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社
作者:钟乐江,《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彻底分离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开始,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课程包括:①日常生活劳动——清洁卫生、分类与储存、烹饪与营养、家用电器的使用与维护;②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生产、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经验和应用;③服务劳动——现代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5月5日前瞻网)
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开设劳动课程是落实“五育并举”国策的重要举措。苏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亲自参加劳动,孩子才能养成善良的心和高尚的情操,变得敏感温和,热情地对待身边的事物”。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劳动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分离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这也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中小学都开设劳动课,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到附近的农村进行义务劳动。每到农忙季节,学校还会放一周的“农忙假”,让学生回家帮忙干农活。难怪针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不少70后、80后网友大呼:多年前的劳动阶级现在回来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家庭不重视劳动教育、学校不开展劳动教育、青年学生不热爱劳动的现象依然普遍。在许多地方,以劳动代替惩罚或奖励“不劳动”的错误做法仍然存在。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明确的,下面的落实是落实政策的关键。
首先,各地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及时完善劳动教育配套实践基地,配备或培训劳动技能课程教师,按照颁布的要求开设和开展义务劳动课程。
二是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劳动课程教育。在认真学习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标准中十个任务组的劳动课程内容教学,科学系统地培养青年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第三,密切家校关系,增进家校合作,构建家校劳动教育共同体。各地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学校要通过家校、家长会联系方式,引导家长及时转变“育人”的传统观念,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带领孩子进行日常家务劳动,让孩子从独立穿衣服鞋袜等小事做起,培养自理能力,真正形成家校劳动教育共同体。
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次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从娃娃抓起。只有家庭和学校理念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严格按照标准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认识并付诸实践,让劳动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最终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全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