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是:行船走马三分险。坐船坐头,坐车坐尾。人是地行仙,一日不见走一千。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望山走倒马。一站走三里,一歇走三村。多喊一声哥,少走十里坡。十里勿问饭,二十里勿问店。行船无六月。路从口路出嘴边。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里程牌。里又作华里衣物的内层:被里。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里外。心里。这里。那里。
姓。
详细解释
《周礼·地官·司徒》令五家(2井)为比,使之相保;五比(10井)为闾,使之相爱。
《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450米*450米),四井为邑(四井交汇之地,12屋10家2比)。”
《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引《司马法》:“六尺为步(1.5米),步百为畮(150米),畮百为夫(150米*150米)。夫三为屋,屋三为井(450米*450米),井十为通(1000米*2500米)。。。通十为成(5000米*5000米),成百井,三百家。”
里就是通(1000米*2500米),一个宽2井长5井的长方形,先秦时所说的里就是这样一个基本面积单位,做长度的10里则是一成边上的道路,也就是10井5000米,换算成1里则是500米。
● 里
(裏)
lǐㄌㄧˇ
◎ 家乡:故~。返~(回老家)。
◎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 衣物的内层:被~。
◎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 姓。
◎ 里
裏、里 lǐ
〈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lining]。
裏,衣内也。——东汉·许慎《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inside]: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time];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used after “这”、“那”、“哪” to indicate direction of place];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 里 lǐ
〈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alleylane]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夫畏垒之庚桑,里人耳。——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community]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撰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villagehometown]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里中士大夫往来(袁可立)祠下者皆伏轼下舆。——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 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袁尚书可立墓碑,在城南四里许。——《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陵墓》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geographical condition]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 里 lǐ
〈动〉
(1) 居住 [dwell]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calculate]。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 里 lǐ
〈形〉
通“悝”。忧伤 [distressedworried]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 里 lǐ
〈语尾助词〉
同“哩” [a formal word in Chinese]
[正旦云]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 梅香云]奶奶看经哩。—— 元·关汉卿《金线池》汉字演变
《走十里》唱词:
走一里,思一思啊,高堂老母啊
走二里,念一念啊,好心的街坊啊
走三里,擦一擦,脸上的泪呀
走四里,骂一声,狠心的张郎啊
走五里,叫一叫,喂过的骡马呀
走六里,瞧一瞧,放过的牛羊啊
走七里,望一望,平过的场院
走八里,看一看,住过的庭堂
走九里,想一想,脚下的路
走十里,长言说,来日方长。
经典史诗电视剧《闯关东》有一段不是舞台上演出的唱段《走十里》,即鲜儿为救王班主惨遭陈五爷蹂躏之后,路上鲜儿要求班主唱一段。
《闯关东》中王班主的唱段,就属于《张郎休妻》中的“海篇子”,不是所有的艺人都会唱。而且王班主这段唱用的是“红柳子”杂糅“悲武嗨嗨”曲调,唱腔苍凉凄婉,婉转低回,与剧中情节相配,既能烘托气氛,又能表现王班主作为班主的全能身份。可见《闯关东》的主创人员,在二人转上是下了功夫的。
扩展资料
背景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面对关内文化的扑面而来,关东文化不可能没有丝毫戒心,也不可能没有“土客”矛盾产生,如《黑龙江述略》载:“而雇值开垦,则山东省为多。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著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
辽宁安广县(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镇)也是一个例子,《安广县乡土志》记载:“县属未经设治以前,蒙古未谙耕种。徒资牧养,一片荒芜。嗣经汉民来境垦种,公旗得获租利。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绪三十年(1904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古亦渐事稼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