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高考临近,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发布2022年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由教育部颁发
2022高考预警信息
组织高考作弊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高考期间,不法分子经常在网上发布“助考”信息,声称可以为考生提供试题和答案。众所周知,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组织作弊”、“出售或者使用无线作弊器材”、“向考生提供考试试题、答案”、“代替他人考试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考试”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S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指出,在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的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考而不考是“绝境”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想尽办法给孩子找“门路”,甚至找“射手”替孩子考试。结果人和钱是两个空,后果很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和“代替他人考试或者要求他人代替自己考试”是违法行为。而且,代考罪是典型的对向犯。刑法对考生和“枪手”都有处罚,定罪和法定刑是一样的。
我运气好带了手机,考试作弊会毁了我的前途
现在智能手机的使用非常普遍,一些考生经常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搜题、翻译等功能来辅助学习,提高效率。但是如果考试用手机作弊,那就是失算了。
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考试期间使用通讯设备者,视为考试作弊,本次报名参加考试的所有科目成绩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携带、使用国家教育考试作弊器材、材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1年以上3年以下;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认准官方logo,不要相信“小道消息”
每年考试前,网上都会流传很多关于考试的信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个人或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眼球,借机注册“山寨”公众号,从非官方渠道传播“小道消息”牟利。
根据中央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注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名称不得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公众账号生产者、经营者不得恶意伪造、假冒、窃取组织和他人公众账号制作、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得编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公众。对违法违规者,将依法严肃处理。
不要相信虚假宣传,谨防上当受骗
招生的口号和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很多家长信以为真,或者不同程度地存在夸大宣传、虚构老师的情况,比如“全包”、“双促”、“XX天加速”,或者独家“内部资源”、“命题专家”授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对升学、考试合格、取得学位或者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承诺;(二)明示或者暗示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人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网络诈骗要识别,不能购买高考答案
每年都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交流群兜售所谓的“高考试题”、“绝密答案”,标榜“准确率极高”、“默认退款”等诱人信息,并以“预付款”为名要求用户提前支付。还有的以传输“样本试卷”为名,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获取用户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为作弊目的,非法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试题、答案的”,属于违法行为。
教育部出版
2022高考举报电话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2022年高考举报电话。
来源:央视新闻(ID:央视新闻中心)综合“微教育”
编辑:薛婧
审计:周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