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人种、人口、语言、文化习俗

青藏高原的人种、人口、语言、文化习俗,第1张

青藏高原地区的人口约为800万左右,主要是由藏族构成(人口约500万),还有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

藏族和汉族的起源是同源的。从考古学上看,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从基因分析上看,DNA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藏族和汉族非常接近,他们分化的年代约在5000年前。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两汉到隋唐,高句丽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历史学界纷争不断,莫衷一是。

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夫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代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代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北方的高句丽已经成为汉代的编户齐民了。高句丽管理他们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作为汉朝的地方官,中央通过玄菟郡赐给高句丽王汉官服饰、衣帽和仪仗。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中原政权更迭,皇帝变换,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没有变。高句丽人中一直流传着卵生、鸟图腾的传说,与商周始祖降生说相似。壁画中绘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使用汉字和汉晋货币。他们身上打着“龙”的印记。

高句丽政权曾两次迁都,承载其发展历程的遗迹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先后两次迁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七百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

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国内城一带,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遗迹,其中集安有42处,桓仁有1处。

集安的国内城在市区两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集安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余座高句丽古墓。1961年,国务院将洞沟古墓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宽1.34米—2.00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775字,现可辩识1600字左右。其内容记载了高句丽建国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东征西讨的功业等。碑文为汉晋文言书法,是研究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经历了159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东北4公里处。

盛极一时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高句丽人是朝鲜族的祖先吗?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

高句丽在发展时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灭国之前户籍为69.75万户,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这些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书记载还称其为高句骊、句丽、高丽。骊与丽相通,而句丽、高丽应该是高句丽的简称或简写。像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一样。可是高句丽灭亡250年后的公元918年,辽东人王建在开京建立高丽王朝。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高丽政权从时间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

这个网站上有详细说明

生活之中,人岂能放下对于家的牵挂? 历史 上,因自然灾害或者战火人祸失国失家者难计其数,他们或者四海漂泊、浪迹天涯,或者穷困潦倒、苦不堪言。高句丽人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叹息的群体。

一、 从强国到被湮灭

李唐无疑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和外国沟通最多的国家,其往来对象犹如一串念珠,吐蕃、西域、高句丽、百济、日本……许多原本在 历史 长河中“昙花一现”的政权,都在李唐的史册中留下了踪迹。这些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高句丽是我们极为“耳熟”的一个。

从西汉时建国,到李唐时灭亡,高句丽作为中原政权的邻邦时常与中国展开交往。虽然实力难以同中原较量,但在朝鲜半岛,它一度是说一不二的霸主,是朝鲜半岛的一个象征。只不过在李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另一个政权新罗,与朝鲜半岛各政权的共同宗主国李唐联合,将高句丽和另一政权百济一同湮灭。存在了六百多年的高句丽才化作了 历史 的烟尘。

国已破,高句丽的子民自然不再是高句丽的子民。可他们依旧需要生活,依旧需要以某种身份存在。因而,一场高句丽遗民的大迁徙,不可避免地到来。

二、 无家可归之后,何去何从?

李唐总章元年(668),为彻底消弭高句丽遗民因亡国而产生的对李唐的敌视情绪,李唐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强制性的大迁徙。与此同时,一部分遗民自发地迁徙至周边地区。至于另一些,则“留在原地”,固守着高句丽的 历史 遗存。因而高句丽遗民的去向大致可分为三类:入唐、入周边国家和留在原地。

总章元年(668)九月,抵挡不住李唐攻势的高句丽曾派出王子向李唐求和。随即,包括高句丽宗室、臣子在内的二十余万人被出征高句丽的李勣带回李唐。

这是高句丽亡国之后的第一批移民,也是史书有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次年夏,在李唐的组织下,又有数万高句丽遗民相继来到中国江淮、岭南、山南、京西多地,足迹可谓遍布大江南北。

后来,由于高句丽遗民复国热情仍然高涨,唐高宗又授高句丽末代王高藏为辽东都督,封朝鲜王,让他在高句丽原境招揽和安抚遗民,并将一些已经移民至内地的移民遣回原籍。但高句丽遗民并未领唐高宗的好意,因而高宗不得不再将一些年轻力壮的遗民迁徙到距离朝鲜颇远的河南、陇右等地,只让一些羸弱者留在故土。

第二种遗民,即进入周边国家的遗民,他们去往了新罗、突厥、契丹、渤海、日本等国,且主要是去往新罗。

高句丽遗民选择去往这些国家,多是因为距离适当而又可以谋生。有时在被李唐统一迁入内地后,一些遗民还会再收拾行装奔赴这些国家。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往新罗的遗民中有不小的部分是战俘,或者是被新罗掠夺的原高句丽领土上的居民。但无论如何,他们在亡国之后都是归属了李唐之外的他国,本质上还是迁徙了的高句丽遗民。

至于最后一种,即留在高句丽故土上的遗民,他们虽还在故土,却不再有高句丽子民的身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归属了占领高句丽故土的新罗。因而即便他们内心仍然认同高句丽,却也只能接受自己的新身份。

三、 高句丽遗民的困境与未来

虽然我们并未体会过亡国亡家之痛,但在自幼学习的古诗词之中也没少感受。而对于高句丽遗民而言,他们遗民的身份完全就是来自亡国亡家。当他们失去原本的身份,失去熟悉的山水,他们在移民地的生活一开始也算不上美好。

以入唐的高句丽遗民为例。入唐的高句丽上层,譬如王室,在李唐受到的待遇还不错,高藏甚至还被任命为辽东都督,封朝鲜王。可于这些人而言,即便忘却故国,他们获得的利益也不如高句丽尚在时期。因而即便李唐好心招揽,不少高句丽遗民还是选择了叛乱。

更广大的高句丽中下层遗民,他们在李唐多成为一般平民或奴仆。他们或许会有亡国之痛,但实际生活与曾经差别不大。于是这些人在经历了初期的不适后还是逐渐融入了李唐 社会 ,与汉人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迁入其他国家的高句丽普通遗民也多是如此,最终任由时间淡化了自己身上的遗民标签。

总的来说,在高句丽灭亡之后,高句丽遗民主要流向了李唐和新罗这两个战胜国,部分流向了周边国家。除一部分因复国而亡,大多数都接受了新身份,融入了新家园。也正是伴随着他们的融入,高句丽才彻底成为了过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6520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6
下一篇 2023-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