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特色,粘糯的拿糕

舌尖特色,粘糯的拿糕,第1张

有一次我在浏览器搜索“下一顿吃什么”,结果让我惊讶,除了各种正式不正式的答案,还有各种表情包,,甚至还有一款app!原来,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以前的人们发愁没有食材,现在的人们选择太多,发愁选哪个。各种网红食品一波接一波登场,让人眼花缭乱,各种饭店特色鲜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诱惑着人们的味蕾。

不过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是一种传统美食,拿糕。

拿糕可以用很多种面粉去做。莜面、荞面、豌豆面、玉米面、高粱面,都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味道稍有不同,做法都是一样的,搭配吃的蘸料也差不多,自己喜欢就行。

一、搅拿糕

拿糕一般不说“做”,说“搅”。简单的一个“搅”字,生动地说出来做拿糕的精髓。下面我们就一起做一餐玉米面拿糕。

1.取一个小碗,盛一碗玉米面,抹平就行,不要冒尖。把面倒进一个小盆子里,加一碗清水,搅拌成面糊。如果面粉湿度小,感觉面糊太稠,就再加一点水。这个时候加水要一点一点加,不要一下加太多,直到玉米面糊可以顺利从盆里倒出来。

喜欢筋道一些口感的,可以另外用取一把土豆淀粉放小碗里,加水搅开备用,比勾芡用的生粉水稍稠一点。

2.锅里加两碗水,烧开。锅要选用厚底的,铁锅,麦饭石锅都行,要能蓄热的。水也不要多加,两碗就行。这样其实很好记,加上前面面糊用掉的水大约是总共三碗。面糊用水多了,锅里就适当少加一点。

3.锅开以后准备倒面糊。以前人们为了筋道,这时候要在水里加一小撮食用碱。如果你介意营养流失的话,也可以不加,影响不大。把擀面杖拿在手上,一头伸进锅里开始搅拌。长辈们会告诉你,这时候一定要用擀面杖来搅拌,我倒是觉得如果做的不多,用三四根筷子也行,一双筷子搅不了多大的面积,几根筷子并在一起,可以增大搅拌的面积。最好是顺着一个方向,逆时针或者顺时针都可以。边搅拌边用另一只手倒面糊,要慢慢倒,等倒进去的面糊基本变色变形之后再倒一点。当然,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合适的火候,以中火为宜。盆里的面糊都倒完以后,再把先前准备好的淀粉水倒进锅里继续搅拌。稍微多搅1-2分钟,然后沿着锅边溜进一小勺水,盖上盖子焖一会儿。有俗语说“十拿九生”,意思是说拿糕光是搅拌,其实还不能熟透,一定要再焖一会儿。等锅里没有多余的水时,就可以起锅出锅了。

拿铲子装到一个大盘子里,就可以开吃了。直接放在盘子里的拿糕表面不平整,很丑,疙疙瘩瘩的,爱美的人就用盘子掂几下,让拿糕翻一下,转一圈,就光滑平整了,不光好吃,也好看了。

二、吃拿糕

1.秘诀在汤汁。人们吃拿糕现在一般都是搭配凉菜吃,以前也直接搭配腌咸菜。调凉菜可以选黄瓜、水萝卜、胡萝卜、豆腐干、豆腐皮、嫩茴子白等,主要调料是大蒜+陈醋,可以加生抽、香油等,随自己的喜好调起来。最关键的是要加些凉开水,汤汁要多一些。

碗里盛些调好的蘸料,记得得有汤水,夹一筷子拿糕,夹成小块在汤汁里蘸一下,吃到嘴里光滑软糯,还没等嚼几下就咽下去了。都说吃拿糕不用牙齿嚼,特别适合老人吃。

拿糕里水分比较多,所以特别软糯,因为加了土豆淀粉,也很筋道。人们一般都是在天气热的时候吃拿糕。我猜测原因是为了省事。五六月的天气炎热干旱,小苗正好可以除草松土了,地里的活儿很紧急。劳累的人们从地里回来,简单做点饭吃完就可以多休息一会。所以我们有称拿糕是懒人饭。虽说做的时候很快,但洗拿糕锅实在是挺难的一件事。有俗语说“宁爬十里坡,不洗拿糕锅”,黏糊糊的锅实在不好下手。

2.营养分析。拿糕不耐饥。水多面少,本来吃进去的绝对热量就不够,何况这么软糯,就更容易消化。容易消化的食物的缺点是升糖指数高。因为容易消化,在胃停留的时间短,会在段时间内大量进入肠道,血糖升高,刺激大量分泌胰岛素,血糖回落平稳了,但大量的胰岛素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消化任务,随后给大脑发送信号,可以继续吃东西了,于是你感饿了,就再去找东西填饱肚子。就这样,你吃的总能量远远超过身体的需要量,它们就去肝脏暂住,看到没有离开的信号,就自己找地方安了家,有的在肚子里面,有的在皮肤下面,肉眼可见的,你胖了。

和拿糕类似的面皮、凉粉类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包括各种软糯的粥。解决之道就是先吃上半碗蔬菜和肉,再吃这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先吃蔬菜和肉,为排空就会减缓,血糖升的慢,也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太多,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总热量的摄入,有减肥的功效哦。

3.拿糕的性格

拿糕虽然好吃,但不顶饥,不能拿,粘哪黏哪。这样的特点也被用来形容人,我们小时候给同学起外号有这样的外号。试想有这样一个小朋友,活泼可人,但学习成绩有点差,不能干活帮家里,还喜欢撒娇黏人,是不是很可爱呢?

三、过去与未来

吃拿糕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西北部、河北张家口一带、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这些地方过去是农牧交错带,在400毫米等降雨线附近。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生产方式,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过去我们吃拿糕是忙碌中凑合一顿,也是因为我们不种小麦和稻谷,气候不适宜,所有的粮食作物都是粗粮,不说各种豆类,就是禾本科的作物也是莜麦,燕麦,高粱,玉米。粗粮营养价值虽然高,口感却要差一些,经常吃会厌烦,不想吃。勤劳朴实的人们就想尽各种办法,换着花样做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虽然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形式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方便的吃上精米白面,做起来方便,花样也多,渐渐地忘记了原来的食物。偶尔吃一顿,还很新奇,很夺眼球。为了顺应顾客的需求,很多专做粗粮的饭店也把这些过去的美食加在了菜单中,上了些年纪的顾客吃的时候,免不了会想起曾经的岁月,来一波回忆杀。

如果你什么时候来这些地方工作或者旅游,不妨走进一家粗粮饭店或小饭馆里,点一盘拿糕,听老板跟你聊聊这里的人,这里的物,这里的风土和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

        突然想起这道美食——拿糕,因读朋友写搅团的美味,制作颇有相似之处。

        半圆而滑溜溜的一坨,静置于盘中,像刚刚降落的飞碟。微妙的纯灰色光泽度,夹一筷子走,不,是拖一筷子走,因为它很黏很筋道;蘸拿糕吃的冷腌汤和吃莜面一样,都是拌黄瓜丝和水萝卜丝,腌汤上浮着鲜红的炸辣椒沫、熟芝麻、呛葱花蒜、香菜沫,汤里调醋和酱油,加凉白开;拿糕入口极惊艳,滑溜溜,软津津,颇为耐嚼,就着地道的腌汤,大为惊异,这的确是名符其实的“糕”。

        拿糕居然好吃到让我陶醉,让我震撼:“原来莜面、玉米面、荞面、高粱面这类粗粮都可以被升华到成为美味之糕的地步呀!好吃到让我忘记这是粗粮!”

      糕是什么?在我生活过的土地上,凡是被命名为糕的,都是食物中的贵族。每要吃糕时,必与某个重大节日与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那必须是大家族聚会。我儿时能够吃到的糕,种类屈指可数。在姥姥家吃黄米糕,母亲、二妗、三姨以及年长我多岁的表姐们聚集在一起,灶间热气腾腾,犹如一场大会战。众人齐上手,有蒸的,有揉的,有炸的,灶下还有人添煤烧火维持锅的热度的;一通紧锣密鼓地忙活,包着糖豆馅或韭菜土豆丝的黄米年糕就隆重登场,配着大锅肉骨头炖菜,吃着丰盛无比,不亚于一顿大年饺子;我在福建老家吃过祖母手作的白糖和红糖的糯米年糕更为稀罕,制作的复杂度低于北方黄米糕,但又极费时间和火力,当年距离太远又无法密封不便邮寄。我长大后在北京稻香村之类的店铺里尝过多种糕点,做工精细而馅料细腻,价格不低。糕意指“补品”、“温食”、“软食”,我心服口服。自38岁开始,我一吃此类糕,则血糖升高,从此自觉粗茶淡饭。自叹与糕的缘分,此生已了。

      光阴流转,2019年4月25日母亲去世。7月,我回到父母家中清理遗物,房子被封,再也回不到长大的家中,再也吃不到父亲母亲手作的食物了。我每每独行长街,在心情异常寥落时,第一次在乡土饭馆与拿糕喜相逢。

      至此,对于拿糕这位在我中年横空出世的大侠,我有了单相思,起了敬意。其实我早就听说过它的鼎鼎大名,因为我三姨就是做拿糕的高手,无数次听她嘴里说出过这两个字。她头光脸净,舒眉展眼地缓步行于路上,不断遇到熟人问她去哪?她必大声一路宣告:“我去东畔那个谁谁家吃拿糕个呀!”她吃完了美美地走出来,与我迎面相逢,她两眼亮晶晶的,嘴巴红润润,相当心满意足。我好奇地盯着她的嘴巴,猜想拿糕是什么味道?三姨在家做过多次拿糕,在远方的我都错过了,而我自小却从未见母亲做过,真是极大的憾事。如今我历经沧桑,中年归来,才恍然大悟,原来高高在上的糕族中,也有如此贴近百姓生活的入世者。

        搜索糕家族的名字,拿糕真的没有被正式列入,这让我感到极大不公平。拿糕根本就是一位乡间隐士,在无荤无腥,少油无糖的清贫时代,它的出现,它的美味,曾经慰籍了多少平民百姓的馋。

        奇遇拿糕后,我真打算自学做拿糕,如此高品质的粗粮细作,完全可以当我的健康守护者,错过就太可惜了。进厨,拿出莜面,我被吓醒了,从来没有第一现场见过做拿糕,我该如何自学成才?全凭想象力?那想象力一放开,就没准了,指不定我做出一锅浆糊或者臭狗屎一般的玩意儿。拿糕高手三姨在一千多里外的视频里,轻描淡写地指导我说:“可简单了,你就用劲搅和哇。”难道光搅和就成了吗?左搅右搅?上搅下搅?为什么是搅?不是拌?要搅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糊锅了怎么办?中间还能不能加水?会不会有搅不熟的面疙瘩?突然眼前都是密密麻麻的问题,我没有去过第一现场,像隔着一个星球,胡思乱想外星人。错过和三姨现场学习的机会,我问问三姨的闺女板姐吧,或许心灵手巧的她传承了三姨的厨艺能告诉我更多细节,但她回复我:“我不会做。”这难不倒我,在网络时代,他人写的经验谈到处都是。

        一位山西人如是说,做拿糕包括烧水、下面、焖熟、搋和等几道程序。水温在60—70度左右就要下面,早了,做出的“拿糕”发憨;迟了,面进入水里,马上形成大大小小的面球,做出的“拿糕”夹生。下面时,不能将面一下子倒进水里,而是左手将面抓起,手指来回揉动,让面均匀地从手指间漏出,撒入水里。而且,一边撒面,一边用右手所持的筷子在水里不停地搅动,这样做出的拿糕,才能不带“面球”,不会夹生。

      这段绝对是拿糕之高手说的详细经验谈又把我给足足吓傻了,复杂!太复杂!而且我不懂作者说的“搋和”是什么意思?这个古奥的词语从民间传说的犄角旮旯蹦出来,提手旁加一把盾,老虎蹲在地上“噢”一声虎啸。这个字,古奥得好像怪兽,我哪里知道它是谁?!分明把我逼到死胡同。我也不懂什么是面球?像足球篮球乒乓球的哪个球?面球,能像气球一样吹吗?我能啪啪啪在地上一拍,它就一蹦三尺高?我恨不得插翅飞到某位乡村大娘的灶台上去获得现场经验。拿糕大隐士修行法力很高,看来请它到我厨下,一点都不容易!

      一筹莫展,要放弃了?我脑子里又突然火花闪亮,说不定网上有人做拿糕的视频,那不就如同现场学习了?何必胡思乱想插翅而飞!

      嘿,浓碧树荫下的红砖瓦房的院子里,狗在汪汪叫,母鸡下完蛋唱起咯哒歌。天碧云白,风摇树影,简直就是宋词描述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美好风情。屋里的格子窗上裱着白麻纸,贴着红艳艳的窗花。干干净净的大炕上铺着印花炕革布,炕前的大灶台上,一位大妈烧开滚水,抓干面粉洒进去搅和,熟了,再洒一层干面粉,盖锅盖捂一捂,打开再洒一层……搅和的时候顺时针,手抓着细擀面棍。大妈的粗壮胳膊使足力气快速搅和面到粘稠的地步,嘿,就成了。大妈的现场直播手艺让我眼前一亮,信心火苗蹭蹭上窜,看得我非常有把握,多遍看熟了,仔细揣摩明白整个过程,终于敢尝试了,拿糕从此成为我家的座上宾。莜面拿糕、玉米面拿糕、荞面拿糕逐一亮相。每吃拿糕,“有朋自故乡来”的亲热感就浮上我的心头,即使“独在异乡为异客”,来自故乡的乡土美食唤起的思乡往事变成佐餐的最好调料。

      拿糕,虽在糕的浩浩荡荡家族排不上名次,现在,却是我心里沉甸甸的珍宝。漂泊至中年,心灵需要返璞归真,饮食同样迫切需要返璞归真。

        粗粮之所以历练为细腻之“糕”,乃温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把食物的口感提炼到精粹凝炼的极致为止。它不是贵族出身,完全靠后天的拼搏而成为民间食谱上的至美之一,如何不让我欣赏赞叹?

      拿糕一词,是典型的蒙汉结合词汇。“拿”,为蒙语“nanggi”的音译缩读,意为“有黏性的”,和汉语的“糕”合起来,就是“黏糕”。我要向第一个发明拿糕者致敬!与拿糕同样品质的人,如何不让我悉心尊敬与佩服?草莽之中亦修得高贵品质。

      极简主义如是说,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而美味的拿糕,分明也符合这条法则。

2020.8.24—2022.2.28又改

张家口西北方向。张北一条街有很多便宜实惠的摊位,而且张北一条街吸引了很多的外地游客,地址是在张家口西北方向,是张北最大的小吃一条街,有几十家小吃店。有特色的坝上莜面、拿糕、山药鱼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771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