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潮的描写

海宁潮的描写,第1张

自古至今,浙江海宁观潮,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眼球。每当大潮来临,人们争先恐后来到海宁盐官,以一睹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潮水为快。文人骚客,吟诗作赋,盛赞壮观的海宁潮,为此,留下数以万计的观潮诗文。

宋代曾有文人写下绝妙的文字描写海宁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清代诗人黄仲则在《观潮行》中这样写道:“伟哉造物此巨观,海水直挟心飞腾……才见银山动地来,已将赤岸浮天外……”

1957年8月15日,毛泽东登临海宁占鳌塔,观看了气吞天地的钱江大潮,写下《七绝·观潮》诗一首,并镌刻于毛泽东观潮诗碑亭石碑上,其诗云: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观潮仔细,写得逼真,四句诗气势磅礴,将海宁潮写得声势赫赫,撼天动地,实在称得上自古至今写海宁潮绝佳之作。

海宁潮确是大自然的一大奇观。到海宁观潮的最佳位置应在钱塘江海宁盐官镇的观潮胜地公园。该公园是盐官古镇海宁要塞,是连接城廓与海滨的要冲。潮来时,在钱塘江东南先出现一条细如银丝的白线,它把水天分成两半,白线断断续续,没多久,便成了一条白色绸带缓缓飘来,潮水近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一条蛟龙腾空而起,时而翱翔于江面之上,时而龙身藏于江水之中,龙身翻腾,激起巨大浪花,游人无不为海宁潮大声喝彩。海宁潮到盐官鳌塔附近,形成一堵白色的水墙,形成蔚为壮观的“盐官宝塔一线潮”,顷刻,水墙已到眼前,犹如雪山倾倒,万马奔腾,发出惊天动地的澎湃声。

到海宁观潮,最佳季节当属农历中秋前后。夜观海宁潮,别有一番情趣。潮水夹着雷鸣般的轰响飞驰而来,把江面的月色打成碎银,潮水又如十万奔腾的银色骏马,在驰骋、在嘶鸣,高耸的潮峰,似要飞冲云天。北宋诗人苏东坡看到八月的海宁夜潮后,留下精彩的诗句:“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沈肖宝 网站编辑:吴潮明

海宁潮又名钱江潮,始于汉魏,盛于唐代,南宋时尤甚,历经2000多年。南宋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神生日),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把这一天作为观潮节。

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至十八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又据钱塘候潮图载:“八月十八日独大,远观数百里,如素练横江,稍见潮头高数丈,卷云堆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犹不足以形容之”。

海宁潮的传说(一)扬波雪愤

相传二千多年前吴越争霸时,先是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大夫伍子胥劝吴王杀之以绝后患,但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的谗言,意然对子胥“赐剑自裁”!子胥临终戒其 子曰:扶吾目悬于东门(一说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来潮,以观吴之败。

九年以后,越王勾践按照大夫文种的计谋,果然灭了吴国,但越王同样听信谗言,成功之日逼文种举剑自刎!

两位功高震主的权相,或忠言逆耳,或君臣难共安乐。前者死于吴而浮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日胥山;文种忠于越而服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一作西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为伍子胥,后重水者为文种。每逢八月十八,一对忠魂乘着素车白马,站立潮头之上,为复仇而怒吼奔腾,形成惊心动魄的钱塘潮,谓之“扬波雪愤” 。

海宁潮传说(二)钱王射潮

由于人民赞扬五代时吴越王钱镠(852~932),建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海塘工程(底宽18米,高约6米)ー-“钱氏捍海塘”的不朽功绩,又传说:武肃王于梁开平四年(910)八月筑捍海塘,以怒潮急湍,版筑不就。表告于天云,“愿退一两月之怒涛以建百年之厚业”:祷胥山祠云,“愿息忠愤之气,暂收汹涌之潮”;函诗一章置海门云,“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因采山阴之竹,造箭三千只,羽簇俱备,募强弩五百以射涛头,人用六矢,每潮一至射以一矢,潮乃退钱塘,东趋金陵。余箭埋于候潮通江门,谓之“钱王射潮”。

八堡--碰头潮

八堡位于盐官镇东7公里,乃海宁另观潮佳处。八堡、附近江道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呈弧形前进。至大缺口、八堡一带,推进较快的南潮扑向南岸为海塘所挡,又横江翻腾,涌而向北;东潮则沿北塘前进,掀起塘根污泥而搅成黑黄浊浪,滚滚向西。

北来的南潮与西进的东潮很快接近,交叉相碰,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朝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蔚为壮观,俗称碰头潮(交叉潮)。如今交叉潮形成点在大缺口以东江面上。

(图来自网络)

盐官--宝塔一线潮

盐官镇是海宁著名的观潮地,尤以一线潮景闻名遐迩。大潮在交叉潮后继续往西行进,因为整个河床两岸收缩,到盐官附近,两股潮并到了一起,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这荡气回肠的一线潮。

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练,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涌潮来到眼前,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喷珠溅玉,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

清末民初管元耀《海昌胜迹志》云:“海宁之潮,世共称之,盖海宁城东银涛滚滚整齐而来,历城西不数里即参差不齐矣。……每当中秋大汛,中外人士咸来观瞻。”由于潮头在到达占鳌塔附近时最为整齐,故俗称“海宁宝塔一线潮”。

盐仓--回头潮

大潮再向西行,就来到盐官镇以西12公里 的老盐仓。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被反射折回,在那里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如蛟龙脱锁,怒吼回首,潮头突兀竖起,返身扑向十八层石阶的鱼鳞石塘,霎时扬起银色暴雨,冲向天际,煞是惊险。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钱塘潮一日两次,白天称潮,夜间称汐,中间间隔12小时,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三个景点昼观潮夜赏汐,各具特色。尤在月夜,月影银涛,光摇喷雪,月亮在海中随浪飘摇,更是一番奇景。

(图来自盐官 旅游 )

涌潮的成因在古代有不少论述,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作了“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的论断。并指出钱江大潮的形成,是因“江口殆小浅狭,水激沸起”。

北宋科学家燕肃著有《海潮论》首次提出“钱塘江中有一条积沙,增加了浙水推进的阻力,前潮未退,后潮又至,相叠为涌潮”。

清《两浙海塘通志》“海水昼夜两潮多暗长,浙属之嘉、宁、温、台各郡类然。独海宁之尖山与南岸绍兴诸山一束,激起潮头,雪浪银涛,排墙而进,出龛赭二山,又加一束,而钱塘之潮遂为巨观。”

现代研究表明潮汐是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形成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一般每日涨落两次,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是指太阳和月球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旋转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导致的。凡东西向入海河流的河口都有可能出现涌潮。

海宁潮奇特之处在于钱塘江口独具的地理条件非同一般。首先,钱塘江处于北纬30°附近的低纬度地带,受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较强;其次是由太平洋西北传来的潮流,一股转入南海,一股转入东海、黄海和渤海。而后者正好对准钱塘江,汹涌的海涛向杭州湾长驱直入;第三是地形独特,杭州湾至钱塘江河口段外宽内窄,形如喇叭,湾口入海处宽达100公里,到海盐澉浦收缩至20公里,到海宁盐官已不足3公里;自平湖乍浦到萧山闻堰,江底有一庞大沙坎,顶峰在萧山仓前附近。

当外海潮波进入喇叭口后,受到两岸急剧收缩的约束,潮波不断增高,到达斜出江面的海宁大尖山附近时,又遇到逐渐隆起的沙坎,水深随之变浅,快速上涨的大量潮水急剧涌高,前坡变陡而破碎,形成壁立之状的高峰,发生著名的涌潮。涌潮的强弱随季节、朔望而变化,由于天文条件和每年梅雨季节洪水下泄,江道刷深顺直导致低潮位降低而涌潮势力增强,故一般在农历七八月朔望后两三天涌潮最高,盐官附近江段潮头高达3米左右。

候潮谚语:

初一、十五,潮满正午;

初八、廿三,满在早晚;

初十、廿五,潮平日暮。

1990年农历二、五、八、十一月,日夜“起潮”时间表。海宁水文站(地点盐官小普陀)

古时候观潮胜地在杭州清泰门外的三官堂、南星桥外的三廊庙、江干,甚至城隍山山顶、月轮山上。在杭州六和塔(浙江亭)附近有《潮侯表》石碑,立于北宋至和三年八月十三日,将仕郎将作主簿监浙江税场吕昌明定。

吕昌明《潮候表》一部分

宋朝以后,由于河道的变迁和海塘兴建,观潮佳点逐渐从杭州东移海宁境内。盛赞钱江潮的诗,唐宋时文人学士多为咏杭州段诗句如:

白居易

早潮オ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茆屋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䗶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明清时至近代大多出自海宁本地文人学士咏钱江潮诗句如:

苏平

怒挟长风过海门,须臾新涨没沙痕。

鲸波吼夜千兵合,雪浪翻空万马奔。

信候有期当子午,震雷余响撼乾坤。

兴来便欲乘槎去,拟向扶桑一问津。

释达受

赭龛两点影朦胧,卷起银涛浴碧空。

惟有月轮推不去,定光还在浪花中。

王国维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断。

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

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吴浚宣

北赭南龛对峙青, 惊涛瞥见破沧溟。

光摇蜃市寒飞雪, 势挟龙宫疾走霆。

双管白描枚乘句, 一旗红飏伍胥灵。

霎时西入严滩去, 遥指扬帆到越舲。

“东南相会,潮冲塘毁” ,这是流传于丁桥的有关钱塘江潮水的一句谚语。

在丁桥老龙头东面有凸起的沙丘,海水进来时被凸起的沙丘分成一段一段,无数段层,等漫过沙丘后又一段段交合起来形成南潮和东潮两股潮头,最终二潮碰撞交叉,相交后各自一路向前,同时伴有“折反潮”,折反后不断后浪推前浪有的直面撞击鱼鳞海塘,有的掏空塘基,因此丁桥段海塘(大缺口段)频频被潮冲毁。

清咸丰、同治年间,塘身被潮冲毁,咸水一度侵至桐乡乌镇,直至光绪初年才分期修复。而后至解放初期一直屡毁屡修,直到1956~1957年,大缺口段改建浆砌块石斜坡塘,并抛筑3条短丁坝以护塘根。大缺口终修复完竣。

有时“折返潮”在第一波潮,过后还会发生,表面看是不明显,但碰到鱼鳞塘后,迅速上升,冲向塘面,甚至会冲毁挡浪墙,极易造成人身伤害。观潮过后一小时内不要在塘面以下的丁坝、高滩上逗留。

“初一,月半午时潮” 对于观潮时间和涌潮大小取决于风力与风向、河床淤沙、水位、天体引力、江道水深大小等直接有关。每次潮水到来时间不可预测,只是以过往观测经验而做出大概的时间表。游客来观看海宁潮时在当天的时间点再提前40分钟。

海宁临江海塘东起塔山坝,西至老盐仓坝,全长约32.5公里,在这32.5公里的一线临江海塘上都可以观看海宁潮,感受不一样的钱江潮水壮观景象。潮水推进速度大约每小时25公里,如果准备充分一天可看三潮(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

塔山坝是利用小尖山(开矿今已废)为坝根,和只露出江面的塔山为坝头,塔山坝全长八百米,修筑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是钱塘江上兴筑的第一座高丁坝,它像一把尖刀向西插入江心。

当潮水从嘉绍大桥涌来时潮波分成两股,在塔山坝附近跃过沙坎,一股至塔山塘。

呈弧形前进的南潮正对着北岸海塘滚滚而来。

同时塔山塘湾生成的东潮带着淤沙浊浪滚滚向西而去。

(图来自网络)

南潮撞击海塘后翻涌着浪花折返向南岸扑去。

第一波潮水过后大概七八分钟左右第二波潮水在塔山坝下形成。

第二波潮水似乎推力更大,不断地撞击海塘而激起水柱。

第二波涌潮速度更快,她奋力追赶前潮,当潮波追上前潮受阻后带着江水折返向东急奔。此后一段时间江水呈大波浪不段晃动着。

江面渐渐平静下来,鱼鳞石塘已被江水漫过,从来潮到退潮大约3个小时左右。

在大潮日,钱塘江涌潮能带来5-6米的江水。

一股股一段段潮头一路奔涌向西,一过八堡,神奇的大潮翻卷着白波把潮头窜连起来。

(图来自盐官 旅游 )

素练横江,翻涌的江水来到占鳌塔时喷雪白练已连成一条线。

潮水过盐官后翻卷的白波时而断开,时而相连呈现不一样的壮观景象。

潮水轰隆隆而来轰隆隆而过。卷云堆雪的潮水从天际而来,不带走一片云彩。

还来不及拍照,潮水已以另一种姿态出现。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神奇的海宁大潮进入塔山坝后,不是撞击南岸就是北岸或是塔山塘看似东撞西撞,最后以一线潮出现在世人眼前,在一路狂奔向西中不断变换着潮头。神奇的大潮似无形的手领着,为一对忠魂“扬波雪愤”。当你我在朝幕中老去而海宁潮水壮观永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9572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6
下一篇 2023-05-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