业基础,近年来疯狂建大学,不仅成为其他地方“双一流”高校最多的城市,还实现了南科大“双一流”高校的突破。不仅仅是深圳,苏州、宁波、无锡三个经济强市,每个城市都只有一所大学入围“双一流”,而佛山、南通、东莞、泉州等GDP万亿的城市还是零。另外,除了大学的数量和水平,大学生(研究生)的数量也是衡量城市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21年全国研究生人数超过10万的城市(不含港澳台)有7个,分别是北京(41.3万)、上海(19.1万)、武汉(18.27万)、南京(17.79万)、Xi安(16.44万)、广州(14.57万)、成都(。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学习资源,甚至升学就业的便利。

流向

都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强的无疑具有吸引潜在高素质人才的先天优势。然而,“为别人做嫁衣”的城市不在少数。从毕业生的流动性来看,哪些城市更有竞争力?我们来看看哪些城市能更好的留住自己的大学生。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发布的《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分地区来看,2021年,我国东、中、西、东北地区毕业生占比分别约为39%、27%、26%、8%。其中东部地区毕业生365万人,东北地区毕业生72万人。再看具体城市,深圳是典型的“毕业生收割机”。报告显示,在36个重点城市中,深圳的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毕业后留在本市/在本市就读)的居住率位居前列,平均为75%。虽然当年深圳的毕业生只有4万人,但也反映出其对本地毕业生的强大吸引力。

2021年36个重点城市居住情况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相比之下,上海、北京、广州的毕业生居留率分别为62.7%、61.3%、60.7%,分别位列第六、第八、第十。广州作为高等教育大市,很多毕业生被深圳虹吸。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和成都的毕业生居留率分别为76.7%和63.9%,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四。但两地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重点院校的入驻率表现不佳,分别仅为57.7%和59.1%,均处于前十位。此外,来自沈阳(66.6%)、Xi安(62.8%)、郑州(61.7%)和南京(61.1%)的毕业生在本市的居住率也位居前十,留在本市的意愿较高。

2021年36大城市应届毕业生吸引力的四个象限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从另一个角度看,哪些地方更能吸引大学生?上述报告显示,全国31个省份中,毕业生净流入的地区只有12个,其中流入人数超过5万人的地区只有5个,少数地区毕业生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

2021年31省份流入人数及占比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从数据上看,广东(30.2万)、浙江(21.4万)、江苏(18.9万)、北京(16.5万)、上海(14.1万)已签约47%的流动毕业生,构成第一梯队;山东(9.4万)、河北(8.1万)、四川(7.8万)为第二梯队,也吸引了大量毕业生。如果将时间维度进一步拉长,报告显示,2019-2021年,广东、浙江、江苏毕业生流入规模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分别增加6.2万人、5.8万人和2.3万人。而在湖南、湖北两省,近三年毕业生流入量逐年减少。以长沙为例。2021年7.9万非留城毕业生中,有2.4万人去广东省就业,占比30%。

大学毕业生的聚集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城市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那么,哪些城市有望成为「潜力股」?

图片来源:图片网_500698099

作为城市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上市公司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窗口。程大爷此前曾在《十城撑起a股半壁江山》中撰文。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4685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46%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广州、宁波、南京、无锡、成都十个城市,而这十个城市都将在2021年实现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其中,北京和上海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400家。2021年,上海、深圳、北京、杭州新增a股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48家、41家、40家、37家,成为资本市场最活跃的领头羊。这背后,显然离不开城市在新兴产业、热门赛马场方面的规划,这也将极大影响城市的“城市交通”。典型的例子就是合肥。近年来,合肥凭借“最佳创投城市”的称号,先后投资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成为近十年来GDP增长最大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吸引着人才。“我们学院今年170多名毕业生,其中38名去了合肥长信。五年前,我们硕士毕业后基本都是去江浙沪或者珠三角。”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李绍禄(化名)告诉程舒,作为国内存储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合肥长信开出优厚的薪酬,周边人才房价不到1万元/平方米,对大学毕业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除了未来的产业布局,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融合,也将极大地影响城市的前景。例如,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最活跃的三大城市群,仍然是大学人才的首选流入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潜力和生活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吸引力排名第四,成为新的“黑马”。归根结底,城市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商业氛围、城市文化有关,其核心是美好生活。

记者|丹终葵编辑|刘艳梅卢向勇杜恒峰

校对|段炼

|全国商报nbdnews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抄、复制、镜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359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