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扫墓和祭祖
在中国历史上,吃没有火的冷食,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唐朝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所以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一个连续的节日传统。当今社会,清明节前后,人们仍有上坟祭祖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前焚香祈福,焚烧纸钱、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以示对祖先的缅怀。
2.散步
清明是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它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随便出行,扫墓是难得的郊游机会。因此,女人在清明节比男人过得更开心,民间有一句谚语“女人的清明节是男人的一年”。
3.插入柳树
清明节正是杨柳抽芽返青之时,民间有折柳、穿柳、插柳的习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随手折几根柳条,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织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过梁和屋檐上。插柳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4.娱乐
除了上述的祭祖和清明节在柳树下散步的习俗之外,还有许多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的娱乐习俗,如钩镰、放风筝和荡秋千等。,而且还有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已经看不到的柳射和蹴鞠(音:C4J ū)。
5.拉钩
“拖钩”是一个古老的名称,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期,楚国为了攻打吴国,就用勾践这项运动来增强人们的体质。它主要由一根麻绳组成,麻绳两端分成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用力拉绳,鼓声和音乐响起。双方欢呼呐喊,好不热闹。
6.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人们认为,如果有人生病了,古人可以在一个系着的风筝上写下或画下他的病情,用绳子系住并放入空,让它飞得高达空并剪断绳子,疾病灾难就会随着风筝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7.摇摆
秋千最早被称为钱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以树枝为架,用丝带系上,再用两根绳子和脚蹬的秋千,既能增进健康,又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8.射柳树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根据明朝人的记载,射一棵柳树,就是把鸽子放在一个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高地挂在柳树上,弯弓射葫芦,鸽子就飞了出来。飞鸽的飞行高度将决定胜负。
9.蹴鞠
除了祭祖和扫墓,清明节还有各种户外活动,如郊游、踏青、荡秋千等。除了追悼会的伤感,还融入了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制成的,球的内部填充了羊毛。
10.斗鸡
在古代,斗鸡的游戏盛行于清明。斗鸡从清明开始,一直持续到夏至。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朝,斗鸡开始流行起来,不仅在民间,在帝王之间也是如此。例如,唐玄宗最喜欢斗鸡。[6]五代女诗人华锐夫人有诗曰:“寒食清明小厅旁,蔡楼双夹鸡场。妻看御清,先见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用10床被子做赌注,可见乐趣多多。
1.蚕花展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这种民俗活动在清明节在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举行。其中,洲泉Aśvaghoṣa寺和青石双庙的蚕会尤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西部,在当地被称为“寺庙之王”。每年的蚕市都是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亭子闹、拜香凳、打拳、龙灯、高杆、唱戏等十余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