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


核酸检测常态化,要面对哪些挑战?

核酸检测正常化背后的变化

本报记者/彭

5月30日,北京出现疫情,丰台区社会筛查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病例。整个5月,丰台区一位市民做了20多次核酸检测。她问:“这么久了,难道不能证明我是安全的吗?”

最近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人有类似的经历。唐金玲,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名誉教授,在深圳工作。虽然最近半个月深圳没有出现本地疫情,但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几乎每天都要进行一次检测。采样在当地已经变得很简单,小区和单位楼下都有采样点。他说有了阴性核酸结果,旅行就方便了,就像有了护照和通行证一样。

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始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4月5日起,深圳宣布居民出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须出示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据统计,截至5月14日,全国已有3省28市宣布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2021年经济总量占中国GDP的41%;涉及人口4.2亿,占2021年全国人口的29%。

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主要用于疫区风险筛查,现在已经成为疫情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阴性结果就像一个新的“绿色密码”,已经成为疫情正常生活中的标配。在两天一次体检的城市,人们调侃道,“核酸一次持续48小时。”

源地图

为了实现动态清除,避免大规模疫情造成的长期封锁,核酸检测常态化被普遍认为是应对Omicron株的法宝。如何使之更加便捷、高效、科学、经济可行,是对各地的一大考验。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4月22日至5月27日,北京市12个区开展了2000轮区域核酸检测,多个区开展了20多轮区域核酸检测。5月12日起,北京进入各类公共场所,要求48小时内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5月初,北京各区公布了数百个归一化核酸检测采样点。

5月23日,广州市花都区收购了全市首批专用核酸采样房。加上其他采样点,花都区现有69个采样点。据该区介绍,采样点根据人口规模、分布特点、地理交通、立地条件等进行设置。以便当地人可以“在15分钟的步行路程内,排队等候不超过20分钟”进行核酸采样。

5月9日,广州市花都区连续7天无新增病例,当地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规范化的第一条规则是核酸检测的“高频”。据官方介绍,花都区每天将检测20%的人口,每五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每天约有41万人会进行核酸筛查。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提出,应对奥米克隆,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要提高监测预警的灵敏度,大城市要设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

从4月份开始,一些大城市开始要求核酸正常化。根据东吴证券的统计,4月份,中国10.8%的人口生活在一个要求公民定期接受测试的城市。到5月中旬,这一要求已经覆盖了中国29.5%的人口。

源地图

今年2-3月,深圳爆发了奥米克隆疫情。3月13日报告新增感染病例86例后,当地发布通知,3月14日至20日实行封闭管理,进行三轮核酸检测。经过7天的“静默期”,深圳宣布实现社会出清,恢复生产生活。

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5月初曾提到,奥米克隆虽然具有传播隐蔽性强的特点,但核酸检测常态化等措施基本可以杜绝疫情大规模爆发的可能。他强调,“只要有聚集性病例,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常态化核酸检测),发现后就能扑灭疫情。这是深圳的经验。”

今年1月28日,深圳发布了《便捷核酸采样点设置指南》。按照每3万人设置1个方便核酸采样点的标准,在全市布设了700多个采样点。3月9日,深圳发文,进一步优化采样点布局。自5月以来,该市每天设立3500个采样点。与1月份相比,全市采样点数量增加了5倍。以深圳常住人口1756万为基准,平均每5000人设置1个采样点。

“我认为有必要在归零政策下使核酸正常化,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名誉教授唐金玲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解释说,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就像巡逻。如果能知道“小偷”什么时候会来,提前抓住他就好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定期检查。

东吴证券在5月15日的报告中做了一个估计。以杭州为例,其2021年常住人口1220万,全市土地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全市每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大约覆盖3200人。以目前一个采样点每小时检测200人左右的速度计算,这意味着杭州一旦发现确诊病例,16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一轮针对所有人的核酸检测。

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黄森忠做了一个简单的模拟。假设奥米克隆的基本繁殖数为6(即在没有公共卫生措施干预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感染六个人),平均潜伏期为2天,平均感染期为4天。以往一般发现一个奥米克隆株感染者时,距感染已有7天,此时造成的感染者为13人;如今通过高频核酸检测,第四天就能找到感染者,其造成的感染人数为3人。与第7天的发现相比,他们传播的人数相差近4倍。

“未来我们应该开启怎样的全球防控模式?中国也总结了很多经验。第一个体验就是核酸的扩增检测。”中国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泓近日撰文指出,增加核酸检测可以减缓病毒传播速度,中国可能要长期反复做核酸。

医保不赔正常核酸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多位公共卫生专家表示,与大规模、长时间的围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以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实现早发现、早行动,是中长期内更具成本效益的策略。

据东吴证券测算,按照多人检查8元/人的价格,传统防疫模式主要是滞后型围堵模式。在高传染性奥米克隆病毒的影响下,部分甚至整个被围堵的城市可能会反复出现,对2022年全年GDP的影响可能达到1.1%。归一化的核酸检测通过降低阻断的概率将影响降低到0.6%。

据《彭博》5月初报道,来自跨国金融巨头高盛集团的经济学家报告称,如果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占国内人口的30%)引入定期大规模测试,今年下半年的成本可能达到GDP的0.2%。然而,这些措施可以防止中国陷入长期封锁。他们估计,这将把今年“归零”政策对GDP增长的拖累降低到1.6个百分点。

新常态下,核酸检测支出的“经济账”变得非常关键。5月23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务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10日前,将新冠核酸单次检测降至每人不超过16元,混合检测降至每人不超过5元。在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情况下,要求检测机构按照混合检测不超过一人3.5元提供服务。

源地图

这是国家医保局近两年来进行的第四轮降价。但是,这么大数量的测试样本,成本还是巨大的。以河南为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21年底,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936万人。按照每月15次全程筛查,每人3.5元计算,河南省一个月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约为52.16亿元,全年约为626亿元。2021年,河南财政总收入6611.24亿元。按此计算,核酸检测费用占全年财政收入的9.5%。

现在大部分规范的核酸检测都是免费的。又是谁在为核酸检测“买单”?5月23日,华创宏观团队的一份测算报告称,结合检测量和单价的变化,测算疫情以来的核酸成本约为3000亿元,其中今年前4个月已花费近1500亿元。据上述研究团队介绍,归一化核酸的费用约80%由医保承担,各级财政只需支付20%左右。以全国医保3.6万亿“余粮”计算,两天足够全民测算三年半。该报道迅速引起关注和讨论。

但实际上,根据媒体报道,除了广东等少数省份,目前大规模开展核酸检测的地区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负担,医保基金只覆盖符合相关规定的部分。有医保系统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各地核酸检测的覆盖范围和频率由防疫部门决定,医保部门只能通过控制价格来降低利润空和虚增的价格。华创证券的研究团队也删除了该报道。

5月25日,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全国31个省区市的医保部门陆续收到国家医保局的来函,明确表示使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不符合现行医保政策,要求相关地区立即进行整改。26日,国家医保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常态化的核酸检测目前由地方财政部门承担。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核酸检测的支出是一个很大的负担,需要更可持续的财政工具。

第三方检验机构不一定是赢家。随着检测单价的不断降低,核酸检测的业务变得“薄利多销”,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面临着被拖着借着完成检测任务的局面。核酸的正常化还包括一系列隐性成本,例如,人们做核酸所花费的时间,核酸检测人员高强度工作的心理和身体超负荷等。

检测频率取决于时间和电位

在唐金玲看来,核酸检测常态化的本质是形成制度和体系。各地要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标准,然后落实到选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从而构建一个“巡视”感染者的体系。

他指出,具体细节如需要多少人设立一个采样点,采样点设在哪里,一天内一个采样点要采集多少样本,农村和城市应该如何分别建设,不需要太死板,应该交给地方管理者。

5月2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彦洪强调,常态化核酸检测“不能一刀切”,并非所有城市都要搞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集中在输入风险高的省会城市和千万人口城市。在频率上,并没有要求所有人每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检测频率应根据疫情的发生、发展和防控情况确定。

关于归一化核酸检测的频率,唐金玲认为,根据时间和地点,适当的密度最重要。即使一个城市规定每个人每72小时需要做一次核酸,但还是要有所不同。比如医院、机场、隔离点等高风险区域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检测;如果一个小区是高危封闭区,可能也需要24小时测一次,周边中低危区可能48、72小时测一次。

不过,唐金玲说,可以肯定的是,24小时一次核酸已经是最严格的“检查”要求了。这意味着病毒最多只能传播24小时,控制流量和紧密联系相对容易。如果一天不止一次体检,会给社会增加太多负担,理论上是没有必要的。卢洪洲认为,最严格的情况下,一般人群每两天做一次核酸筛查就够了。

源地图

卢洪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任何一种传染病来说,如果过去两个潜伏期没有再出现病例,就应该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正常状态,因为环境已经很安全了。对于Omicron菌株,平均潜伏期仅为3天,研究报道的最长潜伏期为5~7天。即使按照7天计算,最长14天没有疫情,普通大众也可以停止核酸检测。

很多城市都在根据当地疫情调整检测频率。江西省5月15日实现病例清场后,江西省新余市于5月21日降低了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将此前对一般人群3天检查调整为10天检查,对高危暴露人群2天检查调整为3天检查。常态化检查实施一个月后,5月27日,杭州宣布将两天检查调整为三天检查。截至今日,杭州已经连续17天没有出现局部上涨。在上海,根据疫情变化,从6月1日起,进入公共场所需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在实践中,一些城市也探索了其他方法。比如5月17日起,大连市核酸常态化每七天检查一次,“男女样本分开采集”。男的周二考,女的周四考,周六也可以考。大连疾控中心解释,家庭和工作单位是社区传播的重要风险。男女分开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或者同一个办公室,每两三天就要检测一个。同样的人力物力投入,筛查的频率可以提高一倍。7天后才能发现的风险,现在2天后就能发现。

确保检测精度是一项挑战

长期百万次的测试,会给采样和检验人员的精力和标准化带来极大的挑战。事实上,与核酸检测和取样亭、PRC基因扩增仪等硬件设施的快速到来相比,许多公共卫生专家表示,招聘和培训合格的取样和检测人员是短时间内最困难的。

5月9日,上海证券出版的一份行业周刊撰文称,仅考虑城市人口,全国至少要增加75万个检测点,才能实现核酸检测的常态化。因此,至少需要一百万个核酸取样器。

庞大的测试订单也支撑着这个行业的快速扩张。今年5月,北京朝阳区一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获批的消息迅速引起公众关注。此后,朝阳区卫健委回应称,由于该地区核酸检测能力存在差距,加快了检测机构的审批。天检显示,该机构成立于4月26日。5月3日,朝阳区卫健委颁发医疗机构许可证,5月4日,该机构获准开展核酸检测。

长期投资医疗领域的高和投研中心在2021年5月的报告中写道,第三方医检行业鱼龙混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90%以上规模较小。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产品抽样无法标准化、物流运输质量缺乏控制、待检样品质量管理缺乏监管等。

通报称,今年3月12日至26日,上海市卫生健康部门共监督59家医学实验室461次,发现违规行为50余起。其中,检测人员资质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实验室存在无PCR许可证的志愿者参与检测关键步骤的现象,检测流程不规范。

5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新冠肺炎防控新闻发布会称,北京中通兰博医学检验有限公司严重违反新冠肺炎检验操作规范,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5月27日,根据官方通报,今年4月25日以来,北京金准医学实验室以多管混检方式非法检测多地区采集的“5混1”和“10混1”核酸样本,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北京警方已对该公司立案侦查。

同一天,北京市房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达青等人因在北京普氏医学实验室监督管理过程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此前,朴石医学实验室被通报涉嫌数据造假,原始检验数据明显少于检验样本数,并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很多地方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江苏、浙江、安徽、山西等地已组织药店承担抽检任务。相比建设核酸检测站点,批量招募志愿者,社会药店具有连锁、场地固定、人员稳定的天然优势,可以盘活执业药师资源,提高采样效率,降低成本。

张文泓最近撰文指出,抗原检测用于自检的灵敏度没有核酸高,如果用于动态清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社会也在探索家庭自查的核酸检测方法,未来也值得期待。

从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防控应与时俱进,依靠科技的力量。卢洪洲说,例如,他的团队正在开发一种用于核酸检测的漱口水,可以让居民自己取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所研发的机械臂采样,可以在30秒左右完成一次无人核酸采样。该机器人还可以与自助式移动核酸采样车一起携带,可以减少固定采样场地的建设。

卢洪洲强调,未来要想彻底变“被动”为“主动”,不再需要常态化的核酸筛查,甚至走出疫情,主要依靠高保护、长效疫苗建立群体免疫,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减少重症。这样就不用担心大规模的疫情反弹,逐步走向自由化。

(实习生于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2995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