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坐高铁时都会有耳鸣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呢?

很多人坐高铁时都会有耳鸣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呢?,第1张

高铁出现耳鸣的症状,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是因为速度太快导致耳朵鼓膜内陷,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出现的噪音所导致出现的耳鸣。坐高铁的时候,如果没有张嘴或者像吃饭一样吞咽,那么耳朵内膜压力就会增大,出现耳鸣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不必担心,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己恢复。

一、产生耳鸣的原因有哪些

1、耳部疾病会导致耳鸣。当耳朵内出现异物、炎症肿胀、穿孔或者感染等症状,都会可能发生传导性耳鸣。

2、神经衰弱也会引起耳鸣。这个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明显相关。这一种耳鸣会伴有头昏、头痛、失眠等症状,并且多为双侧性耳鸣。

3、患者患有颈部肿胀或者其他的颈部疾病,压迫到动脉的时候,也会引起一侧的耳鸣。这一种耳鸣的特点是持续性。

4、噪声的损伤也会出现听力下降,并且伴有耳鸣的现象。

二、耳鸣怎么办

1、在生活中要进行护理,平时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以及一些高蛋白脂肪含量低的食物。最好不要再吵闹的环境中呆着。

2、耳鸣的时候不要着急,耳鸣时产生负面情绪会加重症状,所以要保持心情的平和。

3、可以用按摩缓解这种症状,用手指按住耳朵的耳廓,然后用手把耳朵反复摩擦。

三、乘坐高铁如何预防耳鸣

1、老、幼、弱以及平时锤炼较少的人和颈椎病患者,乘坐高铁时可能涌现头晕、耳鸣、胸闷等不适,乘车前不要吃得太饱,不吃油腻食物;

2、对于有耳鸣、耳闷症状的人,可以通过喝水、嚼口香糖等不断地吞咽动作使耳咽管处于开放状况。

3、坚持高兴的心境,通过听音乐、聊天来疏散注意力;出行前要坚持充分的睡眠,避免疲劳乘车;带上姜片、陈皮、话梅以及晕车药;

四、健康、安全乘坐高铁须知

1、不随便扳动或按下列车上的紧迫制动阀、手制动机、紧迫停车按钮等安全装备。不要在车门口处站立、停留及放置物品,以免产生危险或影响关门。

2、成人旅客免费携带物品20千克、儿童旅客10千克。每件物品的外部尺码长、宽、高相加不超过160厘米。乘坐动车组列车旅客的携带品长、宽、高相加不超过130厘米。超过规定物品应办理托运。

3、情形紧迫必需紧迫撤离车厢时,可按下或拉下车厢两端门上方的紧迫停车按钮,并可在列车停稳后应用破窗锤击打车厢逃生窗玻璃逃生。

4、产生危及列车、旅客安全的情形时,应听从列车工作人员指挥,坚持良好的秩序,不要急于拿东西。

5、孕妇在路途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拥挤、惊吓、劳累,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养分。

6、动车组列车各部位均不得吸烟。

坐高铁的时候耳朵负压不舒服,是因为高铁的速度太快,气压太大,压迫耳膜,引起咽鼓管阻塞,使鼓膜充血,引起的耳朵不舒服。这种症状是非常常见的,包括飞机起飞或者降落的时候,也会出现耳朵不舒服。包括汽车驾驶的时候,如果开着车窗、车速快,也会引起耳朵的不舒服。

速度快造成的紧张使脑部缺氧引起的。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因为安全、快捷、方便,成为众多旅客出行的选择。当然,在乘坐高铁动车组的过程中,因为客流量大、空间狭小,难免会有的乘客会出现像头晕、耳鸣等症状。

尤其是在2016年的春运即将来临,出行的乘客多,车厢封闭、拥挤,难免会出现晕车的旅客。那么,如何防备乘高铁防晕的方法?一些医学专家提醒:一些小妙招可以在乘高铁防晕时起到较好效果。

据分析:乘坐高铁头晕、耳鸣的人群多是老、幼、弱以及平时锻炼较少的人。当然,也有身体不适的人,在封闭的车厢里,空气的不畅通,难免会有乘客头晕、恶心等状况,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分人群由于大脑供血能力不强,乘坐高铁就容易出现头晕、耳鸣的症状。

如何避免旅客乘高铁动车组防晕车现象发生?就像专家提醒的那样:如果在乘坐高铁动车组列车时,身体出现不适时,当事人可试着通过听音乐、聊天来分散个人的注意力还可以在乘车前1小时左右,将新鲜桔皮表面朝外,向内对折,然后对准两鼻孔挤压,让桔皮喷射出带芳香味的油雾,乘车途中照此法随时吸闻,可以缓解头晕症状。还可以使用姜片、陈皮、话梅、柠檬等食物,也可以起到桔皮的效果。

如果在高铁高速运行过程中有耳鸣、耳闷的症状,当事人可以通过喝水、嚼口香糖等不断地吞咽动作使耳咽管处于开放状态,来达到缓解不适感觉。还比如:乘车前喝一杯加醋的温开水,途中也不会晕车乘车前取伤湿止痛膏贴于肚脐眼处,防止晕车效果明显。另外,乘车前不要过饱或过饥,还要保持睡眠时间充足,不要过度劳累,都是放晕车的最好方法。

当然,乘高铁动车组防晕车,还是需要因人而异,每位旅客的症状、身体条件各不同。如果上述防晕车的方法都失效,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车厢走动一下,遇到动车组停靠车站时,赶紧走出车厢,呼吸一哈车外的空气,或许能够缓解晕车的症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888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