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关于做好2022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通知》
相关文件: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2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通知
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通知》。今年义务教育招生政策有变化吗?具体日程是怎样的?我们将为您全面解读,解答您的顾虑。您关心的就是我们关心的!
第一,就近上学,渴望在家学习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双减”工作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家有好学校”建设工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区(市)、县教育部门通过发展名校集团、与高校共建附属学校、学校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培育“新型优质学校”、加强公办初中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多元化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组建78所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充分发挥名校优势和品牌效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覆盖学生近30万人;
二是促进区域教育融合发展。按照“2+2+1”的方式,建设6个区域教育联盟,结对发展432所义务教育学校;
三是推动成都市14个区(市)县高校深度共建26所附属高校,构建“围绕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的生态圈”。
四是通过名校引导、开放办学、倾斜扶持,提升68所公办初中的办学水平,培育367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
第五,促进教师的跨校交流,促进教师队伍的平衡。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域交流达到15%,其中骨干教师占46%;
六是建立两个台账,即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登记率和初、初阶段就读民办学校情况,推进“精准扶贫”实施。
近年来,全市建设了一大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增加了提供优质资源的途径。人们的认同度提高了,家长和学生“亲如一家”的现象减少了。离家近的人更渴望学习。目前,全市优质义务教育学校612所,就近入学成为新常态。
温馨提示:未按政策入学的初中生,将不能享受省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生政策。
二。公平入学和平等教育机会
第一,招生计划公开。坚持公民同招,全市公办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纳入全省、全市义务教育招生平台统一管理。市教育局统一公布全市民办学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和补充招生计划。
第二,招生过程公开。招生人数超过批准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实行计算机随机录取;未超过批准招生计划数的,直接录取所有已入学学生。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将邀请NPC人大代表、CPPCC委员、纪检监察、家长代表和媒体代表参与监督计算机随机录取过程。
第三,招生结果公开。公布计算机随机录取结果和民办学校补充招生计划,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民办学校补充招生并公布补充招生结果。
三。本地入学,永久居民全覆盖
一是坚持属地招生。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在学校审批机关管辖的区域内招生,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区(市)县学生的招生需求。经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市教育局同意,民办学校可以招收本市户籍、本市学籍、来成都就业居住的随迁子女以及其他符合政策的适龄儿童。
二是不允许跨市州招生。坚持公民平权,界定民办学校招生范围,不在成都以外招生。对违规跨市州招生的,不予注册学籍,并追究相关学校违规招生的责任。
三是常住人口全覆盖。除依法保障成都市户籍适龄儿童入学外,成都市集体户子女、持有居住证的适龄儿童、成都市港澳台子女、外地人子女等符合政策规定的子女,可按相关规定在成都市申请接受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现了成都市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为便民利民,报名将通过一张网办理
双胞胎(多胞胎)孩子可以“绑定”摇号。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参加计算机随机入学时,家长可通过“成都市义务教育招生服务平台”自愿申请“双胞胎(多胞胎)绑定”计算机随机入学。
第二,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可以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多个子女因计算机随机录取无法同时在同一学校(校区)就读的,家长可通过“成都市义务教育招生服务平台”申请其他子女与其子女在同一学校就读,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家长意愿统筹安排入学。
温馨提示:如果哥哥姐姐是非政策录取学生,哥哥姐姐不能享受此优惠政策。
第三,随迁子女可以在家上网上学。来成都就业居住和在本市跨行政区域就业的人员,申请子女入学。登录成都市义务教育招生服务平台后,可进入成都市学籍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申请。他们不必呆在家里,不必排队或预约。2022年4月20日-5月20日可以申请。为了不影响孩子上学,请按时提交申请。
温馨提示:无法线上办理的,也可以在居住证办理地(处)线下办理。
五、专项管理,禁止“竞猜”招生
一是“竞猜”等非法评价的组织者无处藏身。结合寒假、招生季等时间节点,市“双减”办公室近日下发通知,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市场监管、住建、文化旅游、街道等部门发布工作提示。辖区内的宾馆、农家乐、办公楼等经营场所不得向社会组织或个人出租(借用)场地,用于组织中小学生“小测验”等评估活动。同时,学校要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寒假通知等渠道,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引导,自觉抵制“随堂考”,防止被不良社会组织或个人忽悠。
二是依法严厉查处“竞猜”组织者。市、区(市)、县级组织继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将教育执法纳入区(市)、县综合执法。打着选择“名校”的幌子,有关部门将对违规举办者从重从快进行查处,对通过广告传单或微信、QQ等网络方式组建各类考试群,传播虚假信息、违规组织考试的,依据“双减”政策和疫情防控要求追究场地出租方(借用方)的责任。
链接:2021年12月5日《成都教育发布》:擦亮眼睛!非法“小考”被抓!
三是加强计划管理。在招生系统和学籍系统中设置各学段的招生计划数,实行招生计划刚性执行。严格学籍注册,逐校审核,确保学校招生计划、招生结果和学籍注册协调统一。
第四,严格学籍管理。学校不得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不得以增加班级的方式让学生转学。新建学校的转学招生由审批地严格管理。无正当理由原则上不允许高中生转学。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籍系统建立动态监控机制,重点监督高年级小学批量转学情况。
郑重提醒:对违规招生或接受转学生的学校及相关责任人,将严肃追究责任,并核减违规学校次年招生计划,直至取消其招生资格。
解释:成都市教育局普通教育处6188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