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人心中的神山玉龙雪山,究竟神在了哪里?

南京到徐州2023-03-28  32

玉龙雪山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意为“天山”。一共有十三座雪峰,蜿蜒不断,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故称为“玉龙”。又因其岩性主要为石灰岩与玄武岩,主要有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所以又称为“黑白雪山”。是纳西人的神山,传说纳西族保护神“三多”的化身。

三多神亦称为阿普三多、三朵神、恩溥三多,是 战神、天神、玉龙雪山的化身、纳西族的最高保护神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路过丽江时封为"大圣北岳定国安邦景帝"。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纳西族人信奉。由此便可以看出玉龙雪山在纳西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晴天时,水的颜色呈蓝色,而且山谷呈月牙形,因此得名蓝月谷。蓝月谷中的水源自玉龙雪山的冰雪融水,流淌聚集在谷中形成河流。而蓝月谷又叫作白水河是因为河床由白色石灰岩构成,由于石灰岩的原因河流变成了白色,这个就是白水河的名字的来源了。

蓝月谷谷中的河水在流淌中因受到山体的阻挡,形成不同的湖景景观,像玉液湖、镜潭湖、蓝月湖和以及听涛湖等四大明显的区域性小湖色景观带了。

玉龙雪山自然资源丰富,最具观赏价值的属高山雪域景观、水域景观、森林景观和草甸景观,这些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到此观光游览。从栈道星星点点的红色连成一片就可以感受到玉龙雪山的火爆。

玉龙雪山并不只是一座山,仿佛懂得人的情绪。在保持尊重与和睦的前提下是非常容易相处的。只要天气好,去玉龙雪山游玩没有任何悬念,乘索道直上即可到达4506米处饱览冰雪风光。

玉龙雪山不止有两种颜色,海拔比较低时,那些微生物或者是生物会比较活跃,而且树木生长的也比较快,自然而然地,土壤里的营养就比较少了,然后土地的颜色就会变得比较红或者黄,水分也是海拔低的地方比较多,因为那些地方常常接受高山的融水,而海拔高的地方因为比较冷,就会比较干燥。

玉龙雪山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随着时令和阴晴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不同的时节有着不同的景致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美德让人心醉。

在接近顶峰的地方呈现出刀削斧劈般的一道道峭壁令人望而却步,高山仰止。玉龙雪山的 旅游 设施非常完善。每年都有数万游客如愿以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丽江,安静而孤单。在丽江,遇人,遇城,遇心。有些人,从这儿开端漂泊,也有人,在这儿找到故乡。玉龙雪山一定是丽江浓墨重彩的一笔,若要说它神在哪里,那就是在这里心灵的净化,在这里会得到对生命新的认识,发掘对生命新的启迪值得一生铭记。

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有的人信仰耶稣,有的人信仰道教,有的人信仰佛教,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却是信仰山的人,他们心目中有着共同的神山,那就是——冈仁波齐,为什么说冈仁波齐是西藏的第一神山呢?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众所周知,西藏有着世界的屋脊,而阿里也是西藏的屋脊。这里八千米以上的山峰,就十多座,其中最著名的非珠穆朗玛峰莫属,在他面前,冈仁波齐确实要略低一筹,但是冈仁波齐却孕育了四条大河,而这四条大河朝着不同的方向,川流不息,孕育了四种不同的人类文明,他们分别是古象雄文明,藏族文明,古印度文明和恒河文明。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说冈仁波齐是西藏的第一神山了,虽然他不是最高的,但是她孕育的文明却是最多的,在众多信仰者当中,也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数千年来,受文化的影响,西藏的祖先,都认为巨大的山和冰川能带领他们通往天国,同时他们也认为,每座山和每个湖泊里都居住着神灵的灵魂,而当时的冈仁波齐虽然,没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的海拔,但是却十分显眼,同时,冈仁波齐上的冰槽与岩石交错着,类似于一个“卍”字,这在当时的西藏语言文化中表示着“永恒”,因此,冈仁波齐也就了西藏人民乃至全国各地信仰山的人民的心中的第一神山。

这也是为什么冈仁波齐能成为人们心中的第一神山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冈仁波齐

在西藏,许多人的一生夙愿,就是到冈仁波齐朝圣。西藏不缺神山,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却都把冈仁波齐视为神山之首,世界的中心。

为什么是冈仁波齐?

屋脊上的屋脊

世界的屋脊在西藏,西藏的屋脊在阿里

西藏阿里地区,雄踞在中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500米。地壳隆起、河湖沉积、流水切割、风化侵蚀, 自然用粗简有力的工法,在这里造就了高山、土林、冰碛、火山、草原等雄浑瑰丽又截然不同的风貌

高山草甸。 图/沈晶

阿里的南部有一条小山脉,冈底斯山脉,主峰是海拔只有6714米的冈仁波齐(冈底斯山脉最高峰其实是 709 5米的冷布冈日)。冈底斯山脉的南部就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海拔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光是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座。

在巍峨的喜马拉雅面前,冈仁波齐确实不算高耸。

但冈仁波齐的雪山融水,孕育了四条大河——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 它们朝着四个方向开始了史诗般的奔流,孕育着沿岸灿烂的人类文明。 神奇的是,在流向不同方向和地域后,最终却又都注入了印度洋

冈仁波齐河谷。图/视觉中国

北坡的狮泉河(森格藏布)是 印度河 的正源;南坡流出的象泉河(朗钦藏布)也是印度河河源;东坡流出的马泉河(达却藏布)是 雅鲁藏布江 的源头;南坡流出的孔雀河(马甲藏布)则是 恒河 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 河流在两岸孕育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古象雄文明、藏族文明、古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 ……

近百万年前,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了冈底斯山脉。自此,冈仁波齐就矗立在这片高原上,见证着日后人类文明的峥嵘更迭。

万物有灵

阿里是美丽的,雪山连绵、江河纵横、草原广袤,但实在算不上适宜生存。

南面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山体,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昆仑 山脉则阻挡了北边西风环流的气流。平均4500米的海拔,氧气稀薄,冰雪风雹肆虐,雪和冰川的反射更是加剧了寒冷。

经过原始先民漫长而又复杂的造神运动,大约在3500年前,原始苯教诞生了。原始苯教认为“ 万物有灵 ”,奉周遭的高山、湖、水、风、雪、冰雹和动物等为神灵。

在西藏角落里诞生的 苯教,却是世界上 历史 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当时除婆罗门教和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外,其余大都只有泛神崇拜和简单的祭祀,并未初具文化形态。

大约在公元6世纪时,辛饶米沃统一西藏,在离冈仁波齐不远的象雄地区建立了象雄王朝,并革新原始苯教为雍仲苯教。象雄时代,部落酋长、王公贵族和臣民们都匍匐于冈仁波齐脚下,祈求它的护佑。

数千年来,世界各地的先民都将巨大的岩石和冰川视为通往天国的阶梯。古希腊人相信,他们的神灵居住在俯瞰着爱琴海的奥林匹斯山顶。

藏族先民也认为,每座山、每个湖泊都可能是某个神祗的魂魄所居之处,便认定外表奇特的山峰湖泊为“神山圣湖”。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现代地理学和海拔测量的概念,只能通过肉眼来判断高低。 冈仁波齐虽然绝对海拔不高,但远远看去非常显眼

极高的雪峰是冰川塑造出来的,往往山形尖锐而线条硬朗; 冈仁波齐峰顶却比较“圆润”,群山之中显得雄浑刚毅,气势恢宏 。冈仁波齐峰顶向阳面,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阳光之下更加耀眼。

冈仁波齐峰由岩性软硬相间的砂砾岩层组成,山体形成时,不同岩性的地层平铺叠聚,形成了近乎平行的水平纹理。苯教的世界形象是“九叠雍仲”,九个相叠的象征世界共有九层,正好与冈仁波齐峰顶的九道横向痕迹相对。 冈仁波齐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横向岩层,还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卍”字 它被称呼为“雍仲”,象征着永恒

数百年后象雄王朝覆灭,但苯教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对神山(包括冈仁波齐)的崇拜,在往后的数千年里,却在藏地延续了下来,直到如今。

一座神山,不同信仰

唐朝时期,**干布吞并象雄王朝、统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也是这时,佛教由印度传入西藏。

佛教传播时,遇到了西藏本地苯教信众的排斥。较早来西藏传教的莲花生大师,便 “聪明”地吸收了本地宗教的成分,将苯教的神祗也收为佛教的护法神,一并崇拜起了神山和圣湖

公元10世纪时,传说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和苯教大法师那如本穷都要在冈仁波齐修行,他们决定进行比赛,胜利者可占有神山。第一局比谁能在日出之时登上峰顶,两人打成平手。第二局时米拉日巴说:这一次如果再打个平手怎么办?那如本穷心急,说:再打个平手就算我输。结果两人又是平手,那如本穷心甘情愿地认输。

米拉日巴说:比武斗法不见输赢,你提出的条件对我有利,可见你宽厚仁义。只因我舍不得此山,只好如此无礼了。附近有一座小山气势非凡,作为你的修行之所,不知意下如何? 那如本穷说:大师说的正合我意。冈仁波齐旁边有一座黑色的小山,传说那就是米拉日巴移来给那如本穷修行的地方。

冈仁波齐流传着这个著名的“斗法”故事,看似结局圆满,其实暗示了现实:佛教与苯教曾有过漫长激烈的斗争,最后以苯教落败告终。

公元10世纪时,曾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有一支王族后裔从拉萨逃往阿里札达地区,而这正是象雄王朝和苯教发源兴盛之地。

大自然似乎早就划定了边界和可能性,文明的波动不会离这里太远 。百万年前,札达曾是片约500多平方千米的古大湖,青藏高原抬升、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湖盆升高,水位骤降。随着湖水被疏干,那些被湖水冲刷过的沉积物便显露出来,再次经受季节性水流的冲刷,便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态的形状。由于钙质胶结,这些土做的“树木”直立不倒,干旱寒冷的气候使植被渐渐消失,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壮阔独特的地貌景观——札达土林。

札达土林的砂岩具有和黄土高原上黄土相同的性质,可以很方便地在上面打洞、但又不会倒塌。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逃亡的吐蕃王族后裔在其上打造了庞大复杂的洞穴群。

借助地势将王国建成一座座堡垒,而王宫就在峭壁的最高点,所有方位一览无余。古格王朝就此建立,“古格”也就是洞穴的意思。

古格王朝尊崇佛教,又从印度请来高僧弘法,僧人逐渐进入统治阶层。11世纪后,佛教基本将苯教逐出了阿里地区,这正是传说中佛教和苯教斗法的时期。

争斗平息之后,苯教教众依然把遥远的冈仁波齐当作“众神的居所”“宇宙中心”;佛教其实也吸收了大量苯教内容,变成了一支独特的“藏传佛教”,把冈仁波齐认定为是传说中的须弥山。

这里出土了大量葡萄、杏肉、丝绸等非本地物产。宫殿还运用了大量的木材修建,但附近的高原上并无树木生长。壁画记载,人和牲畜搭载着木材,翻越了海拔近5000米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而来。

札达在西藏虽然地处偏僻,但贸易兴旺,并不闭塞。直到现在,这里还有从印度和尼泊尔而来的贸易商人,用牦牛和马驮装着蔬菜水果,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用最古老的“以物易物”方式,和阿里人民交换着盐巴、牦牛肉、羊毛等物品。

茶马古道东段。事实上,茶马古道到拉萨并未结束,而是一直西行,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绵延至印度和尼泊尔。直到今天,印度还在饮用四川雅安出产的茶叶制作的酥油茶。制图/Paprika

千百年来,这个“只有老鼠和飞鸟能经过的地方”上,马匹和牦牛踏出了一条条狭窄的小道。 在严酷的高原上,人们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才让生命延续至今 。而这些小道,正组成了著名的“ 茶马古道”

古格王朝遗址的壁画上,有来自阿富汗天青石制成的蓝色颜料,出现了敦煌飞天、波斯双狮等许多来自亚欧的文化元素。还有大量印度教的神像。事实上, 这里正位于茶马古道的中心点,是连接中西方文明之地

藏文化研究学者顿珠拉杰认为,古代象雄文明产生的苯教,也南传到印度产生影响;对神山圣湖的崇拜,或许正是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开来。

现在,除了藏传佛教和苯教,印度教也将冈仁波齐视为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的修炼苦行之地;耆那教则称冈仁波齐是灵性的“阿什塔婆达”,意为最高之山,是能获得解脱的圣地。 对冈仁波齐的朝拜,跨越不同文明、宗教和种族,在 历史 长河里凝固了下来

圣湖与鬼湖

冈仁波齐能成为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的神山,冥冥之中或许又有些必然。

汉朝时期,当时的人沿着黄河而上,认定现在的 昆仑 山脉是黄河的源头,便把她当作传说中的 昆仑 。故有学者认为,冈仁波齐孕育了这么多条河流,各族人民溯源而上,也就都开始了对她的朝拜。

冈仁波齐脚下的湖泊,也是因此被认定为圣湖:10世纪斗法结束之后,这个湖泊被更名为“玛旁雍错”,取“不败和胜利”之意。

这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高的淡水湖泊,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一望无际。《大唐西域记》里称其为“西天瑶池”。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被合称为“冈错”,作为神山圣湖被同时朝拜。

玛旁雍错是著名的“圣湖”,与她作伴的却是一个“鬼湖”——拉昂错,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拉昂错是个咸水湖,湖水呈黝黑的深蓝色,周围罕见植物和野生动物,牛羊也不来饮用。

偌大的湖区空旷寂静,了无生机;高原风大,在拉昂错的湖面掀起巨大的波纹,更显这里波诡云谲。

在西藏众多的神山圣湖之中,“鬼湖”的存在显得有些诡异。更奇特的是,这些“鬼湖”大都坐落在圣湖之侧,比如“天湖”纳木错旁也有个“鬼湖”色林错;似乎就像光明的背后,黑暗总是如影随形。

不管“圣湖”还是“鬼湖”,在藏地其实都是被敬畏的,藏民不在湖水里洗衣沐浴和倾倒垃圾,也不捕食野生动物,故藏地的湖泊总是格外地干净清澈,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藏民相信,再丑恶的事物都有着被感化的可能,总有一天,圣湖与鬼湖会通过某条河道而相通,那么拉昂错的水便会同玛旁雍错一般圣洁香甜。

现在看来,这个看法其实不无道理。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曾是一个湖泊,水源来自附近的冈仁波齐峰和纳木那尼峰的融水。随着气候变化,融水的补给远不如从前,湖泊的水位便逐渐降低,河床抬升,一条小土丘隔开形成了两个湖泊。但当雨水丰美,水面上升之时,两个湖泊很有可能又继续连通。

土丘现在是进出普兰县的交通要道,行驶在这条路上时,一旁湖水清澈干净,白云压得很低,似乎触手可及;而远方就是白雪覆盖的冈仁波齐。抛开神山圣湖的传说看,这也还是一种单纯而极致的美。

转山

藏族先民认为,一旦山具有了神圣性,那么转山之后,就会获得保佑。而冈仁波齐是神山之首,围绕她转山一圈,可以获得救赎,转十圈可以在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一百零八圈者便可以修成正果。

转山之路大致分为外圈和内圈两种路线。外圈以冈仁波齐为中心,从塔钦出发,途经曲古寺,抵达哲日普寺,之后登上卓玛拉山口(海拔5630米),最后返回塔钦。内圈线路则以因揭陀山为中心。据传,转山路线是13世纪时由噶举派大师古仓巴开辟的。制图/Paprika

过去千百年,人们不惧辛苦,一年年跋涉千山万水,来到这高原苦寒之地朝拜。

荣格说:“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 历史 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并且总得来说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

转山的信徒。 图/图虫·创意

西藏解放之后,藏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宗教元素其实融入到了藏民的日常生活里。藏民们多选择在冬季,也就是农忙时节过后前来朝拜,朝拜完毕再回归到日常的生活里。

自我救赎也并不只能通过朝圣才能完成,平时藏民一样可以礼佛、祈祷,在生活小事中都体现了出来:尊重自然、不涉足湖水、不随意杀生、死后选择天葬……

当生活遇到无法解决的困惑痛苦,或是渴望消除罪孽时,藏民们也会选择前往冈仁波齐朝拜。在朝圣路上不准杀生,不打诳语。看到朝圣的队伍,过路藏民常会慷慨施舍钱财和食物,以表尊敬。

《茶马古道》纪录片里,一对失去儿子的夫妇决定去朝圣,这位相貌平平、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子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太顺利的时候,在这条极为艰难的朝圣路上,我愿意自我牺牲, 为(所有)活着的生命祈福 。这个过程中,我也能为我的家庭找到安宁与平静。”

现在公路和铁路相继贯通,许多藏民从四川前往冈仁波齐朝拜——走的正是 历史 上 茶马古道 的路线。在公路贯通之前,这基本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藏民们朝圣时,也会为“辛苦修建公路的这些大好人祈福”。

在转山路上,常能看到磕长头的藏民,手持护手板,身着长围裙,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为一体。

这是最隆重的朝圣仪式。在《转山》纪录片里,一位头上磕出了包的藏民说:“过去自己爱喝酒,生活一团糟,通过在这苦行领悟到了我应该做个怎样的人。”

张杨在《冈仁波齐》的电影拍摄手记里写:“拍摄《冈仁波齐》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我自己虽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我对佛教有亲近感。佛教有很多方法论帮助一个人去修行,通过这种修行会把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看得更明白。”

站在冈仁波齐脚下,仰望着她那巨大的山体,许多人陡然间会生出一种敬畏之情;这种 情感 无关信仰,是一种趋于人类本能的体现。

在冈仁波齐,顺时针转山的是佛教徒,逆时针转山的是苯教徒。转山途中相遇时,不同的教众只平静地擦肩而过,各自朝拜。

他们来来往往,就这么一圈圈转着,转着。恍然间,似乎脚下的大地、天空,还有整个冈仁波齐,也真的转动了起来。

- END -

作者丨苏小七

图片编辑|HonYi

地图编辑丨Paprika

封图摄影|沈晶

特别支持: 方形猫火,筑波大学世界遗产硕士在读,佛教美术史方向

参考资料

[1]《发现西藏》李栓科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多彩中国:中国自然百科》郑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美丽的地球:高山》斯特凡诺·阿尔迪托著,中信出版社

[4]《入藏八线》才华烨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5]《西藏本教简史》顿珠拉杰著,西藏人民出版社

[6]冈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J].中国藏学,1996(1)

[7]陈国典.试析藏传佛教朝圣者的圣地情结[J].宗教学研究,2006(1)

[8]尕藏加.民间信仰与村落文明——以藏区神山崇拜为例[J].中国藏学,2011(4)

[9]丹真多杰·旦正加.浅谈藏族神山崇拜与生态保护[J].甘肃民族研究,2010,(1)

[10]陈国典.藏传佛教朝圣功能之我见[J].史学月刊,2006(7)

[11]冯学红,东·华尔丹.藏族苯教文化中的冈底斯神山解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12)

[12]刘伟.简论西藏泛神的信仰[J].中国藏学,2008(04)

[13]《西藏的文明》石泰安著,西藏 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

[14]《中国少数民族 社会 历史 调查资料丛刊》,民族出版社

[15]《藏族文化发展史》丹珠昂奔著,甘肃教育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930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