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韩江描写作文

汕头韩江描写作文,第1张

1. 韩江作文

韩江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大悲山,北源叫汀江,南源称梅江,两源于梅州市三河坝汇合后始称韩江.全长470千米,是我省第二大河.韩江,她不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波澜壮阔.她注重曲线美,给人一种温柔,可亲可敬的感觉.晨光初显,把平静的面照得闪闪发亮.此时的韩江,就像母亲那样慈爱.安祥.两岸长满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小草.江面上,荡漾着着绚丽的朝霞的倒影,如同披着一件色彩斑斓的外衣.晨风,带着清新的香味,带着晨雾的温柔,轻轻地从江面滑过,如同爱人的手轻轻地抚着韩江的脸庞.此时,韩江醒了,她打了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又继续唱着她那一辈子也唱不完的歌曲.江上泛起道道金波,有如微微游动的千万条金蛇,和着流水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我喜欢站在江东大桥眺望韩江两岸.岸上的细沙,在阳光的照耀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宛如画家笔下优美的线条,把韩江的曲线美勾勒出来.上游的小船,自北向南前进,掀起层层波浪.波浪撞击着码头的岩石,溅起朵朵浪花,好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撒落下来.小船那响亮,悦耳的汽笛声,像在跟韩江打招呼.韩江水,在金黄细沙的称托下,是那样艳丽,那样可爱,那样迷人.正是这些玉液琼浆,哺育着韩江两岸的一代又一代的儿女.韩江,您是潮汕人民的母亲河,神彩焕发;韩江,您是潮汕文化的摇篮,博大精深:韩江,您是潮汕千百年变迁的见证人,源远流长.啊,韩江,我爱您。

2. 潮州韩江四季的作文

我的家乡坐落在韩江边,名叫前埔。韩江终年流水潺潺。 韩江的水非常清澈,每到天热,我便和小伙伴一起到这里堆城堡,扔沙包,到水里游泳,高兴极了!当太阳的光线照到韩江水的时候,就好像无数颗钻石从天而降,这也为韩江添了一份色彩。韩江边还有许多郁郁葱葱的树,当小鸟站在它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韩江边还有许多鱼,每到下午放学后,我就和小伙伴到这里来捉鱼,玩得大汗淋漓。但江水冲刷着我们,炎热的感觉很快就消去了。黄昏时分,我们便到沙滩上休息。红色的云彩和即将落下的太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把一天的疲劳全都消去了。俗话说得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呀,在黄昏时刻我们为何不来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呢? 韩江大堤上的景色也很美。早上还有许多人到这里跑步、打羽毛球、打太极拳、散步、骑自行车来游玩等等。我们也应该来这里边锻炼身体边欣赏风景,有一句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韩江大堤上还有很多花草树木呢。荔枝树的荔枝挂满了枝头,红色的荔枝有丰富的营养。番石榴树枝头上挂满了许多套着白色塑料袋的番石榴,看着就流口水,还有许多香蕉树,绿色的香蕉挂满枝头,它们迫不及待的想要成熟,让农民伯伯摘走它们。花更是美丽。有五颜六色的太阳花,它们就像太阳一样,用自己的光去普照大地,牵牛花也不逊色,它们是最早开放的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我看着这些美丽的风景,心里不时浮想联翩。韩江哺育了两岸千千万万的人民,我爱

您——韩江!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幸福。

3. 汕头景色的作文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濒临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史称“粤东门户,华南要冲”,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也是全国著名侨乡。

市区扼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北回归线横贯全境,拥有弯曲绵长的海岸、起伏壮观的丘陵,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汕头素有“海滨邹鲁”美称,人文景观丰富,风光秀丽。

青澳湾被海内外游客誉为“东方夏威夷”。她位于南澳岛的东端,西距县城11公里,有环岛公路通达,林木繁茂,海生凉气,气候宜人,旅游休闲、娱乐聚餐、购物、会客、电讯等设施配套,是粤东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尤其是那里的天然海水浴场,更是得天独厚,滩平阔,沙细白,水清碧,无淤泥,无污染,无骇浪,较之“夏威夷”有过之而无不及。

青澳湾,湾口朝东南,湾腹很深,湾弧达2.9公里,登高俯视,就象一弯新月,难怪这里有以月亮命名的宾馆和雕塑。岭头新建的一座凉亭,名曰:“览月亭”。

在览月亭凭栏纵目,一湾湛蓝的海水,低吻着洁净宽广的沙滩。成排成片的木麻黄树循着孤形沙滩蔓延开去。

海浪、白沙、林带以及林中新筑的各式亭台楼阁,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海市蜃楼图景。据说沙滩长达2.4公里,沙带宽近百米。

沙滩向海延伸坡度平缓,数十米内海水仅米余深,是海浴的理想场所,被誉为“泳者天池”,是广东省仅有的两个A级海滨浴场之一。青澳湾自九十年代初展芳容,便备受中外人士青睐,纷纷投资,开发各种游乐项目。

历经数年雕琢,已使这块璞玉焕发出夺目光采。海湾宾馆、青澳宾馆、月亮湾大酒店、外商活动中心、青澳湾度假村等一批现代化服务设施应运而生且日臻完美,现已被省 *** 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宋井位于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宋井,顾名思义,就是宋代就开掘的井。

那是南宋末年,即公元1276年,元兵南下,南宋王朝撤离京城临安后,不断南逃,赵?g(音shi是)在福州被拥立为皇帝。以后又从海路南撤,在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下来到了南澳。

就住在现在的澳前村一带,现在的澳前村岸边还保存着“太子楼遗址”。太子是指赵?m是端宗赵?g病死后继位的小皇帝。

据说当时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

现在看到的这口是马井。怕它再被沙子掩盖,近年在井的周围修了井栏。

龙井和虎井什么时候能被发现,谁也不知道了。这些井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地处海滩,常被海潮掩没,但是潮退之后井水不带咸味,照样甘清甜美。

为什么与海近在咫尺的井会长年不带海水的咸味呢?据有人考察后认为,从科学的道理分析,当时三口井是开凿在山边的岩石上,又正对泉眼,所以泉水源源不断,而将海水冲淡。而且由于井的底部有两重石岩,泉眼在上,底部的石岩又挡住了海水的渗透,所以水质甘甜。

当潮水涌进井后,由于海水比重大,下沉后从岩层渗出,上面的泉水依然清淡。南澳岛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她是由37个大小岛屿所组成,现有7万多常住人口。

南澳岛地处粤东海面,位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濒临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南澳岛的青澳湾是沙质细软的缓坡海滩,海水清澈,盐度适中,是天然优良海滨浴场,是广东省两个A级沐浴海滩之一。

南澳岛上文物古迹50多处,寺庙30多处,具有“海、史、庙、山”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特色。南澳岛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十分宜人,空气清新,没有各类污染工业,每立方厘米空气负离子高于城市10至20倍。

盛夏季节,海风习习,气候清爽,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青澳湾度假区内现已建成了一批风格各异的宾馆、酒店,并配套有会议中心、歌舞厅、冲淡室、停车场以及海上游艇等活动项目,是一个悠闲度假、避署、休养的理想之地。

深澳古镇 位于南澳岛东北面,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北与饶平柘林镇隔海相望,猎屿、虎屿(又称塔屿)屹立为门户,屿内水域宽阔,“澳之深无底”,故称深澳。这个昔日战火连天的海域,如今成了鱼欢虾跃的海洋牧场,一格格石斑鱼养殖网箱,一片片紫菜竹架、一笼笼珍珠贝、一串串翡翠贻贝、太平洋牡蛎生机勃勃。

那大片海滩涂,人们耕海筑起了万亩海水养殖基地,已经形成以石斑鱼、鲍鱼、珍珠、紫菜、对虾、贝类等名贵海鲜为主的“聚宝盆”。金银岛位于深澳镇贼澳湾。

整个景点由九曲桥连接而成,相传这里是“海盗“吴平的藏宝之地,至今流传着藏宝的谜语“潮涨淹不着,潮退淹三尺”,却无人能破译,遂成千古之谜。乌屿 距南澳县主岛东南方约 3.9 公里,是广东省南澳岛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

小岛四周悬崖峭壁,岩礁棋布,潮流湍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了130多种海鸟栖息繁衍的“安乐窝”,成为蜚名中外的“候鸟天堂”。

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青澳湾位于南澳岛东部,海湾似新月,海面如平湖。金黄柔软的沙滩坡度平缓,沙质洁净,一直延伸至水下百米以外,无礁石无淤泥。

海水也无杂质无污染。潮涨潮落不改澄碧颜色。

4. 潮州韩江河 作文

韩江

Han River

亦作Han Chiang或Han Jiang。

中国广东省第二大河。唐称恶溪,后纪念韩愈,改称韩江。北源汀江出福建西南宁化县西南部武夷山,南流至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汇南源梅江后始称韩江。南流到潮州以下河道分汊进入韩江三角洲,在汕头市澄海区和市区分别注入南海。长410公里。韩江是潮(州)汕(头)、兴(始)梅(县)与福建长汀的重要联系水道。

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白山栋流经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凤城而称凤水;后为纪念韩愈驱鳄又改称韩江。韩江流经潮州城区约3公里,北段江面宽阔,北堤连接竹竿山与金山,捍卫古城的安全。

堤边木棉挺拔,渡船来往于两岸,乘风扬帆,构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鳄渡秋风”。湘子桥横卧于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每当春天水涨,洪水冲击巨石砌成的桥墩,奔泻而下,蔚为壮观,故“湘桥春涨”也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东西二水绕凤凰洲而过,凤凰洲头筑有凤凰台。每逢雨季时节,登台远眺江面,烟雨蒙蒙,湘子桥若隐若现,故“凤凰时雨”也为潮州八景之一。与凤凰台隔江相对的凤凰塔耸立江边,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观壮美,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龙湫宝塔”。韩江碧水长流,舟船竹排穿梭于江面,与两岸诸多胜景构成了一幅动静交融的壮丽画卷。

韩江古称员水,因鳄鱼曾盘踞江潭,危害人畜,故也被人称为恶溪,宋代后才称韩江。

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江,是潮汕最大的河流。从发源地至东溪出海口,全长470公里,落差920米,流域总面积达30112平方公里。

5. 写一篇描写汕头骑楼的作文(300字)

汕头老市区——骑楼 每次回家,都回去汕头的老街转转,这个习惯是在去了广州后才形成的。

从大一开始。莫明喜欢上了满广州地乱逛,享受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带给我的感觉冲击。

在沙面欣赏过端庄典雅的欧陆建筑,在新河浦和华侨新城村领略古过古色古香的别墅,还有陈家祠,六榕塔、越王墓、越秀公园,白云山、黄埔军校……,后来有一次我去西关看闻名遐迩的骑楼建筑,转悠了一圈,蓦然发觉,这里是多么地像我的老家,我不也是在这样的骑楼下长大的吗,这时,我才发觉我忽略了家乡太多美好的东西,而却对外面的世界痴心向往——这个好像是人的通病,身边的东西往往不去珍惜。 汕头的老街以骑楼建筑分布,以小公园为中心,发散性地向四周延伸,导引出一条条古朴的街道,小公园曾经是汕头绝对的中心,每一个汕头人,只要一说起小公园,都会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我和我的小伙伴也是在小公园这里长大的,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

徜徉于这些古朴的街道,欣赏着古典的建筑,远离尘嚣,远离钢筋丛林,会使人心慢慢地宁静进而愉悦。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不以为然,但是当一个人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而后去到一个风格迥异地城市许久,在想家的时候蓦然回首的时候,这种感觉是无以言表的。

古老的东西在典雅的同时,也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可避免的凸现残破,但也正是这种残破,证明了他的古老。看着广州上下九那些翻新后的旧楼,怎么看怎么没有感觉。

感觉残破和古朴典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说起来好像有点荒谬和无奈。 落日余晖下曾经显赫的百货大楼很美,但也显得疲惫不堪,与残破的旧城区一起慢慢没落,成为历史,希望可以不朽,而不是消失。

安平路的夜市曾经热闹繁华,几乎每个人都曾在小时候拉着爸妈的手,在晚饭过后游荡于这条路,而且还不时缠着买这买那,撒娇到极致。但现在,它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市道的不景气,旅游业的颓废,以及市民的大量东迁,使得这里正慢慢地衰落中…… 逛汕头的老街,感情是复杂的,既沉醉于那种古朴典雅的氛围中,又不忍于看到这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和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而愈发“古朴”。

骑楼是汕头的城市特色,也是中国名居建筑大家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正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西关骑楼建筑群。 在我们不断地使城市更加的现代化,不断地上马越来越多的城市形象工程的时候,我们可曾考虑到我们那些记载的历史变迁,诉说世事沧桑的老街;现代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拒绝进入现代化的想法是愚蠢的,但在我们已经面对或者即将面对现代化那滚滚洪流的时候,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准备好了吗,什么是可以破坏的,什么是必须留下的,我们如何在这股浪潮中体现城市的特色,而不是使其成为一个打扮时髦的陌生人。

我想起那些早年下南洋谋发展的华侨,当他们重新踏上故土的时候是“乡音不改鬓毛衰”,希望我们的城市也是这样。汕头,还是怀旧点好……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

似还可以说,“城市是一部石头的史书”。因为,城市的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个性,代表着一定地域,一定时期的民风民俗和审美情趣,记录着城市的形态,更以其历史的背景,文化的地位延续至今,并将延伸未来。

数百年前,粤东有一个小渔村,生活着为数不多的以讨海为生的渔民,他们辛苦劳作,过着俭朴而艰辛的渔家生活。渔村地处韩江、榕江及练江三江出海口,泥沙冲积成堆,沙脊向海伸延,因此取名为"沙汕头",后来改称"汕头"。

这就是今天的汕头的由来。 被誉为“建筑之乡”的汕头,自古建筑业十分发达,早在明清时期,无论建筑的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都可与皇宫相媲美,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美誉。

到了1860年汕头开埠,外来建筑文化在民居建筑打下了烙印,形成既有中西合璧气质,又有当地浓厚风俗气息的骑楼会馆建筑景观。 骑楼建筑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大多由归国华侨投资兴建,具有浓郁的侨乡建筑风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的能工巧匠将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底层架空,集商业性与居住性为一体的近代骑楼建筑,其典型代表为小公园的沿街骑楼。 在骑楼设计中,根据潮汕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汲取外廊式建筑的处理手法,并采用外来的西洋材料,将门廊完全开放,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使街道和店铺之间形成一个连续,有遮蔽的交通空间。

廊道上为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为店面橱窗,顾客可沿骑楼选购商品。 建成于1934年12月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1969年在“破四旧”的动荡岁月中灰飞烟灭、被夷为平地。

新时期开始,百废俱兴,中山纪念亭应运复建。这座外表普普通通的小亭时时牵动着汕头的神经,甚至成为联结海内外的“脐带”。

南生公司旧址,就是人们常说的百货大楼,当时粤东最大的商业场所。带着许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百货大楼如今满目疮痍,谁还记得大楼里汕头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梯,还有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哈哈镜呢?谁还记得大楼建成后生意兴隆,其优越。

6. 我爱母亲河韩江的作文

我爱你——韩江

家乡的母亲河——韩江,当我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我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被“美”所撞击。它那清盈的笑脸,柔软的身段,婀娜多姿的倩影,依艳阳而四射的粼光,照耀着我纯真的心房。

早晨的韩江是最可爱的。水面上,碧波荡漾;小鸟钻出窝巢,梳弄着五光十色的羽毛,再飞到岸边照一下镜子,然后呼朋引伴地歇在繁花嫩叶中卖弄着清脆的歌喉;蜜蜂忙来凑热闹,真有趣;勤劳的村姑在河边洗衣服,他们一边细心地搓洗着衣服,一边开心地谈笑着,不时传来欢声笑语,那清脆的声音就像一首优美的歌谣,欢乐的笑声在水中荡起一圈圈的涟漪。突然,一位姑娘慢声吟唱“韩江两岸是故乡,你说韩江有多美……”婉转的歌声回荡在江面。此时,几只白鸭在水中尽情地戏水,它们滑动着橘黄的双桨,一会儿沉入水中,一会儿浮出水面,扑打着水面互相追逐……此时的韩江温馨得如梦境一般。很快,划着小舟欣赏风景的人越来越多。那小舟窄窄的,仅能容三四人,行驶起来晃晃荡荡,但船工师傅划起来,船头微翘,在水面上来回穿梭,跃进两岸烟柳画桥,真是“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啊。

7. 有关韩江受污情况的作文

清澈的韩江、失去自净能力的练江,几乎是采访数日间,萦绕在我脑海的谜团。视觉的反差、迥然不同的江河命运故事、环保生态、经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追问和寻找,似乎在我的脑海中,对文明的困惑以及精神的反思有了些许的答案。

这也是我们组织“广东江河水”调研的初衷之一。在首轮地方GDP赛跑中,珠三角无疑是赢家。但同时,面对着已经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危机,已经触碰到我们忧患的神经。正是这种焦灼和忧患,促使我们的身体力行。

练江与韩江,两条江河,两种命运,告诉我韩江的“个性”———与同是流经潮汕地区的其他江河不同,韩江治理走了一条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客观层面,GDP跑得稍慢的韩江流域,获得了喘息的时机。

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官方层面,还是民间层面。出于保护母亲河的同一个初衷,传统的治理江河的思路以及基础的运行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无一不指向更加按照水的性情、水的规律来治理江河。

事实上,在治理江河的理念和思路上,韩江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一种示范。

摸清水底,算清水账,理顺那些不怎么顺畅,也不尽怎么合理的体制、机制,这是治理韩江的部门正在努力的探索。

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探索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漫长过程。但这种环保的公众启蒙,发轫于民间,作用于官方,相信力量也更为持久。

8. 学生作文潮州的韩江大桥200个字

潮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滨江长廊在美丽的韩江边,那里绿树成荫。旁边有雄伟的韩江大桥,许许多多汽车在桥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那里有长长的古城墙,还有著名的湘子桥,它是一处名胜古迹。有一首古老的歌谣唱道:“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索船二四舟,二四楼台二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宽广的人民广场是个新建的喷水广场,在新城区中央,周围都是现代建筑。到了晚上,广场上游人如鲫,人们高兴地观看着壮观的喷泉。广场上灯光闪烁,有各式各样的霓虹灯、喷泉灯、礼花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古城潮州,多么美丽,多么迷人!我爱潮州!

姓氏名称: 曾

拼音: zeng[一声]

序号: 0384

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涌泉西庄村有一支曾氏族人以宋朝曾肇为始祖以曾与达为一世祖其间相差四百年不能续接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曾姓分布

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 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介绍文件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介绍文件

曾姓迁徙史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于东汉时大举南迁。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先居于庐陵吉阳乡,后又迁至莺迁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海虞曾氏家谱》:“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江西南丰曾氏迁至润州,《润城西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一世祖为北宋曾布,崇宁年间出守润州,子孙遂世居之。”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始迁祖宣杰,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龙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第五十六世芝,明永乐至弘治间人,自永丰迁来宁乡,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始迁祖定四郎,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圣三郎元季由赣迁湘乡,是为本族始祖。其子镇抚明初徙居邑南黄花韶岭间,卒葬榔山;其子纹禄自榔之神山徙居龙潭头江”;

康熙十年(1671年),政府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曾姓也在其中。

雍正五年(1727年)歉收,由长江水路入川的“楚省饥民”“日以千计”两湖百姓携家眷入川者,不下数十万,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曾姓族人也在这次西行之列。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称:“始祖志诚,元时由赣入粤。始迁祖兰耀、集虞,清雍乾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民国《成都曾氏支谱》记载,仅广东兴宁曾氏就有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彭山、嘉定、犍为、华阳、金堂、仁寿等地;民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说,广东长乐曾氏分别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华阳、新都、新繁、资阳。

迁入台湾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在清朝,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姓入台者30人:

康熙年间,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

康熙雍正年间,曾某与邱、乌二姓,合垦屏东县车城;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今属广东)人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

雍正初年,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乾隆六年(1741年)漳州(今属福建)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顶城里;

乾隆八年,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福建人田、庄二姓,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苗栗通宵镇);

乾隆三十年,同安(今属福建)人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乾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今属福建)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籍贯

迁徙台曾姓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多系龙山派苗裔。

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就是第67派裔孙,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亦出晋江曾氏。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则来自广东陆丰县,自武城繁衍而来。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分布

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属新竹市)、竹堑、彰化、淡水(今属台北县)、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随着当地曾姓居民的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1953--195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移居海外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载:108名族人移居南洋,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34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载:“应助,明威将军,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4人:

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

毓应,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廿二日,往番邦;

毓蒲,生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罗;

毓宁,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

坤观,字贻地,生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乾隆辛亥年(1791年)六月初十日,殁于吕宋;

衍国,号怀远,生于雍正丙午年

(17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

传龙,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生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生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携妻徐丽,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九月初五日,卒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字口焕,生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葬南槟榔屿眼唐。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庆(亻平),生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卒1978年戊午三月十一日。配缅甸仰光口氏,子五,长台升,次台金、三台前、四台源、五台江。合家现住在仰光。

从侨居的地点看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曾姓族人定居。

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40053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