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知网因涉嫌垄断被调查。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下,掌声一片。
为什么本该承担知识共享重要责任的知网却成了全网诟病?
知网做了什么,这么大范围的被很多同学批评?
知识付费涉嫌垄断
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更加重视,对知识付费也有很大的认可。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知识产权的认知存在尤其体现在为学术文献的知识付费上。
每一个写过论文的学生都知道,查询论文的重复概率是每一个学生毕业后必须达到的相应标杆。
而查询的方式是通过知网,知网里面有论文。
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让学生愿意为知识付费,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昂的查询费是正确的。
知网的经济来源不仅限于学生每年毕业季需要花费的查询费。
高校引入知网系统查询学生论文,每年的费用也很高。
如今,随着对论文重复概率线的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将论文的重复概率降低到规定次数以下,这就意味着需要多次支付并不便宜的查询费。
不仅如此,任何需要阅读论文作为参考的人都要支付相关费用才能完成下载。
对于还没有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积累起来确实是一笔非常高的成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知网的订阅费和学生的查询费仍然呈增长趋势。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同学讨论它的不合理性,兴高采烈的人自然会抨击知网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运营。
这种高昂的成本不仅学生无法接受,而且很多高校发现,论文只能通过市场上的知网查看。
论文查重不仅学生负担不起,高校也负担不起。
4月18日,中科院决定停用知网的消息登上热搜。被证实后,对知网的攻击再次在网上引起热潮。
《人民日报》也对知网引起的公众讨论进行了相关评论,对知网的所作所为进行了相应的批评。
许多学生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明他们为毕业花费的金额,并表达他们的不满。
为知识付费是对的。如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自然知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要付出如此不合理的高昂代价来完成论文,从而完成学业。
然而,面对人民日报的批评,知网似乎仍未能做出相应的对策。
如此大规模的舆论,知网接连爆出各种妖违案件,引来越来越多的公众不满。
本月13日,知网因涉嫌垄断正式接受调查。
但在此之前,知网有很多问题并不局限于价格高。
非法行为和低回报
2022年5月12日,知网拜访了赵德新教授。除了道歉,他还表示愿意和妻子一起重新发表论文。
赵德新教授
正是这个事件让人们认识到,知网表面上是一个实现知识内容增值的数据库,但实际上,背后是所有学术研究者为学术研究付出的心血。
赵德新教授起诉知网,是因为他和知网签了合同。
知网承诺会定期将知识付费的部分收益转到赵德新教授的账户上,而在合同中,赵德新教授也留下了自己的银行账户。
这是最正常的知识付费过程,大利润应该流向写手。
但赵德新教授发现,这张银行卡没有一张收到过知网的钱。
因为很惊讶,赵德新教授回去咨询。
原来,知网在未经赵德新教授允许的情况下,为其另开了一个银行账户。
并冒用赵德新的身份信息,模仿其签名,将钱打入这张卡,而不是使用之前签订的合同中的银行账户。
知网此举无疑是违反相关法律,擅自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已构成犯罪。
即使是赵德新教授这样受人尊敬的学术研究者,知网即使签了合同也是这种态度。其他那些论文被收录在知网,但根本没有合同的科研人员呢?
更可悲的是作者自己从知网下载论文都要自己掏钱。
那么这些费用都去了哪里?
下载一篇被知网收录的博士学位论文需要花费30元左右,但大部分博士学位论文作者都没有收到任何报酬,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不是赵德新教授发现了问题,知网早就把钱留到什么时候了。
为什么不按照合同约定把钱打到相关账户,而是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新开银行账户?
如果论文被上传给Zhiwang.com的作者,作者必须得到稿费。Zhiwang.com还有相关的稿费支付流程。
但是下载一篇博士论文要30块钱,博士论文作者只能拿到100块钱现金,很可笑。
中国每年需要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庞大,知网的费用来自高校和学生两方面。
从写论文开始,学生就需要在知网上寻找相关参考资料。直到论文结束,这个成本自然不会低。
每一篇论文都是学术研究者的心血,也代表了等同于学位的学术研究能力。
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最后只能拿到一百块钱,这对辛辛苦苦写论文的科研人员显然不公平。
然而,知网面对人们的批评一直保持沉默,但事情远不止如此。
继赵德新教授之后,作家陈应松也起诉知网,希望知网能够支付相应的款项。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但知网已经公开宣布:
如果按照赵德新教授的稿费支付,知网需要花费高达1200亿。到目前为止,知网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庞大的费用。
这种“哭穷”的行为无疑将公众的愤怒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知网一方面说没有那么多收入,那么这些年来的高额订阅费和学生花的查询下载费都去哪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无论知网的收入如何,这笔费用早就应该支付给作者了。
而且稿费的相关支付标准也应该按照标准支付,而不是知网单方面声称自己付不起这笔费用,所以不能支付。
要知道,知网的订阅受众包括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和所有高校,每年的订阅费用甚至高达百万。
全国高校总数高达2688所。光是订阅费就加起来天价。
但即使价格如此之高,仍在逐年上涨,这也是部分高校选择不陆续续知网,用万伟替代一段时间的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纷纷退出,无疑表达了对知网垄断的不满,从而提高了订阅价格。
知网再穷,和还没能赚钱的弱势学生比起来,也不过是跳梁小丑。非但没有安抚公众的情绪,反而给已经很烦的公众再添一把火。
外资企业与信息化建设
知网的根本目的是增加知识传播的价值,建立知识储备数据库,实现全社会的知识共享和传播。
最开始是清华大学联合同方知网建立的,但是现在的知网明显偏离了这个初衷,单纯成为了赚钱的工具。
不可否认,因为知网的存在,论文数据库的建立,学生论文的规范化,知识层面的拓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时代在发展。现在知网的运营模式无异于拿别人的东西来换取巨大的利益,而是把利益全部装进自己的口袋。
这也是知网引起公愤的原因。通过查询相关数据,不难看出,知网的营收近年来确实呈下降趋势。
毛利率从之前的70%下降到50%左右。据知网报道,营收减少不是空。
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不代表知网不赚钱。2021年,知网净利润仍高达1.94亿元。
对于一个只靠知识付费的网站来说,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在国内有营收的论文数据库网站,竟然不是国企。
通过查询,知网竟然是一家外国法人独资的民营企业,注册地不在中国。
更何况知网背后的组件非常复杂,这也是大众认同知网涉嫌垄断的原因,而且几年来其营收并不透明。
公众已经不信任知网了。相对来说,它的公信力降低,一些违规行为自然会激起民愤。
信息化建设对于学术水平的长远发展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翟天临事件,论文查重机制越来越严格,让学生写论文的过程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一张纸质的重复支票要花费几十到几百块。
如果查重的重复率高于水平线,在不断修改后,需要再次查重。次数越多,学生修改论文的过程越长,同样的成本越高。
这是学生批评知网的主要原因。
知识收集与分享平台的初衷自然是要为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提供最基本的后盾,在学生可以自由获取相关知识参考的情况下走得更远。
但现在知网平台并没有做好这一点,反而成了学生突破性发展的障碍。
由于查重成本高,学生在写论文时不得不回避一些特定的术语,这样产生的论文专业性就会大打折扣。
但那样的话也许他们需要支付的费用会减少,这对知识水平的长期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高水平的知识自然兼具专业性和创新性,但知网高昂的成本让高校和学生同时不堪重负。
因为学术垄断,我们无法通过其他更好的学术信息平台获得相应的信息,又因为金钱,我们不得不放弃进一步的发展,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现在知网与其说是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不如说是一个给学生割韭菜的大型网站。
对于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来说,自身的研究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写出无参考文献也能达标的相关论文。
想要写好论文,肯定需要大量的文献参考,但是在最权威的网站上,下载一篇论文要30元,大量的文献阅读也意味着这个成本不会低。
另外,论文查重的费用,尤其是知道这些费用后,并没有流向撰写论文的相关学者,反而成为知网的一笔单独收入,自然让全社会对此产生了怀疑。
但是很多学术研究者写的论文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上传到知网,给知网创造了很多效益,却没有拿到钱。
显然,这也让这些学术研究者非常寒心。他们还需要花钱在知网上下载自己的论文,而且这钱进了谁的口袋还是个未知数,自然不愿意。
不代表他们没有一个点,因为他们过去没有追求过。知网这样做,直接引起了这个庞大的作者群体的不满。
一方面,对知网的反垄断调查表明,对知网的整顿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让大众思考,如果不去知网查询,是否需要一个更完善的知识共享平台。
面对公众的不信任,知网既要消除复杂的内部关系,理清收入链条,又要保证学生和科研人员的权益,这些都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解决。
社会需要的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收钱的网站。比如保证学生和作者的权益,健全地完成知识共享,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知识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