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于都

聊聊于都,第1张

虽说于都是自己的家乡,但自多年前上大学始,在家呆的时日渐短,起初是寒暑假,后来只有寒假,再后来几年才回一次家。过去的十几年又赶上了国家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县城日新月异,一年一模样,从临水而居的弹丸之地到现如今隐隐约约的城市模样,高楼栉比鳞次。夜幕降临,也有几分灯红酒绿。

第一次来于都的时候是小学,和付同学被郭老师的领着。毕竟是第一次来到县城,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模样,所以就多留意了几分。当时的县教育局周边还是几个小巷,不远处就是鱼塘和稻田,初夏之时,在附近走走,数数星星,听取蛙声一片。蚊子也不少,嗡嗡唧唧如影随形。晚上住在一个小旅馆,与人合住,我和付同学两人挤张床,隔壁是某大叔。幸运的是大叔没有鼾声,我们一夜安然无梦。一早起来,跟着郭老师到周边的一家小店早餐,郭老师点了好些油条包子豆浆等,都没有吃完。尤其是春卷,那是第一次见,薄薄一片,外边一些焦黄,里面是韭菜,清脆飘香,几米外都能闻到。去过好多地方,始终觉得于都的春卷最好吃,色香味均衡。

中考之前,市教育局组织了重点高中的自主招生,我们是第二届。之前的第一届有位师兄的数学是当时第一,传为美谈。在二月初,新学期才开始,初中部弄了辆小面的,满满地挤满了十几位同学,把我们送到长征大道上的一家旅馆。旅馆都是各个初中的学生,大家吃饭时才会聚集在一块。从旅馆步行到考点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一路东张西望,嘻嘻哈哈。当时长征大道最气派的大楼是欧阳大厦,丽华大酒店羊城酒店还是一片黄泥地。长征大道一直往前连着长征大桥,长征大桥是由学长微服私访时亲笔题名,颇为流传,大家都跑到桥头拍照留念。对于中考,老师们比我们还紧张,每天结束都要挨个问个清楚,感觉怎样,难度如何等等。后来成绩出来,我们未能复制上届单科第一的神话,但是多了两位上线的同学。然后我就这样上高中,也开始了在于都中学的四年生活。

彼时,于都中学还是长在农家稻田海洋中的城镇半岛。隔着田地,一直往南,就可以到另外一所中学,二中。有几个初中同学在二中,周末偶尔会一路穿过稻田鱼塘去吹牛聊天。稻田中零零星星点缀着好些菜地,茄子辣椒黄瓜等,一路走过,鞋底尽是泥泞。二中的附近更显荒芜,买点锅碗瓢盆洗漱用品都要走一段。校园也小,两栋教学楼,各三层,十二个教室。后来二中周边陆陆续续开发,不远处就是县委大楼,斜对面是广场。但此前,二中选了一个新校址,在县城的另一角,规模扩张不少。原来的校址卖给了一家私立中学,大华中学,再后来,大华中学升级为于都三中。

县政府费力的通过搬迁党政机关的手段进行扩张,企图在红旗大道之外的老城区重新打造一个经济中心,但并不如人意。老城区人的购物惰性很难改变,走在路上脑子不用思考,迈出的步子就告诉他们路往哪走。在大规模的乡下进城之前,这种购物惰性很严重,严重到新中心新楼林立,却门可罗雀,商家很难盈利。不几年,连县政府都受不了这种冷清,搬回旧址,据说面朝贡江风水佳。然后,老城区改造,沿着贡江修了一条滨江大道。贡江下游筑了一道堤坝,使得滨江大道处的贡江水充盈变缓不受干旱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水景可赏,有些湖景的风采。

中学周边有好多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小店,有书店,文具店,体育用品店和小吃店。一般周末才有空出校门,打着买书的名义看书。不长的一条街,大概100米左右,前前后后有四五家租书的店,古龙金庸梁羽生温瑞安陈清云卧龙生司马紫烟等名家武侠最受欢迎。还有两三家体育用品店,每年班级里的男生都要组织一个足球队,每人一套球衣,皇马国米那时最受欢迎。不知道家里的柜子里是否还存有我当初的球衣,白色的国米客场,蓝白条纹的拉齐奥主场。小吃买的都是早餐快餐之类的,尤其是炒粉。来过于都的人大多会喜欢上这里的炒粉,油而不腻,清香开胃。早餐除去比较特色的春卷,咸菜包等,还有河粉,味道很好。当时有一家开在学校的侧面,在实验小学旁边,早自习后有段时间每天都去那边,需要等上一段时间,所以时间比较匆忙,但还是禁不住胃口的召唤,一路快走,快去快回。

再远处,有些小饭店。当时青菜芋头,青豆肉丝只需要几块钱。鸭肉贵些,味道很好。与湘菜相比,没有那么多辣椒,味道稍重,不咸,是必点的当地特色菜。高三那年,时不时和几个同学一起AA,每人十元就可以好好的找个包厢,美美的吃一顿。

于都稍缺人文关怀,楼越盖越多越盖越密,人越来越多,可供休闲休息的公共场所不多。青山绿水包围,而城中难见绿荫,处处是商铺,更不用说公园动物园之类。十几年过去了,城市扩张了好几倍,绿树却更少了。长征大道两边的树十年没有长过,依旧是树苗的模样,娱乐也只限于吃吃喝喝唱唱歌。

超市不少,几乎什么都可以买到。出行便利,高速公路修好之后,南下广州深圳,东至厦门,西到株洲都在几个小时到车程。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有车,目前的规划已难跟上城市的快速扩张,很多小区没有规划和车库。路边随意停车慢慢变少,但是没有相应的公共停车场,即使是收费车位。等京九高铁贯通,情况还要更好。城市的卫生后勤相对落后,高速扩张的城市和大量乡镇人口的涌入,带来了房地产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但是绿化,排污,下水道等等基本公共设施却严重滞后。

盛夏在于都逛街很是煎熬,没有沙滩海水但有烈日和水泥森林,日中甚至可以看到地面冒着白烟和一丝丝海市蜃楼。日落之后再等片刻,大概八点左右就会好不少,沿着环城大道一直往前就可以。江边的风景好些,灯光映照,点缀了漆黑的夜,偶尔来一阵凉爽的风,也是十分惬意。江岸游人很多,以家庭和年轻情侣居多,还有不少老年人舞蹈爱好者,熙熙囔囔,不介意的话也是非常有趣,一眼看去似乎可以看透人生的各个阶段。

临水而居自古就是很多国人的选择,毫不意外,于都江边的建筑也比较时髦一些,几乎不见老建筑,都是近十年新建的房子。高楼不多,除了最近两年才开发的房子,都是六七层的房子。一楼是商铺,服饰店,饭店和小超市前后相接,各种叫卖声音乐声混杂在其中,此起彼伏。

江西简称赣,江西菜又称赣菜。它的形成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物产资源各方面因素,气候环境、饮食习俗更是其主要因素。下面和我一起来看江西最好吃的特色地方美食,希望有所帮助!

藜蒿炒腊肉。

藜蒿炒腊肉是一道江西特色名菜,为十大赣菜之一,其主料藜蒿主产自鄱阳湖沿岸一带。藜蒿是产于鄱阳湖沿岸的野菜,口味清香,嫩茎尤其适合入菜。春季的藜蒿最嫩,这时候江西人过年的腊肉也刚好上市,二者同炒风味醇香,开胃下饭让人赞不绝口。

南昌瓦罐汤。

在南昌的市井之中,早餐来上一个瓦罐汤,那是对传统的一种传承。瓦罐汤其貌不扬,貌似只是将汤料分别放在不同的陶罐里,然后再放在一个大大的陶罐里煨着。但那一股子醇香浓厚的香气扑鼻而来,就让你知道其实并不简单。通常来说,南昌人喝瓦罐煨汤还会来上一碗拌粉,两种食物搭配在一起,美味可口。

南昌炒粉。

南昌炒粉是江西地区有名的特色小吃。江西是鱼米之乡,盛产大米,因此也有很多大米做的食品,其中米粉是老百姓日常主食。将粉煮熟,再捞起,然后将粉放入油锅里通过明火翻炒,放入酱油、辣椒粉、青菜等配料,有米的醇香和爆炒的煎炸味道。这是一道风味独特饮食,方便容易制作,可做正餐使用。读大学时期,吃了不少南昌炒粉。可以加入不同的佐料,衍生出了很多品种。如猪肉炒粉、牛肉炒粉、肥肠炒粉、鸡蛋炒粉、豆芽菜炒粉、三鲜炒粉、黄花菜炒粉等等。

东坡肉。

九江永修县一带酒席宴上出的'第一菜,必为“东坡肉”。它上席时为两大碗,每碗里盛着一块用稻草扎着的大猪肉。这是当地传统名菜,相传与苏东坡有关。

三杯鸡。

这道菜的菜名非常特别,但是也与它的制作过程有关。三杯鸡是江西的的十大经典名菜之一,其中的三杯是指一杯米酒、一杯酱油和一杯猪油,而比较特别的是,除了这三杯,烹饪三杯鸡时不需要再放其他的汤水!三杯鸡的口感柔韧,肉香味浓,甜咸鲜的滋味也是非常受欢迎!

包米果。

包米果是江西赣南地区最有特色的地方美食之一,在上犹、南康、大余、信丰、龙南、赣县、于都等客家人聚集地区更是久负盛名,相传从元朝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包米果以四季时蔬为佐料,春之青菜,夏秋之瓜果,冬之萝卜,配以韭葱蒜肉泥,其味清爽可口。尤其是上犹包米果因“皮薄润滑、料多爽口”而美名远扬,成了许多外地游客到上犹的必吃小吃。

俺去过,

非常不错

交通也很方便

旅游景点有

城内:长征第一渡,重光宝塔,长征广场,长征公园等

城外:有罗田岩(有小山,可划船,有庙宇,离县城比较近),屏山牧场(高山牧场,爬山小路2个多小时,离县城比较远)

1、士特产有:

峡山道菜、岭背柿饼、梓山酱油、盘古山番薯干、绿茶、禾丰珍珠粉、靖石的高山青草奶、仙下青梅酒等;工艺品有唐三彩工艺品等。 独特的饮食文化:境内有悠久的客家饮食文化。

2、特色小吃有:薯粉饺子、禾丰珍珠粉是于都的传统名点,眉公酥是于都的传统茶点。烧买、花丸、芋包、糯米果、春卷黄元米果、索粉、炒花生、盐花生、云片、瓦角酥、烧卷子、柿饼、擂茶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280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