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灭火工具水囊、水袋出现在唐代。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后,历代君主都将火灾防治列为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为此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北宋仁宗时期,水囊、水袋、水泵、席子已经成为常用的灭火工具。在北宋赵真统治宋仁宗期间,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消防机构——军巡署。
从世界上最早的专职消防部队,到中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部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组织之严密,器械之众多,体系之完善,在世界消防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废黜了后周皇帝,建立了北宋,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争。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北京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市辽阔,人口稠密,富甲天下。它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开封店铺众多,到处都是娱乐用的勾栏、瓦舍。房屋鳞次栉比,相邻无隙。
因为汴京城的房子都是屋檐相连,所以风烛很多。每一次意外的火灾,都会猛烈蔓延,造成无尽的伤害。据史料记载,京城的“索国寺”、“剑龙观”、“月华门”等地发生过火灾,“烧毁房屋数百间”。最严重的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四月,元燕燕宫发生火灾,“燔祭留天香府门、内藏、殿、干元门、崇文书院、秘阁、田书法香储”(《宋史·火》卷1377),损失极其惨重。因此,如何防火是北宋统治阶级迫切面临的问题。公元1023年,仁宗赵真即位后,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针对荆襄的军队,选拔有能力的士官,组成队伍,建立为专门的救火组织——军巡店。
据《东京梦》记载,汴京城内,“每巷三百步,有军巡铺,兵五人”。这些士官都受过严格的训练,技术娴熟,技艺精湛,胆大包天,责任心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关灯,消除火灾隐患。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军巡店还在“高处砖砌瞭望塔,楼上有人看着”。战士们日夜执勤,风吹雨打,酷暑严寒在所难免。及时报告火警,并前往火灾现场灭火。巡店的职责是灭火和防火。当时“京都严禁烧火”。午夜时分,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要定时熄灯,不能违抗。晚上,士兵在街上巡逻,检查和监督禁火令的执行情况。如果晚上有祭奠死者的活动,一定要在午夜之后进行,并且要提前报告军巡店,让店里的士兵备案,以免把祭祀纸钱误认为火警,造成城中的恐慌和混乱。
公元1131年,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这时,消防机构变得更加完善。据鲁说,临安“府巷近200步,有一支军队在店内巡逻”。主要街道都设有“防角官宅”,驻有消防队,称为“防角巡警”或“防角军”。全市有2300多名“角巡官”,设立了20多个瞭望塔。为了准确识别火灾位置,特别指定了报警信号。如果白天发现火情,立即用旗帜指明方向;晚上用灯笼代替旗子。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鼓励护角在灭火中勇往直前,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