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职能部门2022-08-13  15

河南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

河南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以下方案。

实施步骤

(1)部署推广(2021年11月-12月)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制定本地提升方案,细化各项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并于12月31日下班前将提升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

(二)组织实施(2022年1-10月)

根据地方实施方案,开展具体工作,逐项推进实施,不定期调研督导,加强指导,持续推进。

(3)总结推广(2022年11月-12月)

加强对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省直管县(市)义务教育质量的监测、整理和总结,形成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观摩、研讨、展览和交流活动,推广优秀经验和做法。

(4)巩固和提升(2023年1月及以后)

形成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巩固提高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激发中小学活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

工作措施

(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工作机制,制定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和环节,探索基于学科的一体化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性、合作性学习,准确分析学习情况,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指导和完善教学管理规则,统筹教学计划,形成教学管理特色。定期举办主题活动,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每年培育和推广一批优秀教学成果,遴选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和学校。

2.深化课程领域的改革。

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全面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科衔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零起点,量力而行教。不允许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落实国家关于校本课程的有关规定,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指导,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引导学校构建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实施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全省特色教育网络建设,普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区域性教育云支撑系统,推进在线学习空的普及应用,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常态化应用。加强信使课堂、名师课堂、名校在线课堂的建设和应用,重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收集开发丰富优质的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免费为学生提供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建设惠及全省师生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选择一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验区、实验学校和典型案例,引导师生用好免费的网上优质教育资源。

(2)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

1.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建立省内运行管理等规范办学行为的监控机制,加大分级治理力度。学校要改进作业管理方式,加强学科组和年级组作业的统筹规划,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和总量。建立操作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控。

2.严格控制文字工作总量。

各学校要加强学校作业总量监管,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总量。

3.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编制义务教育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将科学、有效、合理的作业设计纳入各级教研工作体系,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校要把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作业,鼓励布置分层、灵活、个性化的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性、无效性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准确设计作业,优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探索信息技术提高各类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评选、展示和交流活动,形成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4.加强作业完成的指导。

在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作业评价试点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对作业进行分析诊断,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学校要引导教师认真履行作业指导职责,引导小学生基本完成在校书面作业,初中生完成大部分在校书面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老师应该分批修改学生的所有作业,不应该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他们要及时反馈,加强面对面的讲解,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业情况,做好答疑辅导工作,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和家长要督促学生回家后主动完成剩余的书面作业,指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开展适当的文体和阅读活动。个别经过努力写不完书面作业的同学,也要按时睡觉。

(三)完善招生制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压力。

1.完善招生制度改革。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费入学政策,坚持“公民招同生”原则,严明招生工作纪律,规范学校招生行为,坚决遏制“择校热”和拔尖招生。积极完善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的高中招生模式,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和恶性竞争。

2.加强学校考试管理。

积极落实教育部和我省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相关要求,严格减少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每学期由学校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初中成绩可以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各地要规范试题管理,合理控制考试难度,切实提高出题质量,避免偏心出题,减少机械死记硬背出题,防止过难。科学使用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呈现等级制,严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不得根据考试成绩调整学生班级、安排座位和“贴标签”。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结合实际制定义务教育考试管理实施办法,严格考试工作纪律,公布举报电话,建立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日常监管制度。

(4)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育质量监控。

1.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引领和推动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导纲要》,建立面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推进教育领域“破五”。探索中小学绿色评价和增值评价,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评价体系。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以升学率单方面评价学校和教师。创新评价工具和手段,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各年级学生学习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2.加强质量监测和评估。

制定《河南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建立省、市、县(区)、县三级联动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实行县(市、区)和学校自评、市级复核、省级评估的方式,定期公布县、学校、学生的评价结果。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各学科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基于数据分析的课堂教学诊断反馈机制,指导一线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强化教学科研的支撑和引导。

1.强化教学和科研的支撑作用。

完善省市县校教研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课程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教学成果培育与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教研活动,不断加强校本教研,建设高素质教研团队,全面提升教研、指导、服务水平,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体系。

2.发挥教学和科研的主导作用。

各级教学科研机构要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教育关键环节的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运用教学科研手段精准施策。加强国家课程研究,准确把握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加强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研究,创新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创新作业方法,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加强考试评价改革研究,提高试题质量。加强教学科研知识的宣传普及,对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科研方法的培训,在关键环节给予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指导。

3.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

引导教研部门加强教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坚持教研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狠抓学校教育减负提质增效的重点难点工作,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项目研究,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研究,促进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等实践的系统化和成果化,形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系统化理论和实践经验。各地要注重培育、评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等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加强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促进教学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6)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保证课后服务时间。

确保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努力实现困难学生全覆盖。实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天至少提供2小时课后服务,每周5天,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学校应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期托管服务。初中可以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课。学校要根据课后服务发展情况,修订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保障教师学习、备课、休息权利,切实减轻教师工作量。

2.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完善“一校一案”课后服务实施方案,鼓励学校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将课后服务纳入教研体系,既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又要引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还要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学习辅导,为学困生提供辅导和答疑,为那些有空余时间的学生拓展自习室空,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还要积极开展各种科普、文体、艺术、劳动、读书、实践、兴趣小组、丰富多彩的社团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强课后服务质量监控,引导学校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做好课后服务的宣传工作,积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保证课后服务条件。

各地要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措施,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收费或代理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补贴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及相关人员。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表现应当作为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既要进一步强化课后服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积极吸引符合条件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社区等机构和公益性专业组织,以及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退休教师、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参与课后服务,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1546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