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在第几回

2022-08-25  16

魏灭蜀之战的介绍评价,魏灭蜀之战的经过结局(图文)

魏灭蜀之战

三国后期最激烈的强弱兼并战争,莫过于魏蜀和晋吴之战。公元263年,魏派钟会和邓艾去攻打蜀。蜀派姜维、廖化率军在剑阁阻击魏军。蜀国利用地势险要,把曹魏两军挡在剑门关外。当两军相持不下时,魏率领部分精锐部队绕过阴平,渡过百里小路,凿出一条山路,避敌耳目来到腹地江油,从背后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兵临城下,刘禅不得不向魏军投降,蜀汉也就此牺牲。

魏灭蜀之战的历程

舒威之战是一场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魏能灭蜀,是因为前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均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双方的指挥和谋划。三国后期,由于三股势力的消长,魏、吴、蜀并肩作战的局面逐渐瓦解。其中,魏明帝曹睿死后,齐国方称帝,大权落在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父子一方面大力清剿曹石势力,拉拢士族,几经废帝事件,准备自立为魏;同时还注重广纳贤才,移民实边,延续曹操之法,屯田,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控制下有了政治上的稳定,经济上的发展,以及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比之下,自从诸葛亮在蜀中去世后,蒋琬和费祎都支持政府。他们坚持诸葛亮的既定方针,统一内部,不轻易打仗,一度使蜀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上台,屡战魏,浪费国力。尤其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变得更加昏庸,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大事。宦官黄浩借机得宠、得势,以权谋私,上了朝政。连姜维也怕被杀,自请到栈(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避祸。至此,蜀国的根基已经大为动摇。此时由于孙权的去世,吴国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打魏国均以失败告终。吴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了。这样三国中,司马氏治下的魏国是最强大的,有条件灭吴灭蜀,一统天下。

魏元帝曹桓三年(262),魏国执政大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蜀国已经“师者老矣,故知今伐之”,决定采取“先取蜀国为宜,三年后由于巴蜀的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的灭政策。为此,魏将为镇西将军兼关中总督,为伐蜀做准备。同时扬言先攻吴,迷惑蜀。姜维听到消息后,忙向刘禅报告情况。他建议派兵把守阳安关(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和尹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堡,以便有备无患。然而昏庸的统治者只宠信太监黄浩,而黄浩相信魏军不会进攻。刘禅认为姜维的建议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没有让他的大臣们知道。

景四年(263)夏,魏“征十八万兵”分三路攻蜀:郑将军邓艾率三万余人从滴道(今甘肃临洮)向(今甘肃迭部县东南)和榆中进发,攻打驻扎在此的姜维;永州巡抚诸葛绪率三万余军从岐山(今甘肃礼县岐山堡)直捣吴洁(今甘肃成县西北)和尹平桥,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余万人从顾颉(今陕西省眉县南)、洛古、伍兹谷(今陕西省xi南)进入汉中。

蜀后魏军真的来攻了,于是冲了上去。忙派骑右车的廖化将军引一队入栈增援姜维。左车将军张仪,辅国将军董爵,另引一队至阳安关,守汉中外寨。

这年9月,魏军第三路军发起进攻。在东南部,钟会的主力部队分三路前进,而刘禅则敦促汉中各外围据点的蜀军在援军到来之前撤退。魏军迅速进入汉中,没有抵抗,然后在杨安关上前进。蜀安都督傅权奋力一战,玄隐投降姜舒凯城,傅谦战死。魏军占领阳安关后,向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以西)进军,威胁四川省会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的西路魏军也发起了进攻,令天水太守王皓、陇西太守洪倩、金城太守初阳分别从东、西、北三面夹击姜维。姜维得知魏军已进汉中,考虑到杨隘口可能失守,剑阁危在旦夕,便领兵边打边退,企图移师剑阁。却说诸葛绪引中路魏军,自祁山入桥,断了姜维退路。姜维为了给魏军打开桥梁,率军从孔汉谷(今甘肃省武都县西南)绕到诸葛绪背后攻打魏军,诸葛绪怕自己的后路被切断,下令魏军后撤15公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过桥。当诸葛绪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的时候,蜀军已经远去,追不上了。姜维继续从桥头向南撤退到尹平。途中与北上的廖化、张仪、董爵等蜀兵会合。得知阳安关失守,退守剑阁。

不久,邓艾率军来到阴平,他挑选精兵与诸葛绪会师,从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出发,避开剑阁,直奔成都。诸葛亮以邀请姜维为己任,拒绝了邓艾的联合建议,率军东进迎击钟慧君。为了扩大兵权,钟会通知诸葛绪,他怕懦弱。结果诸葛绪被征罚,其部归钟会。

后来,钟会率军来到剑阁。剑阁位于四川省剑阁县西部,肖剑山与大剑山相连。地势险峻,道路深谷,易守难攻,但也是成都的门户。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这里是“营地保险”。钟会屡攻不下,不久魏军军心因粮绝而动摇,于是有了退兵的建议。

魏军征伐蜀之战一度顺利,切断了蜀军统帅姜维的退路。灭蜀之计,几日可成。但由于诸葛绪失策,姜维成功渡桥,险守剑阁,挡住了魏军的攻势,使其面临粮尽军退,前功尽弃的局面。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战略和建议“从尹平到谢静(小道),它经过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曲阜(今四川绵阳以东),再出剑阁西行三百余里到成都。奇兵冲上心头,剑阁之防(指蜀军)必还,然后(钟)就上了方轨(两车并行)。剑阁大军不回,府城兵应该不多。 hellip hellip今天要掩盖其空的不足,就要破之。"邓艾建议的要点是,魏军从阴平绕小路攻府城,这样如果姜维来江阁求援,江阁就会被孤立,容易被攻破。蜀军不助涪城,魏军破涪城,断姜维后路,直指成都。这个计划被邓艾接受并执行。

从到涪城,山势险要,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但为此,蜀国并没有在此设置防御工事。这年10月,邓艾率领大军从尹平路出发,在无人区徒步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建桥建亭。当“高山深谷极度危险。粮运再短,频率也很关键。"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危险的地方,“裹着毡被推下去,兵士爬上木崖,鱼贯而入。"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这条险路,到达了江油。看到魏军的神威出现,四川江油的指挥官马淼大惊失色,不战而降。邓艾率领魏军乘胜进攻涪城。

江油失陷后,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阻挡邓艾。诸葛瞻监军到涪城截住。战争中,魏军击破蜀军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等待艾。邓诏诸葛瞻曰:“若降,为琅琊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派他的儿子邓忠和司马世钻从左右两边攻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生死之差,何不有之?"威胁要杀死邓忠和安祖大师,他们将再次战斗。第二支军队匆忙投入战斗,结果蜀军大败,诸葛瞻和蜀尚书张遵等人临阵退缩。就这样,魏军入侵绵竹,随即进军成都。

蜀军多在剑阁,成都小夜曲,实际上根本没有防守。蜀王公大臣听到魏军到来,惊慌失措,不知所措。建议一部分人逃到中南部地区(今川南、云贵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脚跟还不确定。有人建议孙吴投资东方,但孙吴也越来越弱,难以自保。光博士乔舟力主降魏,群臣附和。这年十一月,刘山接受了乔周的意见,开城投降魏国,同时派出使节让姜维等人投降。魏军占领成都。

坚守剑阁的姜维第一次听说诸葛瞻战败,却不知道后者的确切消息。他怕腹背受敌,于是率军东进至巴中(今四川巴中)。钟会引魏军到涪城,派大将追姜维。姜维退守京师(今四川广府)。姜维乃指挥赖玲后,率领廖化、张仪、董珏等。,并把他的部队扔在钟慧君面前。舒威战役结束了。

魏灭蜀之战评价

三国后期的一场战争,魏灭蜀之战,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再来看看对魏灭蜀之战的评价。一场战争的成败,取决于将领们的胆略,战争的战术,战争的疆域和士兵。这场战争是强者和弱者之间的战争。在魏国各方面都优于蜀的前提下,胜利指日可待。

蜀有易守难攻之地。从尹平到府城,山势险峻,人烟稀少,道路障碍可谓宝地。但蜀国并没有在此设立守卫,这就给了魏国可乘之机。魏将军邓艾率军从出发,穿越300公里无人之地,一路削山筑路,克服种种困难,途经。蜀军没想到会有人经过这么难的地方,慌得面无血色,直接投降了魏国。魏从背后袭击蜀,给蜀以沉重打击。

在战争中,作战计划至关重要。在这场历史大战中,魏军先是南下,在兵分三路的蜀军背后,攻打蜀国府城,留下易守难攻的蜀军,无用武之地。在第二个计划的俘获下,蜀汉只能投降灭亡。将军的智谋引领着整个团队的核心。在核心的领导下,队伍会有方向,不会丧失士气,从而在战争中有方向地打击敌人,有计划地打击敌人的缺点。赢得战争是不可或缺的。

遭到重创后,蜀派诸葛瞻抵抗魏军,但几经攻击,魏军占领绵竹,长驱直入成都。在成都兵力不多的时候,蜀人听说魏军入京,不知所措。最后,投降,并命令其他朝臣投降魏,从而结束了战争。

很多因素,比如战争,背景环境,人员规划等。,都影响成败的结果。魏蜀对峙,强弱分明,有大将之谋。魏灭蜀是一场强者灭弱者的战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267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