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家住武汉的小王,突然牙疼。自己吃了抗菌药后,疼痛减轻。但是这两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正常的日常大便变得不成形了,肚子还时不时的抽筋,总想上厕所。小王来到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医生诊断肠道菌群失调。小王纳闷,“我没乱吃。肠道菌群怎么会失衡呢?”
大约有10万亿个细菌寄生在我们的肠道里。不同菌株可以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参与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矿物质的吸收。这些营养素对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缺乏,就会引发很多疾病。肠道菌群还能影响体重、消化和免疫力,调节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肠道菌群失调也叫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菌群组成、细菌活性或分布的改变都会引起菌群失调。根据疾病的特点,肠道菌群失调可分为比例失调、局部转移和自身感染三种类型。正常情况下,肠道细菌和宿主(我们的身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一旦受到体内和体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平衡状态可能被打破,导致紊乱。
谁动了你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很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药物因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化疗药物的应用会抑制或促进部分肠道菌群的生长,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广谱抗生素可抑制肠道有益菌的定植,使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是肠道菌群失调最常见的原因。
饮食因素过量摄入蛋白质、糖类、食品添加剂等。,或者吃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水果会引起肠道菌群变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年龄因素肠道菌群随年龄变化。比如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而肠杆菌科和肠球菌数量增加,导致肠道抵抗力下降。另外,宝宝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蠕动异常肠道蠕动正常可以清除细菌。当肠道动力紊乱时,食物推进速度减慢,细菌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大量繁殖,就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免疫功能障碍肠道本身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压力大或抑郁、焦虑时,肠道内的有害细菌或单一类型的细菌会因失去“监控”而过度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其他放疗可导致部分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不良的口腔卫生会让细菌在口腔内失去平衡。许多疾病也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肝病、糖尿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感染、精神疾病、肿瘤等。手术、外伤、化学物质、应激状态等。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失调会表现出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肠道菌群失调只会引起轻微不适。菌群失调引起的症状包括口臭、肠胃不适、恶心、便秘、腹泻、情绪不佳、焦虑等。
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出现腹泻,或者原有腹泻加重,就有可能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多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呈蛋形。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俗称水土不服。近年来,随着冰箱的普及,食物在冰箱中存放过久也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当你怀疑自己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严重时,应该及时就医,通常是去消化内科。医生将为病人做一些检查。例如大便检查包括大便常规检查、隐血检查、细菌和真菌的涂片检查、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大便培养分析。血检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必要时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直接观察消化道,对肠道菌群失调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内镜活检和吸收肠液进行培养,可以明确肠道菌群的类型和分布。
如何让菌群恢复平衡
一旦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如何正确干预和治疗?
一般治疗首先消除诱因,调整抗菌药物和免疫制剂的使用,合理安排肿瘤的放化疗。其次,适当补充水分,同时保证电解质摄入,及时纠正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保持机体酸碱平衡。再次,对于营养不良患者,应积极补充营养,保证糖、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最后,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可以增强肠道黏膜的局部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
用药因为个体差异,没有最好最快最有效的用药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以下两类。
【/s2/]⒈止泻药:蒙脱石散能收敛水,保护胃肠黏膜;地芬诺酯和洛哌丁胺可降低肠蠕动;生长抑素可以抑制肠黏膜的过度分泌。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⑷微生态制剂:可与病原菌争夺肠黏膜的粘附点,参与防御屏障的构建,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生长,进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生态制剂包括益生元和益生菌。益生元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但不能促进致病菌和有害菌的生长。益生元包括低聚果糖和一些螺旋藻。益生菌是一类能在肠道内定殖的有益微生物,主要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他引起菌群失调的疾病。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菌群分析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减少或避免因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还有助于调节菌群失调。
日常生活管理按时按量吃饭,不要暴饮暴食或吃油腻的宵夜。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红豆、绿豆、木耳、海带、菌类等。多吃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葱、蒜、豆类等。食用富含果胶的食物,如苹果、山楂、香蕉等。,能为肠道有益菌提供能量,同时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生活规律,缓解精神压力,不要熬夜。戒烟戒酒,少喝咖啡和浓茶。多喝水。积极锻炼。
作者:徐丹,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