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城东镇下坑村有没有已售田地吗

海丰县城东镇下坑村有没有已售田地吗,第1张

没有。海丰县广东省汕尾市辖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海丰取义于“南海物丰”,全县总面积1750平方千米,其中城东镇下坑村没有已售田地,城东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位于梅州城区之东,离梅州城区8公里。东与丙村镇相接。

蓝氏姓的来历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华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蓝尹亹,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华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农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一、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误把兰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罔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宗族特征 1、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2、蓝姓人才济济,唐代以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表现十分抢眼,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3、解放后把蓝姓误写为兰,其实蓝与兰有本质区别,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之后。4、蓝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按: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

二、迁徙分布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于上元。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当代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二省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

清代以来传衍到台湾,则分散台北、台中、宜兰、南投、屏东等地,居台湾一百个大姓中的第六十位。闽台蓝姓,大多奉祀赤岭乡石椅村的蓝姓宗祠「种玉堂」为总祖祠。其开基祖地赤岭,旧名「张坑」,雅称「长卿」,在康熙、雍正年间,蓝氏出了几位叱咤风云的开台、治台功臣,如蓝理(1649-1720)、蓝廷珍(1663-1729)、蓝鼎元(1680-1733)。蓝鼎元则为长卿九世(1680-1733,清康熙19年-雍正11年)。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后人尊称鹿洲公。康熙六十年(1721)随堂兄蓝廷珍(南澳总兵)入台,协助平定朱一贵事件。蓝鼎元出入军府,筹画军机,平台后又住在台湾一年多,为开发台湾立下很大功劳,其著述甚丰,有《鹿洲初集》二十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鹿洲公案》二卷等。时人称誉他是「经世之良材」,所提的系列治台良策,都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

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

蓝姓也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

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

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清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配林氏七娘,生三男:常新、常美、常秀。宋淳�六年(1246),常新又迁建宁崇善坊,配李氏一娘,生五男:依次取名万一~万五郎。宋咸淳元年(1265),3世万一郎,因北方边城失守,全家迁至宁化石壁立业,是为入汀始祖,葬中州坝,“游水鱼”地形。配赖秀娘,生三男:熙一、熙二、熙三。熙三郎,字子安,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配张月娥,生三男: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元至治二年(1322)冬,因宁化受战火的蔓延,地域的局限,人口的剧增,土地的纷争等诸多因素影响,和二郎携妻挈子由石壁迁到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和二郎之子大一郎,讳君厚,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生于宁化石壁,元至治三年(1323)在武平县大湘里大一图,今大禾乡大禾村东下坑粪箕窝搭寮垦荒。元泰定元年(1324)在大禾村建居,并接父母一同居住。当年三月娶桃溪刘三娘为妻,婚后刘三娘回娘家,不幸得恶疾而终,其娘家派人报知后,大一郎派丁扶柩而归,至中途大坪岗(今称迎龙岗,在武平桃溪中学校园内)忽风雨交加,雷电暴至,众人放下棺柩避雨,顷刻雨息,棺柩已被土掩成坟,传为天葬地。和二郎父子于泰定二年(1325)春,返迁回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在白露树下卜宅而居。翌年(1326)春,和二郎父子返宁化石壁村将父母金骸取回坪岭,放在牛栏屋架上,待择日安葬。某晚三更,风雨雷电交加,牛栏屋架和父母金骸坠落,土拥成坟,人谓天感孝子成天葬地,又称“牛栏祖地”。大一郎续娶长汀城水东街曾三娘为妻,共生七男,依次取名念一至念七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其时财丰业广,家富人兴,诸子各有乔迁自立之心,大一郎顺其意,遂将基业均分,任其向外拓展。明洪武元年(1368),政局较安定,大一郎巡视诸子分居之处,自水口出发,最后至武平大禾念五郎居地,甚合其意,夫妇遂以此地为归老之乡。明洪武十九年(1386),大一郎寿终正寝,享年79岁,葬大禾坝吉坑水口,“人形挽拦”穴。翌年曾三娘亦终,享年79岁,葬大员塘。至今在上杭的蓝氏老一辈中还流传着一首《祖先入闽迁徙歌》:��

吉甫上祖入闽疆,初到福建五福乡。�

公生三子又分散,长徙建宁崇善坊。��

万一郎公成长大,家搬宁化石壁寨。�

金兵压境乱如麻,南宋衰亡生感慨。��

十九世祖和二郎,身居宁化心惊惶。�

父母启金随身携,牛栏祖地葬妥当。��

长汀水口是老家,一株挺秀七枝花。�

念七来杭扶阳住,念四官庄朴树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640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6
下一篇 2023-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