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棠糕
是甜品点心之一,以花生为制作主料,海棠糕的烹饪技巧以烘烤法为主,口味属于甜味。色呈紫酱红,形似海棠花,香甜且软,适宜热食。海棠糕可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年轻人恐怕有很多都没吃过。
2、永茂昌大肉粽
这里的粽子现做现卖,价格比其他地方都要贵,不过仔细观察了下,用稻草包扎的仅此一家,贵有贵的道理。一年四季都有得卖,生意好得没话说,端午期间更是加班加点赶制,满足老客人的需求。
3、三林塘酱菜
生产历史悠久,其中小乳酱瓜相传在明朝时被定为宫廷贡品。按照传统,当地不少农家于黄梅季节,采用民间酱腌传统法,长期日晒,使酱味渐入而仍保有原菜香的结果。
4、油墩子
这家店人气很旺。油墩子每次下锅炸4个,不能多不能少,这样味道才是最好。吃过的游客说,这个油墩子皮脆,馅儿料足,里面的萝卜丝一根根晶莹透亮,爽脆鲜滑。
5、大汤团
是上海人号称本地小吃的最特色的代表了,有鲜肉的、豆沙的、荠菜肉的等等多种口味,一个有拳头这么大,是用糯米和大米糅合做出的,跟超市里买的那种小汤团完全两样,糯却不粘牙,菜肉的口感层次更丰富。
上海特色美食邵万生糟货
在上海,敢拍着胸脯说自家糟醉制品第一的,除了邵万生大概也没别家了。
邵万生的糟醉制作工艺始于清朝,醉蟹、醉香鸡、糟青鱼,尤其是金字招牌“糟黄泥螺”,吃起来温和甜润、唇齿留香。
有句老话:“春意盎然尝银蚶,夏日炎炎食泥螺”。一到夏天,邵万生门口的糟货柜台前便是里三层外三层,大多都是冲着“糟黄泥螺”而来!
老正兴 本帮菜
“正宗上海菜,首推老正兴”,一句话道出老正兴在本帮菜馆的地位。
老正兴不仅菜味道好,还得过很多荣誉,“油爆河虾”曾经荣获国家金牌奖,八宝全鸭、虾籽大乌参、正兴脆鳝、酱方在2004年获首届餐饮博览会金奖,经过几代人味蕾考验的老正兴,是吃地道本帮菜的绝佳选择。
德兴馆 本帮菜
上海有名头的本帮菜馆,德兴馆得占上个席位。建于1878年的德兴馆,被誉为“上海本帮菜的发祥地”,不仅名气大,滋味也好。梅兰芳、杜月笙都爱这儿的本帮菜。
德兴馆的虾子大乌参有"天下第一参"的美名;糟钵头肥而不腻,香味浓郁,青鱼秃肺肉极细嫩,深受喜爱。
尤其是卖到脱销的焖蹄面,炖到酥软的焖肉和味浓稠唇的老汤,赞一句“上海第一面”,不为过!
三林酱菜
三林塘有三宝,其中一宝就是三林酱菜,米道不要太嗲,三林塘老街上有几家卖酱菜的店铺,很多人跨区都要来买,什锦菜、萧山萝卜、姜片……好吃不贵!过泡饭,一绝。
三林塘酱菜生产历史悠久,其中小乳酱瓜相传在明朝时,可是宫廷贡品。极细的小长条,嫩甜,酱味足,还有股子鲜劲。
功德林素食
功德林,算是上海素菜界的“领头大哥”,滋味地道,食材健康,97年历史代代传承,上海人买素菜熟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功德林的素鸭味道是一绝,豆腐皮做的很薄,带点汁水很下饭,烤麸、豆干酱汁很是入味,难怪宋庆龄、萧伯纳吃过都不吝赞誉!
王宝和蟹宴
秋风起,蟹脚痒,上海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大闸蟹,王宝和的大闸蟹来自阳澄湖等地,品质优良。
1979年王宝和酒家推出的蟹宴,引起全国轰动,2013年,“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十道蟹菜款款离不开蟹字,就连点心也不例外。
高桥松饼
浦东的高桥镇,制糕点是来由已久的传统,尤其以松饼最为出名。高桥松饼源于光绪年间,当时镇上赵姓大户家道中落,赵妻将自制塌饼,提篮于茶坊烟铺出售,做成的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也就是如今的“松饼”。
这可是高桥人传承百年的本帮糕饼,饼边雪白,咬一口,酥到掉渣,内里还夹着豆沙馅、核桃馅、红枣馅。
东泰祥生煎
东泰祥凭借半发酵技术,成功申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煎界的扛把子。
半发酵的面皮微带松软气孔,炒过的芝麻,香脆的底板,薄薄的皮,一口咬下去就能吸到汤汁,味道好到没话说。
南翔小笼包
南翔是上海小笼馒头的发源地,皮薄、馅大、汁多、形美,对南翔小笼从来是不吝赞美得,不管是面皮、馅料、汤汁、火候,都极为考究,精致到每一步。
纯手工剁馅的南翔小笼,曾经可是占了小笼馒头的半壁江山。
枫泾丁蹄
枫泾丁蹄,在上海的西南角,闻名了数百年,还曾与茅台一同获巴拿马国际金奖。
冷吃软糯可口,热吃酥而不烂、油而不腻。不少人不远千里来到枫泾古镇,只为了这一口正宗的枫泾丁蹄。
枫泾丁蹄以枫泾猪为原料,配合枫泾黄酒和枫泾酱油,才能烧制出最正宗的枫泾丁蹄。光是油光锃亮的色泽,就能让人食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