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为何应实施“在地化”教育

西式面点2022-08-23  8

农村学校为何应实施“在地化”教育

一所农村小学连续五年在校园里种葫芦。美术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特岗教师指导学生在葫芦上作画。他们在美化校园的同时,也创造了“葫芦画瓢”的特色。师生的作品多次获奖,但后来由于教葫芦画的老师调走,“葫芦画”社团的活动停滞不前,学校也在犹豫是否继续种葫芦。在一所农村中学,因为生源外流严重,校长提出了“去地方化”的主张,认为“地方化”只是农民谋生的手段,只是艺术家创作的素材,今天的农村孩子将来不能靠“地方化”谋生。因此,农村学校的唯一出路是造就成绩...

类似的问题在农村学校并不少见。针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和突出问题,许多专家学者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本土化”教育的理念。事实上,很多乡村学校通过实施“本土化”教育,突破瓶颈,因地制宜,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那么,如何理解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教育,乡村学校为什么要实施?

农村“本土化”教育是实施德育的需要。所谓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教育,是以乡村学生的生活圈和乡村学校所在的一方水土为基础,以乡村生活圈为纽带,联系儿童、社区、自然的教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相对开放,农村孩子可以随时随地接触自然,这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生产劳动实践课堂。

应该说,“本土化”恰恰是对“去本土化”的反驳和纠正。农村教育的“去地方化”就是实施无根教育,让学校成为传授知识的封闭场所,让学生脱离农村生活,只关注升学和就业。这种教育必然导致学生对故土的疏离,甚至逐渐冷漠和厌倦。而“本土化”教育,正是关注学生出生成长的一方水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加强他们与乡村的情感联系,从而建立起感恩和回馈家乡的优秀品质,进而上升为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同时,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教育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保证了乡村学校更好地完成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的根本任务。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镇学校都已经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接下来的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靠学校自身。比如吉林省镇赉县嘎什根乡的学校,三面是稻田,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农耕文化。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农耕教育”的理念,勾勒出“春天看百花盛开,夏天听蛙鸣,秋天看鱼米浪,冬天赏千里霜,及时耕耘田园,四季沐浴”的发展蓝图:教学楼东北角的农具园。每个班都有一个长方形的菜地...嘎什根乡学校的农耕教育实践不仅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和好评,更重要的是,农耕教育理念渗透到了学校环境、课堂和德育中,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农村学校“本土化”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村落是培养农村人才的摇篮,也是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具有传承当地社会文化的重要功能。只有乡村学校才有乡村教师,乡村教师逐渐将“知识分子”的符号特征内化为乡村日常生活。因此,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恰好为乡村学校实施“本土化”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农村学校要把教育教学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

前面提到的以“葫芦画瓢”为特色的农村小学,显然都有一定的“本土化”教育意识,也不乏实践积累。但学校对乡村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本土化”概念,导致在遇到教师调动等具体问题时摇摆不定。其实,要实现学校的稳健持续发展,重点不是具体的“葫芦画瓢”或者某个特色,而是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不断开发和实施。基于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不仅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还有助于深入探索乡村学校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为家乡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纯粹情感。

吉林省柳河县罗通山学校位于4A级风景名胜区罗通山脚下。其众多蕴含革命传统、反映风土人情的景点,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九年级资源,也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依托这些资源,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罗通山景区解说》、《罗通山学校校园解说》。通过成立“小导游解说俱乐部”,按年培训学员现场讲解景点,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体验中感受家乡的美。

很多乡村学校“本土化”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学校不是旁观者,而是主力军,在提升乡村学校质量、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等方面大有作为。因此,乡村学校应开展“本土化”教育,深度开发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劳动课程,为培养更多热爱家乡、投身乡村振兴的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是吉林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是教育部“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东北乡土文化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研究”[EHB180618]的成果。

《中国教育报》,第三版,2022年6月04日

作者:赵准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2982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