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6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题为《一站式发放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务》的报道,帮扶“真金白银”——江西:优化营商环境,各地齐抓共管。
近日,在江西省浮梁县一清5G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现场,不到100天,曾经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了厂房。
“项目从引进、落地到开工,84天封顶,99天投产试运营,跑出了‘浮梁新速度’。”福建一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一清感慨,在这个速度的背后,是浮梁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快速、细致、周到的服务。
今年以来,江西省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发展改革双“一号工程”之一,出台涵盖18个领域的228项政策措施,助力打造“江西不用求人,江西依法依规办事,江西办事便捷高效,江西办事心暖心凉”的营商环境品牌,努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能做到。”赣州作为江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正在积极打造堪比大湾区的营商环境。
赣州石城县实行“享受不申请”和“享受有申请”奖励政策,17种政策涉及的176家企业,一次性发放资金共计582万元。后续将在“亲青甘商”受益企业政策兑现平台上进行,全县受益企业政策“一网查询、一窗受理、一站式支付”。
近年来,以“江西服务通”政务平台建设为代表的“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在江西省扎实推进,简政放权不断加强。
在南丰县,正式上线的“赣服通”南丰分支机构4.0版本,已实现在线事项160余项,“一门式”服务事项1222项,“不跑一次”和“只跑一次”事项已超过95%。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全面推行远程评标、不见面开标模式。今年,易县大力推进“干付通”以“数据智能”迭代升级,充分运用区块链、数据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服务表格、服务材料、审批流程、数据信息的智能匹配共享和智能比对验证,实现秒批秒办,推进高频服务“掌上办”。
从“等待服务”到“主动服务”,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江西各地以更加真诚贴心的服务赢得了企业的信赖。
“公司搁置多年的商住配套用地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企业生产成本将大幅降低。”江重工集团相关负责人欣慰地说,“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真诚为企业服务的态度和决心。”
进贤县开展了“一跑两进三争四问”(即“跑省厅市局、进企业村、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问民意、问需求、问困难、问良策”)专项活动。领导干部主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了亲商、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
武宁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主任走流程”“服务怎么体验,发现问题我整改”专项活动。涉及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的主要负责同志,通过与群众“换位思考”,以工作人员的身份体验工作流程、坐在窗口,准确找到企业群众最渴望、最迫切的问题,打通工作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目前,已有44个部门参与了98项经验,制定了102项整改措施。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江西先后出台7批229项降成本政策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8100亿元。
“成功入选2021年全省瞪羚企业,泸西县税务局推出的微电子互动平台发挥了很大作用。”江西博信陶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汉阳感叹道。为了帮助这家高科技企业解决科研融资问题,芦溪县税务局通过微电子互动平台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创新创业”税收优惠套餐,2021年以来已帮助企业减免各类税费300多万元。
出台重点企业物流补贴措施,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对物流成本较高的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给予物流补贴;对落户标准厂房的龙头产业项目实行“三年免租”政策;产业基金投资企业每年缴纳的行权费用利率适当下调...在修水县,一项项降本增效的硬骨头措施,也为当地营造了温馨舒适的营商环境。
2022年,江西省出台降本增效“30条”政策,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帮扶支持,力争全年减轻市场主体负担2000亿元。
“如果您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有工作人员想要办卡,请及时向我们反映。请保留这张‘慧琪连欣卡’,上面有我们的联系方式。”南昌市青山湖区成立了专项检查组,对辖区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环境进行检查处理,帮助这些关系民生的小店恢复“烟火气”。
宜阳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在当地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主阵地。园区党工委、县纪委将进行“手把手”优化园区营商环境。通过园区的服务窗口和近百家企业门口的宣传栏,可以立即将问题反馈给园区党工委和县纪委监委。
南昌经开区向社会征集“不履行招商引资政策或不履行协议”问题线索,重点整治政府机关不履行招商引资过程中承诺的优惠条件、奖励扶持政策,依法与市场主体签订有效合同。南昌市红谷滩区纪委监察局开通营商环境问题举报“直通车”,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建立企业诉求清单、问题清单、建议清单“三清单”制度,对全区营商环境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监管...
江西各地紧盯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以强有力的监管推动破解损害营商环境、阻碍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