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不适合专业

东字2022-08-24  12

“强基计划”第三年:“合适”的专业精准匹配“适合”的学生

进入5月,高考话题逐渐升温,“强基计划”的讨论居高不下。这项旨在解决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的选拔培养计划,今年已经是第三年,招生政策和社会认知都在不断调整和磨合。2022年高校“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强基础班迎来初试分流的学生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和现象背后的趋势是什么?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1。专业变化:扩张收紧,匹配更精准

2022年,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AF大学被加入“强基计划”试点院校,总数增至39所,这意味着原“985计划”高校全部进入这一计划,也让考生和家长好奇“强基计划”未来会延伸到哪些学校。

“西北AF大学‘生物育种’专业选拔培养未来致力于国家种业科技发展和种源安全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西北AF大学招生办主任李景星介绍,该校“强基计划”的学生按照“3+N”计划培养,单独组织,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农业研究所、现代工业研究所等重大科研实践平台,开展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程培养。学校将配备院士、优秀教授等一流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和学术指导,并配套专项资金用于自主科研和培训等奖学金项目。

随着高校的增多和部分高校招生省份的增加,另一个层面的变化也值得关注——招生专业的扩大。最初,“强基础计划”侧重于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基础学科。今年也出现了一些高科技王牌专业。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增加了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北京航空空航空航天大学增加了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增加了航空空航空航天专业,东北大学唯一一个首次招生的专业是自动化...

新增的高新技术专业主要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着眼于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这并不意味着对基础学科的要求放松了,相反,是加强了。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王浩宇表示,“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智能无人系统重大需求,培养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领军人才。北京理工大学今年的入学方式更注重数学基础。入围分数=高考文化课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高考数学成绩×0.2。对于第一类考生(即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按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数的4倍,根据入围分,择优录取参加学校考核。对于第二类考生(即在相关学科方面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以入围学校考核。”

一方面,它在扩张;另一方面,高校的一些微调政策也有“收紧”的迹象。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将校考时间提前到高考成绩出来之前,高考结束后立即进行校考。高考成绩出来后,根据高考成绩和校考综合成绩直接录取。中国人民大学还增加了高考成绩公布前考生确认并签署承诺书的环节。毋庸置疑,一些想根据高考分数做决定的同学,已经没有余地做其他打算了。

另外,一些高校设置了校考及格线,不及格的将被淘汰。比如,虽然体能测试不算成绩,但有些高校规定,如果体能测试不合格,就不允许参加后面的笔试面试。同时,山东大学、Xi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将降低入围比例。

2。考生心理:越来越少人追求“双保险”[S2/]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史“强基计划”2022年计划招生30人,2021年报名人数为1691人。预计2022年报名人数最终与2021年持平或略低(截止时间,报名尚未结束)。

中央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招生办主任庞建超说:“在强基计划招生火热的同时,考生和家长也越来越理性。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考生越来越重视强基础项目。”

“强基计划”的初衷是培养基础学科人才。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0年招生之初,确实有考生报名追求名校“双保险”。结果高考后,分数高到不用通过“强基计划”就能考上目标学校,于是放弃了该计划的校内考。

“从2021年的招生情况来看,部分报名考生确实在高考后改变了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庞建超表示,“强基计划是一个新生事物,其理念和招生培养政策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但是实践过程还在磨合,各种申请参数还没有形成规律,考生难免摇摆不定,学校也不能做出过多承诺。在确认过程中,学校初步筛选出了‘强基计划’的坚定‘粉丝’,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后续校考和录取的准确性。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

事实上,2021年中央民族大学“强基计划”招生计划顺利完成,招生分数线接近相应省份的普通专业。“考虑到专业测试成分在录取过程中的优势和强基础考生的学习动机,可以确定生源质量更能满足强基础专业因材施教的要求。”庞建超说。

根据学生的招生情况,“强基计划”确实筛选出了合适的学生。

庞建超说:“通过强基础班与普通生的对比,可以发现‘强基础计划’在基础学科招生培养中的意义得到了体现,确实招到了愿意为基础学科长期努力、长期努力、有热情、有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我们从与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有必要更深入地为强基础班的学生备课。他们在某些课题上的研究深度往往超出老师的预期,这更适合通过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进行指导和培训。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强班的学生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确实起点更高,动力更足。”庞建超说。

3。强基础训练:初考分流值得关注

今年,“强基计划”将迎来首届强基班学生考试分流、师承衔接开始等关键节点。

“今年首届强基班学员将迎来第一个考核期,动态进出机制将发挥作用。有的同学可能客观上不适合‘强基计划’的培养,会分流,或者有的同学主观上不愿意再次接受强基模式的培养,想主动分流。这样的评估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仍将可用。”庞建超说。

强基础项目录取后不能转专业,不代表没有准入机制。想通过强基础项目“高枕无忧”直到读博,是不现实的。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的同时,还建立了科学的多阶段动态准入机制,加强质量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考生和家长对“强基计划”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个冷门专业。那么,基础学科真的冷门吗?就业前景真的不乐观吗?

李景行说:“冷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考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等而变化。对于考生来说,需要了解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强基计划’的招生培养定位,充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未来职业规划做出判断和选择。"

小班授课,个性化,精英化,国际化,著名导师,项目制,硕士博士持续学习,专项经费支持...从高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强基础班一般享有更好的师资配比,更多的科研和实践经费,更多元化的国际交流。

庞建超说:“基础学科的发展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才,不仅是学术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还需要能做好基础学科顶层设计的管理人员。因此,从广义上讲,‘强基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能承担基础学科研究的任务,又能在一些非研究岗位上为基础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强基计划”专业学生未来的培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自然科学基础领域要重视高精尖、卡脖子技术的研究,文史哲基础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要以此为目标。”庞建超介绍,“目标先行是指尽快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相对应,以打消强势人才对前进方向的疑虑。”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李玉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140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