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长桌宴,千人同聚的苗家酒席

龙之牧场2023-03-28  28

要说最能展示中国 美食 的主要方式,那就是宴席了,不但人多热闹,而且还有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好酒好菜。中国宴席多达千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宴席方式,还有着不同的特色和礼仪。

对于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人而言,最隆重、最盛大的宴席,当属长桌宴了。

那么,西江长桌宴是什么样的呢?

以食会友的长桌宴

长桌宴是苗族宴席中的一种隆重礼仪,流传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 历史 。作为一种宴饮活动,通常在遇到接亲嫁女、办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等喜庆日子时才会举办。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宴饮活动还被用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以此表达苗族人的热情好客。以西江千户苗寨的长桌宴为例,在举办的时候,按照苗族习俗,通常是主宾对坐,然后共同饮用苗族自己酿造的酒,共同享用苗族地道的 美食 。

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穿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们和吹奏芦笙的小伙子,就开始载歌载舞,用悠扬的芦笙曲和优美的舞姿,欢迎远方的客人。这时,现场气氛也就开始随之活跃了起来。

宾客们观看着歌舞表演,品尝着苗族 美食 ,感受着苗族风情,宴席间的苗族人则开始敬酒,并用“拉家常”的方式搭建起主人和宾客之间的“连心桥”。

千人同聚的盛况

在西江千户苗寨,长桌宴已经成为了一种 旅游 特色,闲暇时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前去体验。遇到过大年的时候,按照当地的习俗,西江还会摆起规模更大的“千人长桌宴”。

沿着街道一字摆开,长约300米,上千人的宴席,千人长桌宴的盛况堪称空前,许多游客因此慕名而来,专程前往西江体验独具特色的苗寨长桌宴。

特色酸汤鱼、苗家鼓藏肉、农家腊肉香肠和绿色蔬菜小炒,这些苗族的传统佳肴在长桌宴上大放异彩,飘香的美味令人陶醉,让西江变成了盛宴的天地。

无酒不成席

无酒不成席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饮酒也成为了一种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苗族人也不例外,长桌宴上,他们会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酿造的粮食酒,然后敬给远方的客人。

对于苗族人而言,酒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吹起芦笙跳起舞,独特的敬酒礼仪在长桌宴上,让人大开眼界。

“高山流水”式的敬酒,苗族姑娘们会端着酒碗,一个接一个地叠加在一起,形成高山形状,然后酒水就从碗中流出,仿佛流水一般,代表着苗家人的情谊像山一样高,水一样长。

“管你会喝不会喝,你都必须喝,管你要喝不要喝,你都必须喝”。热情直白的苗族敬酒歌,让人难以拒绝,尽管高山流水的酒度数不高,但苗族的这种敬酒方式,往往五碗六碗刚起步,十碗八碗刚起兴,据说最多时,有99只碗连一块的高山流水。

(作者:张宇航)

      上文写到,在小七孔紧赶慢赶,是为了当晚赶往千户苗寨,因为要在苗寨的某饭店用晚宴。(此处隐去饭店名字,以免再被锁定)。

      从这天下午开始,贵州就把“天无三日晴”的一面,不留情面地淋漓展现。

      我听说西江千户苗寨的时候,望文生义,以为西江就是珠江的支流西江。后来才知,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再说白水河,黄果树瀑布也在白水河上,但两个白水河毫无关系。黄果树瀑布所处的白水河是珠江之南盘江支流之支流。而穿过千户苗寨的白水河最终注入了洞庭湖,归属了长江。一个南下,一个东去。

      一路鞍马劳顿,晚上八点左右,车抵达千户苗寨小北门。刚刚结束小七孔的行程,又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下车时,已是疲惫不堪。等着导游将景区门票买好,感觉好像又过了好久。

      后来听一个朋友说,他 20多年前,无意中来到了苗寨,当时,诺大的寨子,只有一个酒吧,也没啥客栈,他背着一个高高的户外旅行包,还被村民看做“外国人”。但如今的苗寨夜晚,灯火璀璨,与宏村、与西塘、与丽江,已经无大不同,即使店铺卖的东西有差别。

      下了景区公交车,导游一直叮咛收拾好门票,说凭票还可以坐公交、出入观景台3次。(后来,也没用上,就当做支援景区建设了吧)。

      冒着不时飘落的毛毛细雨,终于到了饭店。晚餐是酸汤鱼长桌宴,据说这是苗寨招待贵客的最高礼遇,现在成了标准的团餐。我们的餐标是高配,每人50元,现在想想,50元的标准,还算公道,起码菜很硬,除了酸汤鱼,还有腊肉、白斩鸡、白切猪肉、炸虫子等等(在我们这里50元,难以吃个这个标准)。苗族妹子唱着山歌,过来敬米酒,只敬一杯,用的是一次性餐具,并不是一碗接一碗敬,你喝,就是一碗,不喝,也不劝你。

      长桌宴四人配一小壶米酒,也就是点到为止。同团60岁以上的居多,晚餐都吃不多,我自己也太好意思吃太久。期待中的长桌宴,就这样草草收场。

      餐毕,是赠送的打糍粑体验,挥动几下木榔头,姑且算消化消化食,解解酒罢。

      据说,余秋雨先生来过此地,还留下了带传奇色彩的故事。但,只想早点休息,上高处观景台,赏苗寨夜景,实在再无兴趣。何况,推开住处的窗户,已是“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在断断续续的Ktv歌曲中,入梦了。。。

      现在回想起来西江千户苗寨的行程,有不少遗憾。事后补了补课,据来自贵州人大网的一篇文章记载,苗寨的五号风雨桥,是一座真正的古桥。我的住处正好被安排在此桥附近,遗憾的是,尽管次日起了个大早,也没有去五号风雨桥,静静领略,作感古幽思状。而是,和绝大多数打卡式游客一样,直奔观景台而去。

      风雨桥,江浙闽一带称为廊桥,但一个景区里有七座廊桥,确实也闻所未闻。其实,这七座风雨桥都有着充满意趣的名字,大概是为了游客方便,直接用最简单的名字代替。

      早晨的苗寨,沉淀了晚间的喧嚣,少了些景区的味道,多了些村寨的气息。过了一号风雨桥,再往上,是上坡路,老妈有点吃不消,没有到观景台,和老爸原路返回。

      路上,清幽行人稀少,见到了几个晨跑的外国人(我猜测他们是在这里久住或小住),再就是三五个扛着单反的游客,估计和我一样,都是为了拍苗寨的晨景。

      观景台,并不好找。我沿着路标,还走过了一些。我意识到,公路的去向绝不是山顶,而可能是邻县。果断折返,打听着,终于到了观景台。时间还早,观景台也没有工作人员,随便拍了几张照片,景致比起原来的期望,有点落差,倒是返回客栈时,拍了几张苗寨原住民的生活照,差强人意,聊以自慰。

    苗寨,过了一号风雨桥不多远,沿着白水河,有一条道,道的东面,还有一条道。我在这里,走了岔道。也多亏是走了岔道,看到了挑担子的村民,看到了苗寨的小市场。

    旅途中的美,常常会出现在不经意中,这就是所谓的“美丽的邂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845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