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住房公积金购买自住住房(购买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A.支取凭证在5年有效期内只能支取一次,支取总额不得超过付款票据金额;提取时间由职工自主选择,自购房合同签订之日起,以5年为限。
B.在不超过提取总额的前提下,提取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的余额。(注:必须提供有效证件,如结婚证、户口本。仍不能证明的,审批部门应当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核实。)
购买二手自住住房A.支取凭证在5年有效期内只能支取一次,支取总额不得超过实际支付金额(以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契税完税凭证显示的最低进价为准);提取时间由职工自主选择,契税完税凭证自开具之日起5年内可提取。
B.在不超过提取总额的前提下,提取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的余额。(注:必须提供有效证件,如结婚证、户口本。仍不能证明的,审批部门应当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核实。)
买房拆迁安置A.支取凭证在5年有效期内只能支取一次,支取总额不得超过扣除拆迁补偿后的实际实付购房支出;提取时间由职工自主选择,自拆迁安置协议签发之日起5年内可以提取。
B.在不超过提取总额的前提下,提取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的余额。(注:必须提供有效证件,如结婚证、户口本。仍不能证明的,审批部门应当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核实。)
买公房和房改补差价A.支取凭证在5年有效期内只能支取一次,支取总额不得超过付款票据金额;提取时间由职工自主选择,自产权界定卡发放之日起5年内可以提取。
B.在不超过提取总额的前提下,提取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的余额。(注:必须提供有效证件,如结婚证、户口本。仍不能证明的,审批部门应当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核实。)
建造、改建和大修自住住房提取A.提取总额为已留存6个月的住房公积金存储余额,不得超过账单金额。
B.在不超过提取总额的前提下,提取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的余额。(注:必须提供有效证件,如结婚证、户口本。仍不能证明的,审批部门应当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核实。)
偿还商业贷款(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本息自偿还贷款之日起满12个月后,方可申请提取本人及配偶的公积金。提取金额不得大于上一年度实际偿还本息的总额。重新提取间隔应大于12个月(相应日期)。
商业贷款提前结清部分提前还款(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只能提取申请人及配偶在提前还款日前的账户余额,且不得超过还款金额。
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息还贷金额:
A.网点柜台:支持借款人个人公积金账户余额1000元以上或其与共同借款人、还款银行卡之和的还款。
B.个人网厅:支持借款人(或共同借款人)个人公积金账户余额(或借款人绑定的还款银行卡)1000元以上的还款。
租赁自住住房(一)租住公共租赁住房
或者可以每半年提取一次本人及配偶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提取总额不得超过申请日前实际支付的租房费用。
(二)租赁商品房
或者可以每半年提取一次本人及配偶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提取总额不得超过申请日前实际支付的租房费用。提取上限:城镇家庭每月提取金额不超过1000元,单身家庭每月提取金额不超过700元;县(市、吉利区)家庭每月支取金额不得超过600元,单次每月支取金额不得超过450元。
退休后提取住房公积金无公积金贷款或公积金贷款已结清的,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全部余额。公积金贷款未结清,公积金账户余额在1000元以上的,先办理1000元以上的提前还款业务,提取账户剩余金额。
与所在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未再就业且封存半年无公积金贷款或公积金贷款已结清的,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全部余额。公积金贷款未结清,公积金账户余额在1000元以上的,先办理1000元以上的提前还款业务,提取账户剩余金额。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无公积金贷款或公积金贷款已结清的,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全部余额。公积金贷款未结清,公积金账户余额在1000元以上的,先办理1000元以上的提前还款业务,提取账户剩余金额。
死亡或宣布死亡无公积金贷款或公积金贷款已结清的,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全部余额。公积金贷款未结清,公积金账户余额在1000元以上的,先办理1000元以上的提前还款业务,剩余金额从账户转出或提取。
退出结算撤销无公积金贷款或公积金贷款已结清的,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全部余额。公积金贷款未结清,公积金账户余额在1000元以上的,先办理1000元以上的提前还款业务,提取账户剩余金额。
享受城市低保,提取住房公积金提取总额不得超过上一年度低保标准总额的50%。
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房屋损坏A.提取总额不得超过房屋重建修缮总费用(扣除各种保险理赔的个人承担部分费用)。
B.在不超过提取总额的前提下,提取申请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的余额。(注:必须提供有效证件,如结婚证、户口本。仍不能证明的,审批部门应当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