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我妈妈。
今年冬奥会,顾爱玲获得两金一银,迅速跃居国流之首。
就是这样一个“宝藏女孩”,最近却因为一件不好的事情而被全网心疼。
那天顾爱玲在fun run的时候,突然被一个男的拦住,要合影。
小女孩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礼貌地笑了笑,互相拍了张照片。
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震惊。
合影结束后,男的直接伸出双臂挡住了顾爱玲的胸部,不让她走。他的脸几乎贴在她的胸前,这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性骚扰。
视频曝光后,很多人谴责他没素质。
男子回应:没有恶意,只是想合影。
“为什么合影后不离开?为什么要用身体接触人?”
面对质疑,男子解释说,当时顾爱玲要过马路,只是为了她的安全。
但这种说法显然没有说服力。
其实这段视频之所以引发全网热议,除了该男子的行为确实过激之外,大家对顾爱玲的遭遇都深有同感:
自己的善意往往成为对方伤害我们的刀。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种“出于礼貌不好意思拒绝”导致对方过分的情况。因为不懂得拒绝,后来让自己受了更大的委屈。
事后我会后悔的:要是我一开始就拒绝就好了。
的确,年龄越大,你越意识到——情商真正高的人,善于说“不”。
因为我深受“不拒绝”的困扰,所以在育儿过程中,我会特别注意引导儿子学会说“不”。
因为不会拒绝的孩子注定要受更多的委屈。
那些不会拒绝的孩子
一位读者告诉我,她给儿子买了一套机动奥特曼,没两天就丢了。
原来是有同学要带奥特曼回家玩几天。儿子虽然不甘心,但还是看着别人拿走了自己的东西。
她责怪儿子看不起自己的东西。孩子说“如果我不给他,他以后就不跟我玩了。”
知道儿子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作为母亲的她特别心疼。
前几天,邻居家六岁的妞妞在学校摔倒了。
原因是同学让妞妞帮忙擦窗台,妞妞够不着,但又不好意思拒绝。结果她在擦窗台的时候摔倒在地。
有人可能会说:这两个孩子太善良了。
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善良和教育不应该以自我委屈为代价。
不拒绝别人,不仅会给生活带来困扰,还会形成讨人喜欢的性格,影响一生。
心理学家哈里特·布雷克在《取悦是一种疾病》一书中提到:
关于逢迎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被当做好人看起来总是好的。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奉承者沉迷于他人的认可,下意识地牺牲自己来取悦他人。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个人物是怎么产生的?
【/s2/】「讨好型」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父母在控制
——导致孩子失去价值感
“如果你不,我会”
“试着再哭一次”
“应该考什么专业?”
小到吃几口饭,大到学什么专业……有多少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孩子成长的?
一位网友说:
从小,她的父母就不允许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不得不事事都听父母的,甚至不能反驳一句话。初中的时候,她变得抑郁,差点从楼上跳下来。
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让她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取悦父母和他人。所以她会不自觉的讨好别人,希望别人开心。
其实孩子最清楚自己饿不饿,喜欢什么专业。父母的过度控制会抹杀孩子正常的判断能力。
一个听话惯了的孩子,自然很难拒绝别人。
异常评估标准
——导致孩子失去判断力
“你家孩子真听话。”相信很多家长听到这些都会很开心,觉得自己的教育得到了认可。
但是,用听话作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真的合适吗?
@佩佩从小就被妈妈念叨“你要听话”,导致她相当委屈自己,替别人着想。
她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享受着别人的认可和赞美。
很多年后,她意识到这是一种谄媚的性格。
这并不是说孩子听话不好。
在我看来,真正的听话应该是:孩子懂得倾听,同时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问题。
如果你认为成年人是对的,那就听吧。
不,敢于质疑或争辩。
我们要培养有主见的孩子,而不是只会听话的孩子。
思考是快速判断是帮助还是拒绝他人请求的唯一方法。
压制教育
——导致孩子缺乏自信
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很难感受到自我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通过取悦他人获得自我价值认知,就会形成惯性依赖。
长此以往,很难勇敢的拒绝别人,表达自己。
卡内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写道:人天生喜欢被鼓励。这样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
我们的鼓励和表扬给了孩子最大的信心,可以让他们在拒绝别人的时候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你不妨把“真的很差”换成“你很棒”,帮助孩子成为乐观积极的人。
只有这样,她才能足够自信,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
——引起孩子渴望认同
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父母陪伴太少。
没错,但是还有一个微妙的原因——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告知,他的父母喜欢你是用“好成绩”换来的,友谊要靠“妥协退让”来维系。......
这种有条件的爱最后的结果是孩子渴望得到关注,从而形成了“讨人喜欢的性格”。
我不想给孩子有条件的爱。不管他怎么样,我都会爱他。
我也不希望他是个“听话”的孩子。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尊重孩子的想法。
希望他敢于质疑我,拒绝别人。
如何教孩子拒绝?
其实这个“功课”从小就可以开始。
教孩子说“不”
给孩子足够的宽容和无条件的爱
如果我问,你爱孩子吗?
很多家长肯定会回答,当然有,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
但事实是,没有人怀疑田玉兰对子游的爱,而子游却觉得“妈妈爱考高分的自己”。
父母给予的爱和孩子感受到的爱是不统一的。
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就是不管孩子学习好不好,是内向还是外向,是调皮还是安静,是犯错还是聪明,他都会一直感受到你的爱。
这样他就不会因为想赢得你的爱而讨好你,不会因为想讨好你而忽视自己。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而不是在奉承中成长。
要知道,你无条件的爱,是一个孩子对抗世界,拒绝他人的自信。
教孩子判断何时拒绝
看到这样一个帖子,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当孩子们正在玩新玩具时,一群孩子跑来抢玩具,儿子吓坏了。
这时我妈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愿意,就对所有人说不。我妈妈支持你。
她支持儿子拿回玩具,是因为不想让他委屈自己。
妈妈的做法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孩子被教会拒绝,不仅要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自信的环境,还要明确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拒绝。
我们可以用对话的形式让他明白什么时候应该拒绝。
你可以问孩子:如果有人让你把你喜欢的玩具给他,你该怎么办,不然他就不跟你玩了?
如果孩子说:那我就把玩具给他。
这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你不想给,你就不能给。如果他真的因为这个不跟你玩了,做不了朋友也没关系。
年龄较小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家长不必解释得太复杂,让孩子产生排斥感就行。
当孩子大一点时,他们可以说得更清楚,例如:
明知道是你喜欢的玩具还问你要,你要想想这样一个只在乎自己感受的人是否值得做朋友。希望你不要讨好别人,妈妈。你以后会遇到很多人,总会有适合做你真正朋友的人。
当孩子明白“别人的要求让你觉得不舒服或者委屈,所以你可以拒绝”的时候,他会试着勇敢的说“不”。
教孩子如何拒绝
生活中,孩子遇到不喜欢的食物和玩具,会生气,会哭,这也是拒绝。
主要拒绝是物理拒绝。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摆手,摇头,妈妈就知道你不喜欢。
再者,可以通过语言直接教孩子拒绝,例如:
还给我,这是我的。
我不喜欢被你捏。
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所以我不能给你。
当然,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比如孩子做饭时缠着你,你可以说“现在不行,等我妈妈做好饭我再和你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如何拒绝别人。
拒绝的好方法应该是达到目的,让别人明白。
如果孩子大一点,有逻辑能力,拒绝可以更有理有据,比如:“我很想帮你(愿意帮忙),但是我(说出自己的难处)”
先表示理解再解释,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你看,教孩子拒绝并没有那么难。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论是:一个人如果学会合理拒绝,可以减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学会拒绝的孩子,生活会幸福很多。
所以,记得告诉孩子,面对无理要求时,要大方拒绝。
点亮,观看。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明白——爱人先爱自己,不遗余力地去爱别人[/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