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略长,建议搭配红茶欣赏。
和往常一样,文末有图片总结。
大家好,我是一名帅气的分析师。
视金钱为路虎的闰土章。
我今天要讲的。
日本的泡沫
很多人喜欢研究日本,是因为总觉得日本在泡沫破灭之前,和我们现在有点像。
日本选择自行刺破房地产泡沫;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搞“房无投机”。
泡沫时期日本的家庭债务收入比为120%;我们去年也超过了这个水平(144.65%)。
日本泡沫破灭后,经济靠基建支撑;在5月份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我们也提到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其实没什么好慌的~
今天我要研究一下日本昭和平成泡沫破裂的整个故事,回答以下问题——
先回答一个问题-
Part 1当年日本失去了什么?
繁荣和危机常常被泡沫所分隔。
还有当年日本失去的泡沫,超级无敌。
1965~1974年是日本城市化的繁荣时期。
之后,日本经济增速放缓,政府开始将重心从“高速恢复和发展”转向“平衡经济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
因为城市化和重工业化已经接近尾声,日本正在慢慢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从外需中挖掘潜力,将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出口拉动型”。
日本当年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1985年,美国来了。
因为日元升值不利于出口,外需没了,GDP增速下降。
日本政府知道必须提振内需,于是开始放水,同时开放金融自由化,让国际热钱自由进出。
这为后来的股市、楼市泡沫埋下了隐患。
加剧泡沫现象的另一个因素是1985年以后日本也转移了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
换句话说,日本疯狂印出来的钱没有多少地方可以投资。
反正当时社会还沉浸在失去出口利润的懵懂中,恰巧被一堆廉价资金砸了。
于是,为了追求财富快速增值,资金充裕的企业和个人几乎不可避免地进行投机,泡沫越吹越大。
之后我们也知道,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选择主动戳破泡沫。
而企业和居民的资产在泡沫破灭后迅速贬值,但要偿还的债务却没有缩水。
于是,日本企业和居民开始过上全体员工还债的生活...
私人部门(企业和居民)不借钱,经济数据自然不好看。
在这个时候,日本政府挺身而出,与基础设施,以挽救从泥潭中的GDP。
最终,这一轮基建刺激使得日本GDP增长逐渐回升。
但如果看分项,就会发现真正拉动GDP回升的是私人部门(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
毕竟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让GDP不下滑。
很快,有趣的事情就来了。
1996年经济好转后,日本政府觉得已经走出危机,于是开始收回有形之手,不再乱花钱。
然而现实是,拿走了政府的这部分驱动力,日本的经济会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而直接下滑。
这说明日本经济并没有真正复苏,有些风险甚至可能被中央决策者忽视。
内部风险,大概率在于金融机构的坏账(可能无法支付或逾期的贷款)。
根据《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的经验》,1992年至2002年,金融机构中所有银行的坏账从12.78万亿日元增加到43.21万亿日元,但日本政府没有及时处理这些坏账。
参考Ricardo J. Caballero等人的研究,银行在自己消化这些坏账时遇到了困难——
如果直接把坏账归为坏账,相当于银行要用自己的钱来弥补损失。
按照监管要求(巴塞尔协议要求资本充足率),如果银行自有资金不够,就不得不缩减业务规模。
为了防止坏账变成坏账,一些银行甚至向这些企业提供新的贷款,通过“以新换旧”的方式“重获新生”。
这些只能靠银行贷款过活的企业,一般被称为“僵尸企业”。
如果银行直接把对僵尸企业的债权从资产中剔除,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就完了。
银行想了想,还是做出了让政府捶胸顿足的决定。他们用有限的资金来维持僵尸企业。
结果整个资金流中劣币驱逐良币,好企业借不到钱,阻碍了社会生产效率——
直到2001-2002年,日本政府大刀阔斧整顿局面,出台“紧急经济对策”,银行依法让债务人破产,日本才终于从谷底爬出来复苏。
回顾完日本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中国——
Part 2我们现在和日本一样吗?
类似的,还得从不借钱的人说起。
之前杨妈放水提振经济,会先把钱给银行,然后银行再贷给实体经济。
但从最近的数据来看,放出的水大部分还是在金融体系,给不了实体经济。
会有这样的现象,大概率是有点问题,像这样——
企业方面,我们过去主要的融资主体是房地产基建和钢铁水泥等重工业。
由于房地产和两个高能耗行业(高能耗、高排放)受到国家政策打压,这些相关主体主要是消化自身债务,难以大规模增加融资。
同时,像高新这样的后起之秀,还没有形成足够大的规模——
根据华泰证券的数据,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约为6%,而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超过40%。
所以新产业很难满足这些老产业的融资需求,更何况今年以来民营工业企业经过反复的疫情,累计亏损增加了40%以上——
至于居民,瑞银国际2020年的调查显示,房地产和房贷是居民资产和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80~90%)。
无奈债务已经有点不堪重负了,更别说后来的疫情了。
我们先来看看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整体情况在下降,但是从总量上来说还是有空-
然而,如果我们把结构拆开,我们会发现风险可能隐藏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在这个关键时刻,政府作为新的融资主体,挺身而出,试图接手这部分债务。
截图/彩莲
所以靠基建稳增长的背后,其实是企业和居民贷款歇业之后,靠政府借贷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当年的日本差不多。
至于不同之处,我列了个清单-
一方面,面对困难的时间点不同。
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孵化了房地产泡沫,但危机出现时我们没有强大的高科技。
此时此刻,因为生育率下降,劳动力成本提高,我们面临着低端产业迟早要转移出去的现实。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政策调控往往是克制的,总有一种放而不放,被压着,憋不住的感觉。
另一方面,难度的形态不同。
我们的投机基本只在房地产,面临的是旧经济和新经济的断层,也就是资产负债表结构性受损。
这和整个手表坏了的日本不一样,关键是要让新经济尽快成长起来。
既然有这些异同,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也会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吗?
第三部分我们会不会重蹈覆辙?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政府利用基建来弥补社会的有效需求,确实是我们目前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短期内也是可以支撑经济的。
与日本相比,我们有很大概率不会重蹈覆辙只是因为我们有以下优势——
优势一:债务控制能力强
面对房地产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我们早就提出了“住而不炒”的思想来主动控制,慢慢挤出脓肿,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做了贼之后直接戳破泡沫。
另外,我们用AMC(资产管理公司)承接银行的坏账,我们玩得很开心:早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我们就成立了四家AMC,帮助消化国有银行的坏账(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在公众号回复“债转股”)。
所以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也有一个成功的聚会。
我们不会像日本那样让僵尸企业继续存在对经济的危害:早在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和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有兴趣可以在公众号回复“僵尸企业”)。
优势二:资金来源多元化
公共部门需要借钱建设基础设施,这需要我们地方政府来实施。
但是地方政府已经欠了很多钱,更不用说过去土地财政积累的隐性债务了。
以前基本建设基本都是政府出钱,现在政府缺钱,所以基本建设也会用其他方式来做——
政府可以和公司合作(PPP模式),也可以通过基础设施REITs。
之前我们也简单介绍过。简单来说就是专门投资基建项目的基金。想想最近各种好消息的新闻。这一方面有望成为未来债转股的重点。
优势3:以公用事业为导向的基础设施
我们目前基础设施的重点是新建基础设施和县城基础设施。
新的基础设施只是为高科技产业的扩张奠定基础,扩张新经济;县域基础设施是为了进一步完成我们未完成的城市化。
这些基础设施是有实际用途的,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被资本化为底层资产后(比如做成REITs产品后)才具有更大的投资价值。
老规矩,一张图总结——
P.S.最近我家狗狗生病了,带它去看医生。我不知道。当我看着成千上万的钞票...突然想到两年前领导们也在布局这个业务。人是有医疗收集之苦的,宠物是家庭的一员。医疗行业会因此重新崛起吗?哪天再说这个产业链吧。我想知道你是否会感兴趣。感兴趣的朋友点击观看。
〖贪婪是好的。」
《投资帅哥》所有内容仅为传授知识和理财教育之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参考最新文章。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基建投资增速下降;高科技研发不达预期;房地产调控不及预期。
本文的分析师/第一章闰土
图片及剪辑/狐狸、金橘五、梁快乐、张
Icon/free pik from flat Icon
创始人/肖菁,@ Fox raphael,曾供职于麦肯锡金融机构集团,也曾在Google和VC任职。华尔街见闻、36Kr、新浪财经、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体专栏作家,畅销书《风口上的猪》、《无现金时代》作者。
参考/资产负债表衰退:华泰的日本经验、成因及启示|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国务院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扎实稳定经济:33项措施涉及贷款利率、IPO,郭俊证券:与日本相比,国内基建空依然偏高,龙头潜力依然强劲。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经验及其借鉴。跑道决定一切——日本产业转型和股市投资的启示。日本的僵尸贷款和萧条的重组。长三角基础设施REITs产业联盟近日成立。发改委、能源局:研究探索将新能源项目纳入REITs试点支持范围。中国居民家庭中长期贷款增加了1.36万亿元,抵押贷款构成了居民的主要债务。中国金融|居民加杠杆分析空,以史为鉴,日本产业升级之路,汪涵:90年代去杠杆的经验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帮我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