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是苗族和侗族的习俗。4月8日“奔牛节”,未婚女子会在农历四月初八,凑些柴米油盐和菜肴,在野外“绑”起来。他们会唱“女书”,谈论他们美好的生活。因为在这一天,男人们都在野外奔牛,所以女人们习惯把他们的活动称为“奔牛节”。中国有苗族和侗族的斗牛节日。
苗族奔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苗族人民对牛形成了特殊的感情。至今,苗族人还保留着对牛的热爱和崇拜。苗寨大门上挂着一个有角的牛头。苗祠下有相连的犄角,别忘了时祭。苗族人常说牛像父母。史书记载:“蚩尤有角,牛头是人。”可见,在古代,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苗族人热爱斗牛,与水牛搏斗,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斗牛的方式,表现出苗族人尊重、热爱、崇拜牛的特点。苗族对斗牛高大威猛的喜爱,使他们体验到了必胜之美,而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氏家族所崇拜的牛就能实现斗牛的最优繁殖和进化。苗族人热爱斗牛。基本上每个欢聚节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种牛和斗牛。这种牛精力旺盛,农时犁地,节日打架;一个是职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选出来的。通常不耕种,由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拥有。由精选的有丰富养牛经验的专家饲养,节日期间拖着参加比赛。苗族人选择斗牛有一定的经验。比如选种斗牛的第一要求是身体健壮结实,胸大,头大,前肢高后肢低,体长高,收腹;头发又黑又厚。此外,牛头两角较宽,但实际是在打架,两角的节轮相对上窄下宽排列,可以打得着,摸得着;眼睛圆而凶,鼻孔大而耐打。舌尖上有黑点;尾巴大,尾巴长,尾巴有毛,尾尖触打;中蹄为整齐的半圆形,前细后实,便于战斗;在小蹄子里玩的好等等。此外,我们还注意牛旋转的数量,分布位置和相互照顾的特点,等等。哪一个可以选择理想的斗牛;他将不胜荣幸。
奔牛节快到了,主人在欢迎客人喝酒的时候,特意用糯米喂牛。斗牛前,有些主人还会给牛喂一两杯饮料,让它们提神。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带来几十头到上百头的斗牛。有些斗牛装备有挂着彩旗的牛鞍。马鞍两侧挂满铜铃,叮当作响,有的马鞍上还插着往届斗牛赢得的奖旗。极为气派,主人也极为荣耀。苗族斗牛有几种打斗方式,一种是为了排位而输赢。这种战斗方式不让人帮忙,也不劝人战斗。排名由生死决定,另一种是认同战斗时间比输赢,或者是劝人在合适的时间战斗。还有就是一对打架,或输赢随便,或劝架视情况而定。斗牛时,双方主人和双方亲友都到斗牛场为自己的斗牛加油,准备劝架。有斗牛经验的人会带领它们在斗牛场里绕一个大圈或一个小圈,让它们露面,熟悉环境和彼此。然后,牛的两个头相对,在两米左右的距离放开鼻绳。两头牛互相争斗,两边的主持人和嘉宾都在为自己的牛加油。同时,他们可以从后面或侧面推自己的肩膀来帮助奶牛。四周的观众也为双方的斗牛呐喊助威,气氛热烈。举个例子,如果一头公牛和一头公牛打架,两头公牛可以相隔10米到8米面对面,同时放开两边,那么两头公牛就会冲到中心,用角互相碰撞。这种斗牛极其暴力,常常会把它们打死。还有摸斗牛和不摸斗牛的打斗,有斗牛跑五六米的,有不摸斗牛的。这是两头公牛约定的决斗时间。需要劝说的时候,双方的主人交换自己带来的绳子,互相劝说。交换人员互相绑住牛的脚,等着喊一声。双方同时拉回斗牛,然后分开,引鼻而出。然后第二对和第三对进入比赛。还有几对公牛在斗牛场上比赛,气氛更加热烈。在此期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也会为斗牛赠送礼物。无论斗牛是否打起来,无论他们是赢是输,主人都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礼物,比如鸡鸭和丝带。获奖斗牛:牛王、冠军、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特别辉煌。公牛的主人扛着奖旗或者把它挂在斗牛的两个角上。公牛和主人都受到人们的钦佩。奔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招待客人的,相亲相爱的,都有所得。这个节日往往三五天就结束了。
侗族奔牛节
侗族人喜欢斗牛取乐,多在春秋两季。虽然是两头牛在打仗,但是南北侗族村寨的礼仪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礼仪都留下了古代争斗的痕迹。
“奔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董家喜欢斗牛,村里村外都养着斗牛王。“奔牛节”是在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的“亥”日举行。节日前,彼此约好时间,准备斗牛。节日的这个早晨,铁炮响了三声,“牛王”随着锣鼓声和芦笙声进入斗牛场。这时,一队人马,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围场三周,被视为“进场”,也叫“踩场”。然后,各队带着自己的“牛王”,手持火把,准备战斗。枪一响,他们就把火把向前一扔,打架的两头牛从两头空跳起来,冲上去,打得很紧。外面人群欢呼雀跃,气氛紧张热烈,蔚为壮观。
如果“牛王”久斗被绑,人们会用一根大绳把两头牛的角绑起来,像拔河一样拉回来,以摆脱它们的挣扎,这被认为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另一方的姑娘拿走。他们需要赎回国旗,唱歌来赎回。获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
斗牛活动可以培养人们敢于冒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