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年,我们经历的高考”
2.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经历——高考,除了生死。“独木桥过千人”、“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几个字,都是用来形容高考的艰辛。那种沉重和紧张,即使过了很多年,每当我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萦绕心头。
3.每年一到五六月,夏天窗外蝉鸣越来越频繁,让人感到莫名的烦躁,无数学生在教室里或沙沙翻书;或者像死刑犯一样无聊地趴在桌子上;或者和老同学老朋友互传纸条,像是生死离别的战友一样互相分享心声。这是各种各样的事情,这只是保罗的世界。
4.我记得我的高中岁月,那时我还是一个17、8岁的男孩,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虽然我的行为远不如现在的年轻人奔放,但叛逆精神一点也不差。当时我们也是肆无忌惮的抨击高考制度,可以说对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非常反感。学校里的老师特别注重毕业率,把学习好的学生供养得像父亲一样,学习差的像垃圾一样被安排在最后一排,任其自生自灭。更过分的老师会因为升学率故意劝一些学习不好的同学退学。有一段时间,我真的很反感这种现象。
5.每天都是没完没了的试卷和各种测试。学期考、期中考、月考、周考甚至发展成日考。早上六点起床,吃早饭,迷茫。到了班里,就开始一天的临时抱佛脚,继续上课,做题,无休止的讲,直到晚上九点。家里有n篇论文等着你,一点创意都没有,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再加上老师的欺骗,相信大家在高中都听过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好好学习,加油!”
6.虽然骂嘴,但还是要去学校试试。毕竟我们东北人口少,竞争远没有河南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压力大。凭着自己的基础,比较好,再加上一点小聪明,以65分考上了北方某大学。进入大学后,我才发现,那些在高中时觉得自己很优秀的人,在大学里其实已经不再优秀了。在高中,一个班至少有十个班长和十个学习委员。当时我就有点觉得为什么高考这么残酷了。直到若干年后,我在国外才发现,努力远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品质。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要想得高分,也要死记硬背,努力学习,反复实验。艰苦程度不亚于家里。那时候我更深刻的感受到,成功真的没有捷径。
7.现在社会上传播读书无用论的人太多了,情节也差不多。大家肯定都听到了。无非是“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邻居的孩子”...他们没上大学,直接去做生意了。现在他们开豪车,住别墅...大学毕业的都在给他打工。好像只要不上大学,就一定能当老板,创业成功。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比例是多少呢?也许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我相信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薪族。也许他们正在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上大学。要知道,你所鄙视的大学教育,不过是那些上不了大学接受教育的人的梦想罢了。
8.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和待遇肯定高于高中毕业生,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得到的人要珍惜,没得到的人需要努力。可能你今天没有刷空,没有玩游戏,没有看电影,只是背了几句话,做了几道题。考试时,你恰好比别人多答对一道题,多得一分,就能甩掉几万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9.诚然,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被无数人诟病,我也无意为其翻案。但是,在问题解决之前。个人认为是逃不掉的。与其期待别人改革,不如勇敢面对,克服它。总有一天,你会改造自己的。高考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希望大家夏天流汗,秋天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