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什么?包括哪些情况?
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是指个体在接种疫苗后怀疑与疫苗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根据原因,AEFI可分为五类,包括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应。
二。疫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疫苗不良反应是指由疫苗的特性引起的、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的、与接种目的无关的或出乎意料的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主要是指疫苗固有特性引起的一过性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症状。异常反应主要是指对受试者的组织、器官或功能造成损害的不良反应,比较少见,如急性严重过敏反应。
三。为什么少数人接种疫苗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接种疫苗后,在诱导免疫系统针对特定疾病进行保护的同时,由于疫苗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受种者个体的差异,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四。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具体指什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化预防接种过程中或之后,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造成损害,且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不良反应。这里具体有三个要素:一是有损害后果;第二,各方都没有过错;第三,损害结果与接种疫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s2/】五、个体出现异常反应后通常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接种疫苗后如怀疑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向预防接种门诊、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咨询报告。需要调查、诊断或者鉴定的,受者应当提供既往病史、病历等相关资料。按要求,并配合后续相关工作。
六。哪些情况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问题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
(三)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对受种者造成损害的;
(4)受种者在接种时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发生疾病偶合;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症,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
(6)个体或群体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七。中国是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具体做法包括明确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人、报告内容、报告时限,明确需要启动调查的情形。其中,异常反应的诊断需要由调查诊断专家组完成,鉴定需要由省市医学会完成。通过监测信息系统实现监测,疾控中心与ADR监测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各级疾控中心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将定期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如遇重大事件,将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
八。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如何?
中国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始于2005年。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和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对中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的不良反应监测功能进行了评估,所有监测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世卫组织评估标准。
九。什么是心因性反应?
心因性反应是指接种疫苗后受种者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反应,主要是接种过程中的心理应激和焦虑所致,无器质性损害,与疫苗本身的特性无关。有的是“针扎晕”,有的是“歇斯底里”。群体接种活动中可发生群体心因性反应。
十、什么是偶联反应?
偶合症(偶合反应)是指接种疫苗时,受种者正好处于潜伏期或发病初期,接种疫苗后巧合发生。因此,偶合症(偶合反应)不是疫苗接种引起的,与疫苗无关,不属于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有时候接种疫苗后的巧合并不能马上判断,报告后也需要疾控中心核实或调查。
XI在新冠肺炎接种疫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
根据新冠肺炎疫苗前期临床试验结果、应急使用期间和大规模人群条件上市后收集的信息,我国新冠肺炎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新冠肺炎疫苗的一般不良反应主要有接种部位的肿胀、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均为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通常不需要治疗。根据新冠肺炎疫苗前期临床试验结果、应急使用过程中及有条件上市后收集的信息,我国新冠肺炎地区疫苗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已广泛使用的其他疫苗基本相似,多为一般反应。
新冠肺炎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引起受种者器官或功能损害的相关反应,常表现为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这种情况很少发生,需要及时治疗。
十二。谁将报告新冠肺炎疫苗的不良反应?
受种者如怀疑不适可能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有关,可向接种单位举报,也可向接种单位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举报。如果公众无法确定症状是否与接种疫苗有关,可以咨询接种单位。
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疫苗生产企业是新冠肺炎预防接种药品不良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单位接受报告的医务人员和从事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人员是报告者的责任人。受理或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后,符合监测处置方案要求的,通过监测信息系统报告。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