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军烈士遗体

奈非天2022-08-22  29

105岁老红军离世 捐献遗体用于科研

新华社南宁7月1日电(记者黄浩明、黄凯颖)“我叫易浩,安徽金寨县白塔畈人。我于1936年12月入党...我死后,我的葬礼很简单,我不能和我的身体告别。我的尸体被送到广西医科大学做科研。”这份申请书的署名是易浩,一位1932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

今年6月17日,105岁的易浩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家人与南宁市红十字会和广西医科大学签订了遗体交接书。老红军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光辉的革命历程。

“易浩,老红军,2008年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他死后,遗体被送往广西医科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他的高度正直、低调谦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南宁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负责人刘阳辉说,6月中旬,易浩的家人电话联系他,表达了老人死后捐献遗体的愿望。我按照当时的规定进行了登记,但我仍然不知道易浩的身份。直到签完遗体交接书,有关部门联系了南宁市红十字会,他才知道易浩是一位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红军。

6月23日,经过短暂而庄严的捐献仪式,易浩的遗体在亲友和南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被运往广西医科大学进行医学研究。

易浩的家人说,上世纪50年代,易浩在解放军某部主管卫生工作。当时卫校只有600多名学生,可供病理解剖学使用的教学资源极其匮乏,成为老年人的一块“心病”。后来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进步,相关教学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所以老人很早就下定决心,对自己死后的去向做了特别的安排。

易浩的儿子郝说,他的父亲早就想把他的遗体捐献给医科大学的学生上临床课。平时只要聊到这方面,爸爸就会告诉我们以后要做他想做的事情。

为此,易浩还在2008年1月专门写了一份申请表。微微发黄的申请表中,除了让葬礼保持简单,还提到捐献遗体可以破除迷信,不污染环境,不占用国家土地。此外,易浩还要求有关部门在他死后向湖北枣阳市和安徽金寨县通报情况,因为他曾在枣阳市战斗负伤,被当地群众救起。金寨县是他出生的地方。

2016年,易浩在接受采访时说,长征开始前,他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在枣阳土桥铺激战,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炮弹的气浪把土甩进空,又下起雨来,让人睁不开眼...周围都是倒下的战友和敌人的尸体。他的左腿也在战斗中受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溃烂发臭。要不是枣阳市土桥铺村民把他抬下山,送到救护站,他早就没了。

易浩曾为湖北枣阳市土桥铺小学的贫困学生送去一万元捐款和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捐一万元资助土桥铺小学贫困学生,以感谢土桥铺村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83年退伍后,易浩自发收集相关资料讲述红军故事,并在多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据不完全统计,他给100多所中小学和单位做过报告。易浩曾说,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的第二次长征。他想让孩子们知道,是艰苦的革命岁月成就了今天的甜蜜日子。

易浩的亲属说,退伍后,易浩自费走访了广西几个贫困村,先后捐款资助了几十名贫困学生,共计20多万元。每当听到各地发生的小灾小难,他都会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易浩甚至提前拿出自己的退休基金进行捐款。

这位1932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的老兵,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2022年夏天,我走完了自己的“长征”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2966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