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新城文昌嘉苑值得买吗

薛城新城文昌嘉苑值得买吗,第1张

值得。薛城新城文昌嘉苑位于薛城区长白山路东侧、厦门路北侧。文昌嘉苑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55622.54平方米,其中住宅39612.15平方米,其中6班幼儿园,地下29935.04平方米。容积率2.136,建筑密度23.33%,绿地率35.08%,薛城新城文昌嘉苑值得买。

最早在九十年代就有计划搬迁 一直以来都没动静 直到马金忠在任时才规划建设 搬迁 当时国家有规划建设高铁 要把高铁站建在薛城区的地盘上就得有主要城市政务中心或者非常繁华地段 再者说 原枣庄老市府驻地,也就是市中区 已经限制发展,老煤城地下已挖空了,很多因素决定了搬迁吧

早上七点半以后看看有多少车去新城,下午五点半看看又有多少车回市中,新城住的每次都是来市中买一个星期的菜,周末朋友聚会还得开车来市中!新城除了房子多,就没有多的了!现在大力发展东湖向西是对的,滚动式发现会引起羊群效应,房价也是温和上涨,会有更多的人去投资。而不是像新城连人都没有房价一步涨到位,谁还想去捡便宜啊!!

枣庄新城建设也有二三十年了,应该说不算是新城了,只不过从开始建设值到现在新城才刚刚有一个影子,叫新城也不算是错。

枣庄为什么选择在薛城建设新城,说到底还是因为交通基础建设的问题,国家刚刚提出来建设京沪高铁,枣庄建设新城才有了想法。如果说建设新城存在什么问题,可以说新城不应该单独建设新城。

枣庄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就是没有中心城区,即使是新城的建设,也没有解决枣庄中心城区的问题,如果新城紧靠薛城,或者说新城依靠市中建设,枣庄形成一个百万级的中心城区,应该说问题不大。

新城选择在薛城建设,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形成以薛城为中心的中心城区,提升枣庄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实力。

事实上枣庄市中的情况和济宁差不多,枣庄转移中心城区,而济宁重新开始建设济宁老城区,事实证明济宁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正确的。

其实枣庄建设新城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枣庄的发展实力有限,新城的建设时间拉长,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其他地方的优质 社会 资源,聚集到新城。

现在的新城基本上形成,也满足了枣庄未来发展的需要,交通基础建设的改善,枣庄新城成为枣庄未来的中心。

当初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交通便利,靠近京福高速和京沪铁路,有利于枣庄将来更好的发展。

原来枣庄市政府所在地在市中区,远离交通要道,只有枣临支线铁路和枣木一级公路,交通非常落后,影响了市中区的发展。所以,才决定将市政府搬往薛城的。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现已成为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新城。当然,凝聚更多的人气尚需时日。

在我看来,当初的决定似乎多少有些失策。我认为应该将市政府驻地迁往滕州。理由是:滕州具有较完善的城市功能,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良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等。若选择在滕州南部建设市政府驻地,可以节省大量城建费用,再将滕州划为区,不仅能更好地带动滕州发展,还能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着实是一个好方案。只是位置偏了一点。

今天枣庄市的行政区域,是原峄县、滕县两县所辖地。面积仅有4563平方千米,在全省十七个市位居十六;人口380多万,位居全省第十三;人口密度全省第一,为每平方千米808人,人均面积倒数第一;2011年全市GDP1390亿元,在山东省倒数第四。枣庄市原是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也由资源型城市转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位列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枣庄地域狭小,绝对人口数少,人口密度大,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小且相对滞后。之前的老城区由于是在煤炭开发时开始成型,缺少规划和目标,使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历史 欠帐较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枣庄市煤炭基地重心的西移,这个昔日繁荣的的城市顿然显现出诸多劣势:城市吸呐能力和辐射作用呈现出减弱趋势,老城区建设用地呈“捉襟见肘”之势,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13年前,当时的决策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口号,一举将行政中心西移至几十公里外的新城。

枣庄新城是枣庄市新的政治中心,新城由东西两城组成,东城由市中区和峄成区组成,西城由新城区、薛城区和高新区组成,东西相距20公里。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南北山脉为生态背景,形成沿山发展的三区、两团的组团式布局结构。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100--120万人,用地规120--140平方公里。

其实枣庄新城搬迁与建设也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波三折才有今天的成果。早在1978年,那时候的枣庄市委书记是中共枣庄市第三届委员会王润斋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对政治中心西移薛城进行了规划。

1981年上报规划,1984年山东省政府397号文批复指出:“薛城是枣庄市远期的政治 科技 和文化中心。枣庄市的建设中心应逐步转移到薛城区,并严格执行规划。”因市委领导班子调整没有落实规划。原规划在薛城区新建的枣庄师专奠基后又停了。1978年在薛城新建的市委党校团校已竣工,被保留下来。

1991年枣庄矿务局迁移薛城,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1990年11月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为了适应城市中心向西迁移的计划发生的新变化的形势,1992年春发动薛城区的党政机关和主要的企事业单位以义务劳动的形式建设了临山公园,后又集资建设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同时上报铁道部批准了将薛城火车站改为枣庄西站。枣庄市交通局向省里争取资金建设了光明大道,以便逐步形成市中区、薛城区相连的带状城市,实现在适时枣庄政治中心西移薛城的规划。

1997年枣庄市新的市委领导班子确立,1998年省政府通知各市制定新一轮城市规划。枣庄市制定了两个方案:一是在市中区的老城区西外环路西建新城,也就是现在的东湖周围。第二方案是在京沪高速公路和铁路以东建设新城,市中、薛城、新城组建中心城。最后有全市五大班子、市直各部门、各大企事业单位,各区(市)委书记、区(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市级离退休老同志等170人参加的投票中第二方案以148票通过。

但是作为枣庄经济龙头老大的滕州,为什么不在考虑之列呢? 很多人纳闷,如果枣庄市中心迁往滕州,滕州经济基础较强,发展起来会更顺畅,枣庄可能变得会更强大。至于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但作为当时的决策者,我想肯定会认真考虑的,抛却地缘因素,我认为主要考虑协调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滕州发展本来就不错了,如果再把新城建到那的话,以后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他五个区的经济也带动不起来。从综合因素考虑,新城处于枣庄的中心地带,发展起来更便于辐射周边,更能带动枣庄经济一起腾飞。新城是待开发的地块,如果在现在的滕州的基础上发展枣庄中心城,拆迁改造成本也很高。选择现在的新城位置也是在这些方案中较优的方案吧。但万事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有利就有弊,所以只能选择利大于弊的方案。

枣庄新城作为枣庄的门户和窗口,也是我们枣庄人的脸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下决心,勇大力气来建设她,美化她。中心城是全市365万人民的中心城,不单纯是市中和薛城区的中心城,要调动全市各区市的力量来建设她,只有这样枣庄中心城才会在教短的时间内有所改变和提高。

方案定下来就落实,于是,2000年5月18日开工建设新城。2001年,开辟了黄河路、武夷山路,接着又开始高新区路网工程的建设,新建了黄山路、庐山路、金沙江路,整个新城路网框架形成。2002年市政府和交通局争取了九千多万资金,使光明大道扩宽为十车道。2004年6月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迁移新城。截止到现在,新城已经出具规模。

刚才说了,有利就有弊,至于好坏,当代人也无法判断,只能看发展,让 历史 去评说。新城的发展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口数量偏少,商业繁荣程度不够,房价居高不下等等,需要很长时间去解决,真心希望枣庄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真正成为鲁南中心城市!

枣庄市中区下面的煤已经挖空了,而且市中区的面积太小制约城市规划发展。加上当时的枣庄东站已经停运了,没有火车,没有高速,交通不便。

我看大家不够开放 枣庄还该再阔北京可以叫枣庄北 上海叫枣庄南 东京叫枣庄东 西安叫枣庄西

三国演义再现

向南,向东,向北都不如向西,

地道挖到哪里,新城就到哪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672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0
下一篇 2023-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