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从情境教学的角度,运用仪式感渲染教育场景。仪式感的营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传统文化教育过分追求仪式感,很容易导致本末倒置,大于内容。
例如,为了让学生背诵好古诗词,一些学校将许多古诗词配上音乐,成立古诗词合唱团,让学生通过演唱古诗词将古诗词留在记忆中。从背诵和记忆的角度来说,合唱这种仪式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记忆中保留更多的古诗词,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些学校在古诗词教育中只注重“合唱”仪式。正因如此,在唱诗的过程中,副歌根据诗歌的内容换了一套又一套,副歌队形、动作、道具、伴奏、舞蹈都在不断调整。各种努力并非无足轻重。
从仪式的角度来说,合唱的气势确实不错,但是很多同学在演唱的过程中基本都处于“小和尚念经无心”的状态。学生们除了会唱歌之外,基本上没有受到古诗词相关文化的影响,在被问及每首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时,大多处于一种随意提问的状态。
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在有仪式感的合唱中表现很好,却不知道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无法将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付诸实践?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古诗词教育中过分追求外在的仪式感,无暇顾及通过背诵和演唱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背离了本末倒置学习古诗词的初衷。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如何避免因过度追求仪式感而导致本末倒置?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校和老师存在误区。典籍只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诵读经典只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初级阶段。只有将这些经典与学生的成长、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将经典中蕴含的哲理转化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这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走出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创造性地继承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营造仪式感的目的是什么?适当的仪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但过度追求仪式感容易导致目的偏颇。据调查,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非常重视外在仪式的学校,其教育效果大多低于预期。营造仪式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成长的目的。因此,是否以及如何创造仪式,必须基于教育目的来选择和判断。只有这样,“仪式”才能真正起到渲染教育情境的作用。
第三,营造仪式感要把握好分寸。据媒体报道,在全校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一些学校让全体学生每天早上5点背诵《道德经》等经典,每天早上给孔子塑像下跪磕头,每周规定时间全体学生穿汉服背古诗。他们每天放学后给父母洗脚,上传洗脚视频。过分注重形式上的仪式感,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中形式大于内容,不仅让学生反感,也失去了教育意义。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渲染仪式感,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切忌为了外在形式而本末倒置,以教育为目的。
仪式感能给人带来庄严和敬畏,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感受到。但仪式感的创造和运用,必须以能否更好地实施教育为原则。背离这一原则的仪式感,不仅会使仪式失去意义,还会成为学生乃至教育的负担。所以,要防止仪式感导致的传统文化教育本末倒置,需要每一个学校和老师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