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古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振兴咖啡产业的理想返乡创业。
第一家创业花店成功后,带着赚到的“第一桶金”,二次创业的普洱市青年约翰·杨(john young)来到当地古老的历史街区寻找咖啡馆的选址。历史专业毕业后,他看中了一座有100多年历史的三晋大院。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约翰·杨想让每一位客人都感受到100多年前普洱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
这是普洱市思茅区戴家巷约翰·杨开咖啡馆的一幕(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曹梦瑶摄
据考证,云南种植咖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谈及选择开咖啡馆的初衷,约翰·杨感慨道:“普洱茶有三宝,但除了普洱茶和石斛,很多人不知道普洱茶还有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咖啡。"
6月24日,游客在约翰杨开设的咖啡馆品尝咖啡。新华社记者曹梦瑶摄
选择约翰·杨咖啡行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电影《一点钟到家》的启发。约翰·杨希望自己能像影片主人公李少群一样,在传统茶道中另辟蹊径,带动村民种植高品质的新鲜咖啡。
2021年,john young与创业伙伴一起创办了一草香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保护普洱老街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致力于打造精品咖啡加文化旅游的品牌。
6月24日,约翰·杨在一家咖啡馆里煮咖啡。新华社记者曹梦瑶摄
和约翰·杨一样,普洱的青年企业家杨宏建致力于在老一辈传下来的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理念。
作为“咖啡三代”,杨洪建的爷爷和父亲是普洱第一批大规模从事咖啡豆种植的农民。在杨家所在的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种植的咖啡豆品质高,生产时间短。然而,由于咖啡期货交易价格的波动,咖啡农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近年来,市场对咖啡的热情一直在上升。"杨洪建表示,要突破大公司在价格上的垄断地位,如何提高咖啡豆的附加值是关键。
6月24日,杨洪建在野鸭塘谷庄园做咖啡。新华社记者曹梦瑶摄
凭着从小对咖啡种植的深厚感情,杨洪建在2020年辞去教师,回到家乡打造了野鸭塘谷庄园,将咖啡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与父辈粗放的种植方式不同,为了保护庄园环境,杨洪建和伙伴们在开垦的农田边缘植树造林,既恢复了森林植被,又防止了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暴晒等咖啡处理方式,减少清洗鲜果产生的大量污水,改善周边河流水质。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野鸭塘谷庄园咖啡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开河村独特的种植历史和环境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来到庄园,帮助提升咖啡豆的品质,并义务为周边的咖啡农普及咖啡浆果的加工方法,讲解咖啡文化。
志愿者在野鸭塘谷庄园挑选咖啡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1年,杨洪建通过与周边咖啡农合作,销售优质熟豆等产品,大大提高了咖啡的附加值。
约翰杨的咖啡馆临街,窗外放着一些高脚凳。顾客不进店,坐在店前就可以直接消费。“通过这个户外餐桌的设计,我希望喝咖啡能像喝茶一样成为一种流行的习惯。”约翰·杨说。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除了高品质的普洱茶,云南也可以生产高性价比的咖啡。”杨宏建说道。(记者郑博飞、曹梦瑶、马怀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