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高考英语试卷及解析

捻翅目2022-08-10  15

2022北京高考英语试卷权威解析发布

专家点评!2022年北京高考英语试卷权威分析

资料来源:首都教育

2022年北京市高考英语已经结束。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学院基础教研中心专家对今年高考英语(笔试)进行了权威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英语试卷整体分析

强化育人功能,突出修养理念。

注重教考互动,促进双降落地

2022年NMET(京卷)试卷(以下简称“NMET 2022”)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基础,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坚持稳中求进的命题指导原则,注重优化评价手段,积极发挥评价的反拨作用,有助于实现“双降”,实现教考并举。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落实德育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功能

2022年NMET英语考试进一步强化NMET的教育功能,注重德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文章恢复介绍健康的好处和意义。旨在引导考生认识到体育与健康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努力成为体质健康、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短文讲述了一个15岁少年的创业故事,旨在引导考生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做一个谦虚好学、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创新、乐于分享的人。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2年高考英语考试关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考查路径,进一步凸显素养意图。试题设计以情境任务为载体和驱动力,以知识、技能和策略为手段和工具,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和导向,促进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语法填充空”题目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语篇为单位和载体考查语法知识,体现了以语言应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

阅读42、43题是议论文,有一定的开放性。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品质,有效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书面表达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注重考察考生在真实任务和情境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考生增强语用意识,真正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注重教与考的互动,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高考作为一种大规模、高风险的考试,对教学有着明显的反拨作用。2022年NMET英语考试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力求实现教与考的良性互动。

在命题过程中,一方面坚持按照课程标准命题的原则,充分考虑中学英语教学和新教材的实际;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评价方式,强化应用导向,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懂得运用英语,促进学以致用,积极引导和反拨教学。

1.优化评价方法,更好地反馈教学。

2022 NMET英语测试以科学的测试理论为指导,遵循语言测试的基本原则,系统设计,体现了语言测试的基本属性,为教学提供了更科学的反馈评价工具。

首先,试题的目标和测量结构是明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2022年高考英语考试体系对“考什么”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进一步明确了考试目标和测量结构。

其次,试题突出真实性和任务性。试题的设计取决于情境和任务,并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试题也注重公平,面向所有考生,内容贴近考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公平。

另外,考题既有基础性,又有选择性。2022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注重并强调适当的区分度,体现考生的学习潜力,服务于高校的人才选拔。

2.突出应用导向,更好地促进教学。

2022高考英语考试重在命题中强化应用导向,引导学生使用和认识英语,积极引导和反拨教学,促进学以致用。

比如2022年高考英语考试,语法的考查重在基础和应用,重在考查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四。科学设计试题,助推“双减”落地

1.根据课程标准的主张

2022年高考英语试题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关键能力和学术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使用、认识和用好课程标准内的语言知识,避免超标和提前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难度的科学控制

2022试卷的难度结构是在排序过程中精心设计的,以保证试卷难度总体稳定适中。另外,精准控制试卷容量,从字数、思维量、答题量等方面整体控制试卷容量,保证考生答题时间不受影响。

总而言之,2022年NMET英语试题在订购过程中突出京籍特色,坚持“四突出、四考试”的命题理念,注重德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有效促进考生核心英语素养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评价手段,充分发挥NMET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更好地体现了NMET“德育、服务选择、教学指导”的核心功能定位。


  英语试卷试题分析

命题充分体现了服务“双减”改革的导向,有利于“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试题联系社会实际,强调情景设计,进一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适用性和创新性,特别突出对学习能力的考查。考题有效凸显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加强教与考的衔接,引导评价促进教与学,为全面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以德育为主线,强调育人功能

2022年北京高考英语卷进一步落实育人导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选材,全面考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强化德智体美教育导向,夯实全面成长基础。

1.发扬奋斗精神,倡导人际信任,鼓励积极生活。

比如阅读理解B讲的是爱丽丝自我改造的心路历程。故事旨在引导考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自信自强,对社会有用。

完形填空空课文的作者回忆了她在幼儿园工作时的感人一幕。这段难忘的经历不仅让故事里的我,也让故事外的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力量。

书面表达第一段讲述了一个15岁少年创业的故事,旨在引导考生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做一个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青年学生。

2.深化德、智、体、美、劳教育。

如阅读理解第二节的文章介绍了健康的益处和意义,旨在引导考生认识到体育与健康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3.关注科技前沿等社会热点话题。

如阅读理解C通过探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思维过程,引导考生关注民生问题,并尝试运用系统思维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阅读D部分讨论量子计算领域两位著名科学家的观点,引导考生放眼全球,关注全球经济变化,尊重知识创新,了解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新成果。

二、以学科素养为核心,强调关键能力

2022高考英语北京卷进一步注重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主要知识,重点考查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辩证思维。

1.专注于基础

重点是骨干知识的应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比如完形填空空测试的是考生在准确理解语义、语境、语篇的基础上,准确运用常用词的能力。考生需要结合词汇知识、语篇知识、生活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

2.开发投机

阅读鼓励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逻辑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内涵、实质和作者的态度、意图。

比如,在阅读理解C、D的试题设计中,增加了对考生文本的概括、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读懂其中的意蕴。

此外,试题鼓励考生逻辑清晰地表达个人想法和观点。

比如第一节第43题的书面表达是议论文,是开放式的。考生需要从少年的创业经历中总结出自己的优秀品质,并将其与自己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和筛选,他们可以评价主人公的某个优秀品质,展现候选人的不同视角和认知水平。

3.促进表达

注重提高表达能力,鼓励考生运用语言准确、得体地传达信息和思想,落实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体现学科知识、能力素养和逻辑思维的融合统一。

比如第二节书面表达,考生在撰写邮件邀请英语朋友在线交流时,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恰当的交流意识,才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试题可以帮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情境为载体,强调语言的运用

2022年北京高考英语卷进一步强化了情境的真实性。它以情境为载体,考查考生在贴近时代、社会、生活的情境中运用必要的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感情、观点的能力,突出了在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考试要求。

1.考察考生在各种情况下应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完形填空空注重考查考生在语境中准确理解词汇的能力,通过语篇中一定的语义关系,引导考生注意词汇与其他词语之间的联系。语法填充空重点考察考生在语篇中理解和运用语法的能力,引导考生注重语法知识是“形-义-用”的统一。

2.考察考生在情境中的理解能力。

高考阅读理解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地道的英语语言材料,而阅读理解能力就是读者与这些文本互动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书面文本所传达的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

3.在情境中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第一节第43题的书面表达,就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观点,重点考查其在语境中的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

4.考查考生在情景中的语用能力。

比如第二节书面表达,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邀请外国友人在线交流经验,突出语用考查,引导考生根据情境恰当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借助恰当的知识选择和意义表达完成写作任务,真正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

四。强调教考互动,服务“双减”工作

2022年北京高考英语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指导教学,遵循考生认知发展规律。

一方面保证考生素养的发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保证教与考相互衔接;另一方面,引导教学避免超标准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切实减轻考生的学习负担。

2.引导考生更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与实践齐头并进。

实现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重点考查,真正实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倡导的从“考知识”到“考能力”再到“考素养”的根本转变。

北辰(北京教育考试院)

陈新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

窦飒(北京朝阳教育科学研究所)

傅(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1152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