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

奇瑞发动机2022-08-18  38

母亲用这个方法戒除孩子手机瘾,太妙了

在网上看到一个小视频。我妈发现儿子玩手机上瘾,突发奇想。他睡着后,她给他画了一个黑色的眼窝。第二天,母亲假装大惊失色:小子,你怎么变成熊猫眼了?你昨天玩手机了吗?儿子知道后哭了。我该怎么办?如何面对老师同学?母亲安慰讲道理,用湿毛巾擦黑眼圈。孩子说再也不玩手机了,从此成功戒掉了手机瘾。

我就此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1.孩子喜欢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

漫画包含智力开发因素。动画片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包括新鲜有趣的东西和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这些内容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在动画片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孩子接受新事物快,学习好。动画片的设计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这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家长不让孩子看动画片,那就花时间和精力教孩子这些知识。

大一点的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这其中,除了智力发展的因素,还有突破障碍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这些都正好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甚至每个年龄段喜欢的游戏都不一样。

教育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内容也是一样的。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刺激又欢乐。这些孩子需要的很少,所以他们去虚拟世界寻找。

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家长要提高教育水平,多陪陪孩子,教孩子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戒掉手机瘾的根本。年龄较大的孩子需要学校教育的根本改变。

2.画黑眼圈的方法很奇妙,但是有局限性。

刚刚看到这个方法,觉得很奇妙。我马上转发。经过我的分析,这种方法有局限性:

幼儿对黑眼圈毫无概念,觉得好玩,迫不及待的多画,大概5岁以下。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涂鸦。你说看手机变成熊猫眼。他听不懂他们的话,反而觉得好笑。

大一点的孩子,有了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做出更复杂的分析判断,明白黑眼圈是画出来的,不是真的。

这种方法只有在孩子只是有自我意识,并不理解的情况下才有作用。大概7-8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刚上小学,开始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他们不好意思把黑眼圈带到学校。

不是所有七八岁的孩子都能哄的,也不是九岁就能哄的。

3、正确的做法是引导,而不是强行制止。

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被鼓励做的事情越不感兴趣,他们就越沉迷于被阻止做的事情。如果家长放手了,玩游戏、学习、玩耍在孩子心中都是平等的。

我家孩子5岁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在玩,突然说了一句“我要去练琴了”,然后就主动坐到琴凳上弹琴了。”

后来我分析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没有刻意规定练琴的时间和要求。在孩子心目中,弹钢琴和其他游戏一样,不是作业,没有压力。

我说过一句话,孩子的坏习惯就像雨季的洪水。防洪只能疏导,不能堵。这个比喻很贴切。要堵就堵,越堵越泛滥。大家想一想。阻止孩子玩手机。是不是你越阻止他们,他们就越上瘾?

曾经看到一个报道,父亲拿走了儿子的手机,儿子立马从楼上跳下死了,好像是个中学生。小一点的孩子会被强制服从,大一点的学生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十二三岁的孩子才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4.让我们试试我的方法。

曾经参加过周海红的钢琴儿童心理学课程。受其启发,我构思了一个防止孩子玩手机的方法:只要玩手机,就必须按照规定的姿势。这个规定的姿势是:手机放在一尺外的凳子上,眼睛呈45度,不许动。他们每次必须看45分钟,而且必须看够时间。

这种方法大概只适合2-6岁的孩子,或者可以用绳子把全身绑起来。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试试。

想想吧。孩子学琴练琴,有规定动作吗?他们不允许违反这些规定。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足够的练习。孩子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不喜欢练琴。

周海红说,如果弹钢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会让孩子自由发挥,会在孩子喜欢的滑梯等游戏中规定很多动作。这是不允许的,但必须做。结果一定是:孩子喜欢弹钢琴,不敢再去滑滑梯。

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比如2岁左右,想看手机,不让动(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不停地动)。等他们看腻了,强迫他们接电话再看5分钟,每次。看看他还能坚持多少次!

5.没有手机的年代,孩子们都在玩什么?

在没有手机的时代,孩子们玩的东西很多,比如滚铁环、跳房子、跳橡皮筋、捉迷藏、抓石头、打水、踢毽子、跳山羊、跳绳、老鹰捉小鸡、打牌等等。,很多都是古代就有的。喜欢安静的孩子可以打扑克、下棋等。喜欢运动的孩子可以爬山、游泳、打乒乓球、打篮球等。喜欢出门的孩子可以抓些果果、鱼、泥鳅、螃蟹等。

这些活动有以下好处:

1.可以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往往是几个人一组,和其他人竞争,需要互相合作。出门经常有人陪。

2.可以锻炼。这些活动大多是在户外进行的,具有锻炼身体的功能。明白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远不如以前。

3.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游戏有规则,陪伴说实话。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很多事情是有规则的,不能随便做,这有助于培养孩子长大后遵纪守法。

6.附言

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只要有麻烦,就一定有教育的误区。

要走出误区,家长要加强自身学习,跟上孩子的成长变化,从根本上调整思维,改变观念,才能解决问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2261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