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为了抗议俄国侵占中国领土,黄兴弃笔从军,开始组织身边的同学。他在日本成立了拒绝俄国的志愿军,开始走武装革命的道路,组织武装分子。
回国后,黄兴弃笔从军,与宋、陈天华在湖南长沙共同成立了华兴会,是民国时期最原始的新思潮聚集地。总统黄兴策划了这次起义,时间定在慈禧太后70大寿。但由于缺乏革命经验,起义失败。
虽然黄兴一开始弃笔从军,并不成功,但他坚信革命。他逃到日本后,结识了孙中山,两人开始组建同盟会,以孙中山为会长,黄兴为共仆。他们开始培养革命者。
弃笔从军的黄兴,几经弯路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他亲自筛选加入社团的同学,挑选坚定分子,最后成立岳父团。先后经历了钦州、防城等地的数次起义,不断积累经验,扩大影响。1900年,受孙中山指派,回港准备协约国南方司令部。次年4月,黄花岗起义,黄兴受伤,断了两根手指,正在香港休养。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终于打响,黄兴弃笔从香港赶到武昌,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的爆发,让弃笔从军的黄兴看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只有武装革命才是救国之道。政治改革和武装起义缺一不可。黄兴亲赴前线,举行拜将军仪式,指挥汉阳保卫战和汉口攻占战,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黄兴与孙中山在日本留学时相识,两人共同组建同盟会。黄兴是一个配角意识很强的人,愿意做孙中山的配角,黄兴与孙中山的革命友谊极其牢固。在别人建议他换掉孙中山后,他严词拒绝。黄兴和孙中山是亲密的革命战友。
黄兴和孙中山是在准备同盟会的时候认识的。孙中山任同盟会会长,对外代表同盟会,黄兴任共同事务总经理。按照现在的话,孙中山在外,黄兴在内。黄兴当时在同盟会中的威望比孙中山高,但他总是在两个场合辅佐孙中山 孙 事件中有人提出开除孙中山,黄兴站在孙中山一边,对外人说: 革命不是个人问题,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忽视国民革命的走向。这不是个人排名,这是一个团结的团队。你们要一心一意互相帮助,不能把我置于不义的境地。
黄兴和孙中山这样亲密无间的战友,在辛亥革命前夕差点分手,缘起于中华民国国旗的选拨。国旗的设计是一个国家政治面貌的体现。1906年,国旗的设计被提上日程。孙中山建议使用他的老乡鲁的青天白日旗,但黄兴不同意。蓝天旗中间是圆的,和日本国旗太像了。孙中山也听了建议,做了让步。形状不变,颜色可以换成红白蓝。正巧同盟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三种意识追求。但黄兴不满,甚至勃然大怒,要离开联盟。辛亥革命前夕,黄兴和孙中山因为一面国旗差点闹分手。
在历史上,参与辛亥革命的不仅有孙中山,还有黄兴、宋、等。,但很多人会忽略一个愿意做配角的人物,那就是黄兴。事实上,黄兴在历史上评价很高。死时享受国葬待遇。
评价黄兴,首先要提到他的历史情怀。黄兴参加革命,吸收了他童年生活环境的封建性和新思想的开放性的双重交织。所以,他的选择是被历史召唤的。他能发现太平天国起义的缺点,知道革命不能有私心。他给自己取名黄轸,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历史的车轮。在准备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无论是威望还是人脉,他都比孙中山强,但他不愿意取代孙中山,很大程度上是不愿意看到革命的成果因为人心涣散。
对黄兴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他对未来有很强的预见性,他有战略眼光。当时有革命派要求废除同盟会,直接建立民国,但黄兴不同意。虽然手握军权可以独断专行,但他还是耐心地给大家解释原因。就是在今天的历史环境下,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我们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党和国家都是不可分的,政治竞争可以。
对黄兴的评价还有一点是,黄兴的人才储备眼光非常平易近人。他在同盟会的时候,就知道在日本留学的海军军官,包括李树成、赵恒锡等人,已经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